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333

第333章 中庸君子素其位

【元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诸儒注疏】“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理学讲评】素,是见在的意思。位,是所居的地位。愿,是愿慕。外,是本分之外。子思说:“人之地位不同,然各有所当行的道理,若不能自尽其道,而分外妄想,便不是君子了。君子但因其见在所居的地位,而行其所当行的道理,未尝于本分之外,别有所愿慕。” 盖本分之内,其道皆不易尽,既欲尽道其间,自不暇乎其外也。

【元典】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诸儒注疏】此言“素其位而行”也。

【理学讲评】自得,是安舒的意思。子思说:“人之所道,有顺逆之不同,唯君子能随寓而尽其道。如见在富贵,便行处富贵所当为的事,而不至于淫。见在贫贱,便行处贫贱所当为的事,而不至于滥。或见在夷狄,便行处夷狄所当为的事,而不改其行。或见在患难,便行处患难所当为的事,而不变其守。身之所处虽有不同,而君子皆尽其当为之道,道在此,则乐亦在此,盖随在而皆宽平安舒之所也。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焉,上文所谓素位而行者盖如此。” 【元典】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译文】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诸儒注疏】此言“不愿乎其外”也。

【理学讲评】陵,是陵虐。援,是攀援。怨,是怨恨。尤,是归罪于人的意思。子思说:“所谓君子之心不愿乎其外者,何以见之?大凡人君居上位,则好作威以陵乎下,居下位,则好附势以援乎上。君子则不然,他虽在上位,也不肯陵虐那在下的人,虽在下位,也不肯攀援那在上的人。夫陵下不从,必怨其下,援上不得,必怨其上。今在上在下但知正已而无所求取于人如此,则又何怨之有?但见心中泰然,虽上而不得于天,也只顺受其正,百无所怨憾于天,虽下而不合于人,也只安于所遇,而无所罪尤于人。”盖既无所求,则自不见其相违,既不见其相违,则自无所怨尤矣。君子之心不愿乎其外如此。

【元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诸儒注疏】“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侥”,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

【理学讲评】易,是平地。俟,是等待。命,是天命。险,是不平稳的去处。徼,是求。幸,是不当得而得的。子思承上文说:“君子惟素位而行,故随其所寓,自安居在平易的去处。其穷通得丧,一听侯着天命,无有慕外的心。小人却有许多机械变诈,常行着险阻不平稳的去处,而妄意分外趋利避害,以求理之不当得者。君子小人其不同如此。”

【元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诸儒注疏】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理学讲评】正、鹄,都是射箭的把子。书在布上叫做正,栖在皮上叫做鹄。孔子说:“射箭虽是曲艺,然有似乎君子,何以见之?盖君子凡事,只是正己而不求于人,那射箭的,若失了正鹄不中,只是反示诸己射的不好,更不怨那胜己的人,这即是正己而无求于人的意思,所以说射有似乎君子。”子思引此以结上文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之意。

右第十四章。

【心学讲评】道之费也,尽天下之境而道皆在焉。境则有顺逆矣,人之行乎境者则有得失矣。境之顺而道行乎顺,境之逆而道行乎逆,行之得而处得者有道,行之失而处失者有道,无不周也,无不宜也,故君子之道是已。夫人各有一定之位,而抑有随时不同之位。念前此所居之位,滞而不忘,冀后此可居之位,先为其事,则当前之位旷其所宜行者多矣。君子知现在之位有必行之道,则可行者斯行之,当行者必行之,无所不尽其在己之实也。若夫非我一定之位,则在我职分之外者也,而生歆羡之心,作越分之事,此道之所不许者,而君子何愿之有乎?

故当其富贵也,则以吾现在之素位在进而有为之时,以事君而治民,有其道矣,行之矣。其贫贱也,则以吾现在之素位在退而自修之时,以求志而明道,有其道矣,行之矣。即不幸而之于夷狄也,则以吾现在夷狄之邦,亦必有以化其俗而不失乎己者,有道矣,行之矣。抑不幸而罹于患难也,则以吾现在患难之中,亦自有以远其害而不失其贞者,有道矣,行之矣。夫然,以之顺而为富贵,以之逆而为贫贱,夷狄、患难,人世所历之境尽乎此,而使君子入之焉,则终身一境而一于所行,始终易境而各尽所行,所行者皆道之正则,理得而心亦得,无人而不自得焉,此君子“素其位而行”之实也。

若既已在上位矣,而以下位之事可恃才而夺其功名,此陵下也。君子则以任之下而不陵焉。倘其在下位也,而以上位之事可附势而与其权柄,此援上也。君子则惟顺乎上而不援焉。若夫身处不足之中,无安贞自守之道,思求人以济己之志欲,乃人固不能应也,而怨起矣。君子则介然独立,心无所欲,不求人矣,而又何怨之有?操大有为之志,而天不与我以得为之时,则怨天,而君子知理数之不齐,其固然者,而上不怨也。处待人而成之势,而人且制我以得行之权,则尤人,而君子知物情之不顺,末如何者,而下不尤也。此君子“不愿乎其外”之心也。

夫惟素位而行,则自无妄起之情,以希冀乎位外,亦惟不愿乎外,则可尽心力之正,以备道于位中,故君子心之所居者恒平易也。坦然于所当行,而直遂以自致,其为顺为逆之命,则俟其自至,而不生非望之心。若夫小人者,不知静正以处,而行违其理,以犯天下之凶危,乃冀天之或然,人之可求而侥其幸得,则宜其无所往而不与道相离矣。

乃君子之“居易俟命”,其以道之正,而所行皆得者,其常也。抑或道之无不正,而时势之未宜,变化之未尽,而有失焉者矣。乃君子以为得失在事,而理固在己,亦仍求之于己,而不忧其无道也。夫子尝言之矣。子曰,夫射之为道,盖有似乎君子焉。射之必正其志,必直其身者,君子正己之常也。而其有得有失,皆又有道以处之,君子所以尽理之变也。夫射者而失诸正、鹄矣,不以怨矣尤乎胜己者,亦反求诸身,恐其志之正而仍有未正,身之直而仍有未直,求其至正至直者而已。故君子行焉而有失,自已得而犹念其未得,已正而犹念其未正,反仁也,反礼也,反忠也,反智也,道无尽,而君子之行亦无尽也。由是言之,境之顺也,境之逆也,吾之行乎境也,或得也,或失也,君子之道,皆于己求之而道在焉,不可以见道之费入于至小而无间也乎?

右第十四章,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心理穿梭】目前之人,不可远之以为道;唯斯道之体,发见于人无所间,则人皆载道之器,其与鸢鱼之足以见道者一几矣。现在之境,皆可顺应而行道;唯斯道之,散见于境无所息,则境皆丽道之墟,其与天渊之足以着道者一理矣。目前之人,道皆不远,是于鸢得飞、于鱼得跃之几也。现在之境,皆可行道,是在天则飞、在渊则跃之理也。无人不可取则,无境不可反求,即此便是活泼泼地。邵子《观物》两篇,全从此处得意。

双峰乃以十三章为就身而言,十四章为就位而言,则前云子、臣、弟、友者,未尝不居乎子、臣、弟、友之位;后云“反求诸其身”者,亦既归之于身矣。彼殊未见此两章大意,在只此是费之小者,就人、境两端,显道之莫能破。故新安谓“第十五章承上言道无不在,此四字好。而进道有序”,极为谛当。但新安所云承上者,似专承《素位》一章。如愚意,则必两承,而后见道之无不在也。

章句分“素位而行”与“不愿其外”为两支,道虽相因,而义自有别。“素位而行”,事之尽乎道也;“不愿其外”,心之远乎非道也。观上言“行”而不言“愿”,可知矣。

乃“不愿乎其外”一支,又有两层:“不陵”、“不援”者,据他人所居之位以为外也;“不怨”、“不尤”者,据己所未得之位以为外也。乃人之有所觊于未得者,必因他人之已然而生歆羡,故“不陵”、“不援”为“无怨”之本;而所谓“正己”者,亦别于上文随位尽道之实,但以心之无邪而即谓之正矣。“正己”如言立身,“行”则言乎行己,行与立固有分也。

抑“不陵”、“不援”而统谓之“不求”,且于在上位者而亦云无怨尤,此疑乎说之不可通者。以在上位而愿乎其外,必将以诸侯干天子,大夫干诸侯。若但陵其下,则非有求于下,势可恣为,不至于不得而怀怨。若在上位而愿下,则又疑人情之所必无。

按“《春秋传》”,凡言强凌弱者,字皆作“凌”,左傍从“冰”,谓如寒威之逼人也。其云“侵陵”,云“陵替”者,字则作“陵”,左傍从“阜”。陵者,山之向卑者也。离乎上而侵乎下,若山之渐降于陵而就平地也。则“不陵”、“不援”,义正相类。陵下者,言侵下之事以为己事也。

夫人之乐上而不乐下,固情也。乃当其居上而覆愿为下之所为者,亦卞躁自喜者之情也。如人当在台谏之职,未尝不思登八座;及登八座而不能与台谏争搏击之权,则固有愿为台谏者矣。乃以此心而居八座,则必身为大臣,不恤国体,而侵陵台谏之职,欲与小臣争一言之得失。不得而求,求不得而怨矣。又人之方为子,岂不愿己之有子?及身老而子孙渐长,则动成拘忌,乃滨老而有童心,思与子孙争一旦之忧乐。不得而求,求不得而怨矣。夫唯天子则不宜愿为臣民,而唐宣且自称进士,武皇且自称大将军。况所云“在上位”者,初非至尊无偶之谓乎?

审乎此,则“陵下”“援上”,皆据一时妄动之心而言。而除取现在所居之位为昔之所居而今怀之,他日之所必至而今期之,其为外也,一而已矣。此圣贤之言,所以范围天下之人情物理而无遗。蓝田云“陵下不从则罪其下”,既于“陵”字之义未当;又云“反仁反知所以不陵”,则是素位而行之事,而非不愿乎外之心:胥失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