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译文】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
【诸儒注疏】“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
【理学讲评】达,是通达。达孝,是通天下之人都谓之孝。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凡人之孝,止于一身一家,而未必能通乎天下。惟是武王周公,不惟自己能尽孝亲的道理,又能推以及人之亲,礼制大备,使人人皆得以尽其孝,所以通天下之人,都称他孝,而无有间然者,岂不谓之达孝矣乎!”
【元典】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译文】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
【诸儒注疏】上章言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
【理学讲评】善,是能。继,是继续。志,是心之所欲者。述,是传述。事,是所已行者。两个人字,都是指前人而言。孔子说:“武王周公所以为达孝者,无他,以其能继志而述事也。盖前人之心志,有所欲为的,虽是不曾遂意,也望后人去承继他。武王、周公便能委曲成就,念念要接续前人的意向,不使他泯灭了,这是善继其志。前人之行事,有所已为的,虽是不曾成功,也望后人去传述他。武王周公便能斟酌遵守,件件要敷衍前人的功绪,不使他废坠了。”这是善述其事,武王周公孝如此,所达乎天下,而无一人不称其孝也。
【元典】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译文】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
【诸儒注疏】“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
【理学讲评】春秋,是祭祀之时,四时皆有祭,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修,是修整。陈,是陈设。宗器,是先世所藏的重器。裳衣,是先王所遗的衣服。荐,是供献。时食,是四时该用的品物。孔子说:“武王周公所以善继志而述事者,何以见得?今以所制祭祀之礼言之,到春秋祭享的时节,于祖庙中门堂寝室,皆及时修整,以致其严洁而不敢亵渎,于先祖所藏的重器,都陈设出来,以示其能守而不敢失坠。于先王所遗的裳衣,必设之以授尸,不惟使神有所依,亦以系如在之思也。于四时该用的品物,心荐之以致敬,不惟使神有所享,亦以告时序之变也。”武王周公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如此。
【元典】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译文】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执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年龄大小来决定宴席座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诸儒注疏】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
【理学讲评】序,是次序。昭穆,是宗庙的位次。在左边的为昭,取阳明之义。在右边的为穆,取阴幽之义。旅,是众。酬,是以酒相劝酬。燕,是燕饮。毛,是毛发。齿,是年齿。当祭于宗庙之日,群庙的子孙,皆来与祭,其排列的班次,或在左、或在右,各照依其主而不紊者,所以序其何者为昭,何者为穆,使等辈先后之不至于混乱也。陪祀之臣,有公、有侯、有卿大夫,其爵不同,于祭之时,而序其或在前或在后,都有个次第者。所以分辨其孰为贵、孰为贱,使尊卑不至于搀越也。祭必有事,如宗,是掌管祠祭的;祝,是读祝文的。又有司尊的、执爵的,及奠帛赞礼的,皆事也。于祭之时,而序次其执事者。盖祭以任事为贤,所以分别其人之贤,择其德行之优、威仪之美、趋事之纯熟者为之,使非贤者不得与也。祭毕之时,同姓的兄弟与异姓的宾,众人饮酒,互相劝酬,其各家子弟每,都着他举觯于其父兄,而供事于左右,所以然者,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正所以逮及那子弟之贱者,使他亦有所事,而因事以申其敬也。饮宴之后,异姓之宾皆退之,又独宴同姓之亲,到这时节,不论爵位之崇卑,但以毛发之黑白为坐次之上下,皆此者,盖同姓比之异姓为亲,故专论年齿以定坐次,使长幼不至于失序也。夫序昭穆者,亲亲也。序爵者,贵贵也。序事者,贤贤也。逮贱者,下下也。序齿者,老老也。武王周公一祭祀之间,其意义之周悉如此。
【元典】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译文】“站在合适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诸儒注疏】“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总结上文。践,是践履。所尊是先王的祖考。所亲,是先王的子孙臣庶。五个其字,都指先王而言。孔子说:“武王周公所制祭祀之礼,既善且备如此,可以见其善继而善述矣,何也?先王之对越神明必有位,所行必有礼,所奏必有乐。今武王周公祭祀之时,所践履的就是先王对越祖考的位次,所行的就是先王升降周旋的礼仪,所奏的就是先王感格神人的音乐。祖考是先王所尊崇也,今祭祀一举,致其诚敬,而祖考来格,是能敬先王之所尊矣。子孙臣庶,是先王所亲厚也。今祭祀一行,笃其恩爱,而情义联属,是能爱先王之所亲矣。以此观之,可见武王周公事奉先王无所不至。先王虽死,事他如在生的一般,先王虽亡,事他如尚存的一般。真可谓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为孝之极至者也。” 称曰达孝,不亦宜乎?
【元典】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诸儒注疏】“郊”,祭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理学讲评】郊,是祭天。社,是祭地。上帝,即是天,言上帝则后土在其中。禘,是五年的大祭。尝,是秋祭。言秋祭则其余在其中。示字与视字同。掌,是手掌。示诸掌,是说看得明白。孔子又说:“武王周公所制祭祀之礼,不但如上文所言而已。总而言之,有郊社之礼焉,有宗庙禘尝之礼焉。郊社之礼,或行于圜丘,或行于方泽,盖所以事奉上帝与后土,答其覆载生成之德也。宗庙之礼,或五年一举,或一年四祭,盖所以祭祀其祖先,尽吾报本追远之诚也。这郊社禘尝,是国家极大的礼仪,其中义理微妙,难于测识,若能明此礼仪而无疑,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治天下国家的道理,即此而在,就如看自家的手掌一般,何等明白。”盖幽明一理,而幽为难知,神人一道,而神为难格,既能通乎幽而感乎神,则明而治人,又何难之有哉?夫武王周公之制礼,不惟善体乎先王,而又可通于治道,此所以尽伦尽制,而有合于中庸之道也。
【心学讲评】道之大也,备典礼之隆,而通幽明之治,观于夫子之尚论武王、周公者而见矣。子曰,孝者,人子自尽之庸行耳,而推致其心之所必尽,道之所必通者,则存乎达孝矣。由今思之,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一时之人心,无不喻其报本反始之笃;后世之天下,共服其锡类惟则之隆。盖武王开之,周公成之,实有合于夫人天性不容已之真,而莫能易也。
夫孝之至而后可谓之达孝,抑必其为达孝而后可称为孝者,则武王、周公之所以为孝可思矣。前人之志,而能体其未见之深衷以自为志,则曰继志。乃前人未尝有此志,而使其在今日则必有是志,我因体之,而“勿贰尔心”,则其继志也,不尤善乎!前人之事而能循其所行之事以为事,是曰述事。乃前人固未尝有此事,而使在今日则必成其事,我则述之,而“徂维求定”,则其述事也,不益善乎!
夫武王继三后之绪以成王业,周公成文、武之德以崇先祀,是岂非曲以其心体前人之德,而备以其道成前人之业者乎?夫王业定而大典行,大典行而礼制悉,则推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亦何莫非继志述事之大全者乎?夫祭以尽崇先之志,则非但苟举其典而可侈尊亲之盛也,将必有毕竭其孝养之忱于神者,以冀冥漠之来格。故四时皆祭,而春秋为盛焉。雨露隆而生怵惕之心,霜露濡而动凄怆之感。于斯时也,祖庙具在,得无有丹之不新者乎,则修之以严神祀也。宗器具藏,其忍不珍重而将之也乎,则陈之以昭世守也。裳衣在寝矣,肃设之以授尸、先王以衮,先公以,庶几皇尸之燕,即祖考之临也。食物惟时矣,洁荐之以充俎,行各有牲,膳各有膏庶几物产之致,皆明德之馨也。盖其所以上奉乎几筵,而尽其心以孚祖考之心者,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