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325

第325章 中庸人皆曰予知

【元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诸儒注疏】“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如祸而不知避,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理学讲评】驱,是逐。罟,是网。是机槛。陷阱,是掘的坑坎,皆所以掩取禽兽者。期月,是满一月。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如今的人,与他论利害,个个都说我聪明有知,既是有知,则祸机在前自然晓得避了,却乃见利而不见害,知安而不知危,被人驱逐在祸败之地,如禽兽落在网罟陷阱里一般,尚自恬然不知避去,岂得为知?就如而今的人,与他论道理,也都说我聪明有知,既是有知,便有定见,有定见便有定守,今于处事之时,才能辨别出个中庸的道理来,却又持守不定,到不得一月之间,那前面的意思就都遗失了。如此,便与不能择的一般,岂得为知?”惟其知之不明,是以守之不固,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右第七章。

【心学讲评】道之由不行而不明也,夫子尝言之矣,曰:今夫利害之机,善不善之辨,贵于能知也。而非但知之为贵也,身试其中,而后得失判矣。今以利害言之,其惠迪则吉,从逆则凶,亦岂有难辨者哉?人当平安之日而论利害,谁不曰予能知之而不可惑哉?乃天下利之所趋,即害之所隐,为罟擭焉,为陷阱焉。当其未入罟擭陷阱之时,皆知其不可入焉,及乎利诱而欲动,事激而势成,则莫有驱之者而若或驱之,莫有纳之者而若或纳之,以趋入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引身以避之,皆即向者曰“予知”之人也。然则明于前而暗于后,行之不慎而遂成大迷,岂但利害为然?孕育之于道,亦又有然者。

今夫事事物物之理,此为不及,如是而适得其中焉,亦易辨也。学者苟尝致辨于可否之衡,亦皆曰予即知斯道之所在而为知矣。乃心度之而明明有理之可信者,身历之而茫然不得夫理之所安。故择乎众善之中,而得夫天理至当之宜,可执之为中庸矣。初则循其所知者而行之尚不远也,而心之不纯,执之不固,至于期月之间而私意乱之,私欲乘之,未有能守之也。至于不能守,而向之所知者亦随其情之偏倚而不知其所归矣。然则知虽可以为行之资,而行乃以为知之实,则甚哉力行者之难也,而知固不可恃以为真知矣。

右第七章。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心理穿梭】择乎中庸而不能守,兼过不及两种说。须知愚不肖者,亦未尝不曰“予知”也。或问“刻意尚行,惊世骇俗”,亦偏举一端。总由他择乎中庸后,便靠硬做,则或过高而不可继。盖于制行时无加一倍谨始慎微之力,则中间甘苦条理,不得亲切,故不能守之期月而不失。是贤者之过,大端因孟浪疏粗而得,其不能守其所知也固然。若不肖者,虽知之而守之无力,又不待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