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译文】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
【诸儒注疏】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周文王的事。作,是创始。述,是继述。子思引孔子之言说:“自古帝王创业守成,皆未免有不足于心的去处,有所不足,则生忧虑,若是无所忧虑者,其惟周之文五乎。何以见之?凡前人不曾造作,自己便有开创之劳,后人不堪承继,将来便有废坠之患。二者皆可忧也。惟是文王以王季之贤为之父,以武王之圣为之子,王季积功累仁,造周家之基业,将文王要做的事预先做了,这是父作之。武王继志述事,集周家之大统,将文王未成的事,都成就了,这是子述之。”既有贤父以作之于前,又有圣子以述之于后,文王之心,更无有一些不足处,此其所以无忧也。
【元典】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译文】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诸儒注疏】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太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太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太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武王的事。缵,是继。太王是武王的曾祖,王季是武王的祖,文王是武王的父。绪。是功业。戎衣,是盔甲之类。孔子说:“周自大王始基王迹,王季勤劳王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那时天命人心,去商归周,王业已是有端绪了,但未得成就。及至武王,能继志述事,缵承大王、王季、文王的功业,因商纣之无道,举兵而伐之,以除暴救民,只壹着戎衣还定了天下。夫以下伐上,其事不顺,其名不美,宜乎失了天下的显名,然那时诸侯率从,万姓悦服,人人爱戴称美他,并不曾失了光显的名誉,其得人心如此。以言其尊,则居天下之位,天下的臣民都仰戴他。以言其富,则尽有四海之内,天下的贡赋都供奉他,上而祖宗,则隆以王者之称,祀以天子之礼,自文王以前,都得歆飨其祭祀。下而子孙,则传世三十,历年八百,自成康以后,都得保守其基业,其得天眷又如此。”盖武王之有天下,一则承祖宗之业而不敢废,一则顺天人之心而不敢违。此则善述之孝,丕承之烈,所以后世莫及也。
【元典】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诸儒注疏】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太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周公的事。末,是老年。孔子说:“先时文王未为天子,天一应礼制,拘于势分而不得为。武王年老,才受天命,日不暇给,虽得为而不及为,是文王武王尊祖孝亲之德,尚有所欲为而未遂者。至周公辅相成王,才一一都成就之。如古公、季历,是文王的父祖,周公于是推文武之意而追王之,尊古公为大王,尊季历为王季,生前只是侯爵,如今加称尊号,则文王武王之心,至是而慰矣。周之先公自组绀以上以至后稷,又是大王、王季的父祖,于是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天子之礼祀之,礼陈九献之仪,舞用八佾之数,当初祭以诸侯,如今祭以天子,则大王、王季之心,至是而慰矣。然不惟自尽其孝而已,又以天下之人虽名分不同,贵贱有等,他那孝亲报本之心,也与我一般,于是以所制之礼,推而下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使人皆得随分以尽其孝。如父做大夫,子做士,父没之时,葬固以大夫之礼,而祭则以士之礼。如父做士,子做大夫,父没之时,葬固以士之礼,而祭则以大夫之礼。盖葬从其爵,贻死者以安也。祭从其禄,伸生者之情也。又制为丧服之礼,期年的丧服,下自庶人,上达乎大夫,犹通行之。天子诸侯便不行了,盖伯叔昆弟之丧,犹可伸以贵贵之义,所谓亲不故贵也。若三年之丧服,则下自庶人上达乎天子,皆通行之,何也?三年之丧父母之丧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恩义至重,无贵无贱,都是一般,所谓贵不敌亲也。”夫追崇之礼,行于王朝,丧祭之礼,达乎天下,孝心上下融彻,礼制上下通行,周公之所以成文武之德者如此。
右第十八章。
【心学讲评】道之费也,开一代之王业,或以静俟乎时,或以动应乎运,或以武功拨乱,或以文教致治,皆率其家人父子之道,而贞常御变者尽合乎时宜,则于夫子论我周之世德而见之矣。子曰,夫周之王也,文王始之,武王定之,周公成之,而一代之治道极隆焉。请得而备言之。
夫当大业之未兴,则忧天意之不可违;典礼之未修,则忧人治之不可缓。乃天命人心可以静俟,而道在遵养以听天人之自定者,则无所用其忧也,其唯文王乎!笃庆而锡光者,王季也。太王翦商之业授之于王季,而为文王之父矣。临汝而无贰者,武王也。周家卜世之长待之于武王,而为文王之子矣。以王季为父,则文王所以立奄有四方之其者,父作之矣,不待文王之创也。以武王为子,而文王所以开施于孙子之业者,子述之矣,不必文王之为也。则谨以承先,静以待后,文王但笃厚其德,而武功文治且俟之焉。斯以处夫天命欲承未承之际,人心欲定未定之时,道固然也。而文王即以其无忧体中时之道矣。
至武王而道又有不然者。王业开于太王,而王季益以兴,文王守其正而俟其成,相因之绪所未终者,奏永清之绩尔,则三后之所为而未竟者,在武王矣。而武王缵之,圣德益以隆,而天命益以笃,人心益以迫焉。千八百国咸知上帝之简命,而赴会朝之事,则一戎衣而有天下,无待可举之师也。天下深厌独夫之播虐,而无篡弑之疑,则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尔功耆定,负斧戾而分陕以治,尊为天子矣。道通夷蛮,赋中邦而来贡四夷,富有四海之内矣。于是而七世之祀隆,九献之礼行,而宗庙飨之矣。成周之鼎已定,传子之法不更,而子孙保之矣。斯以处夫天命不容虚,世德不容废,而建非常之功以成不拔之业,道又然也,而武王以其缵绪体维新之道矣。
夫天下未定,道在绍先绪以凝天命。天下已定,道在敷德教以齐人心。使武王早受命而久有天下也,则法文王以尽仁孝之心,建幽明之极者,在武王矣。而武王则末年始受命也。革商之牛马方归,法度之纲维粗举,而武王陟矣。成王以冲入嗣服,则文武之德所待成者在周公矣。于是商、奄再清之后,东山归旅之时,周公体二后爱敬之心,推而准之于典礼,而成其德焉。德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尊亲,有特创其典而非过者。夏、商无追王之事,而文、武推世德之积累,不忍私美于身,则成其尊亲之至,而追王太王、王季焉。明太王、王季为王业之所兴,即以昭文、武,孝思之所笃也。其组绀以至后稷,则身为先代之侯封,而未受天命之鉴眷,则不敢追王。而既为功仁之累积,且念一本之渊源,则必以天子之礼祀之,而文、武之德孚于先世者成矣。乃莫大于尊亲,而尊亲者人心之所共有,天子隆焉,而其下则亦均焉者也。周公因推文、武加惠四海之德意,即斯礼也,以尊卑之隆杀,而各致其所得为,达于诸侯大夫,而贵者行矣。及士庶人,而贱者亦行矣。其达之于祭也,不但诸侯之有袷有时享也,大夫有少牢之礼,士有特牲之礼。达之于葬也,则不但诸侯之五月以修其具也,大夫尽三月之修,士尽逾月之制,而又以先王先公追王上祀之宜,推之于葬祭之间,斟酌其隆杀。父为大夫,子为士,父不可抑而卑,子不可抗而尊也,则葬以大夫,而循其固有之文,祭以士,而尽其可致之实。父为士,子为大夫,父不可冒夫尊,子不可没其尊也,则葬以士,而安其得正之终,祭以大夫,而极其能尽之养。丰俭之宜,皆以文、武酌爱敬于先王公者成之也。达之于丧服也,则仁所必至者,推心理之同,亦上祀并隆之意也。义所必裁者,推理之异,亦追王有穷之意也。祭以尽文,小人而分君子之泽,故自上达下而渐以减,丧以尽质,君子而同凡庶之情,故自下达上而有所裁。期之丧,自庶人而达乎大夫矣。天子、诸侯有升而为三年者,有绝而不服者,以义制也。三年之丧,则自庶人而达乎天子,庶人有三年之丧一,而天子有三年之丧三,制虽殊而均为重也。至于父母之丧,则同此昊天罔极之德,同此终天永憾之悲,则无贵贱一矣。是哀戚之节文,一皆文、武永思慕于先王先公者成之也。德之成,而我周开国之盛治,崇孝以立天下之本,其大用昭着于人心,而王业之成,至此而大备焉,斯以处夫天命已固、人心可尽之日,道固然也。而周公乃以其成德体众着之道矣,则甚哉周之王也,集三圣人之成能,以建一代之治,而岂易言也哉!
由夫子之言观之,圣人各有其时而各尽其道,则君子之道固有非圣人所可尽知尽能者。而上通天命,下协民情,前以承祖宗久远之休,后以立百世损益之则,道之费也,斯不亦极于至大而无外乎?
右第十八章。
【心理穿梭】所云“无忧者其唯文王”,亦但以统论周家一代之事,前自太王、王季而开王业,后至武王、周公而成王道,以见积数世圣贤之功德以建治统,而文王适际夫俟命之时也。初非上下古今帝王,而但谓文王为无忧。则海陵、云峰之说皆不足存。
“忧”字有两义:有事不遂志而可忧者,在文王固有之,《系传》“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之谓也;有事在可为而不必劳其忧思者,则此言“无忧”是也。天命未至,人事未起,不当预计天下之何以治、何以教,而但守先德以俟。故武王之缵绪克商,周公之制礼作乐、忧勤以图成者,皆文王之所不为,而非其不足以体道之广,乃唯文王宜然耳。使武王、周公而亦犹是,则是忘天下,而道之不行不明也,无所托矣。自非文王,则道用本广,不得以惮于忧而置之也。
若如二胡氏所云舜、禹无圣父,尧、舜无肖子,则父之不令,既非人子所可用其忧者,故舜亦但以不顺父母为忧,而不以瞽瞍之顽为忧。孟子谓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终身欣然,深见人子之心,唯知有亲,而其贤不肖,直不以改其一日之欢。至子之不肖,则天也。乐天知命夫何忧!杜子美非知道者,且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况以此而得窥圣人之忧乐哉?若其以“父作子述”为言者,则以明文王虽无忧,而先世后昆,相为开继,则周之体道以承天者,未尝息也。
在夫子立言之旨,则以见时未至而事未起,则文王遵养以为道;时已至而事已集,则武、周忧劳以见功。若子思引此以释道用之广,则见三圣开周,因仍次序,以集武功而成文德,故制作隆而中和之极建,乃以体君子之道而无所旷。率性之道,自唐、虞以前而未有异;修道之教,至成周而始隆。所为道有显微,不可掩而抑不可尽,非一圣人之知能所得竟也。彼屑屑然较父子之贤愚于往古者,其何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