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347

第347章 中庸唯天下至诚

【元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诸儒注疏】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理学讲评】天下至诚,是说圣人之德,极诚无妄天下莫能过他。赞,是助。化育,是变化生育。参,是并立为三的意思。子思说:“天命之性,本自真实无妄,只为私欲蔽了,见得不明,行得不到,所以不能尽性。独有天下至诚的圣人,其知生知,其行安行,纯乎天理而不杂于人欲,故能于所性之理,察之极其精,行之极其至,而无天理而不杂于人欲,故能于所性之理,察之极其精,行之极其至,而无毫发之不尽也。然天下的人,虽有智愚贤不肖,其性也我一般,圣人既能尽己之性,由是推之于人,便能设立政教,以整齐化导之,使人人都复其性之本然,而能尽人之性矣。天下的物,虽飞潜动植不同,其性也与人一般,圣人既能尽人之性,由是推之于物,便能修立法制,以撙节爱养之,使物物各遂其性之自然,而能尽物之性矣。夫人物皆天地之所生,而不能使之各尽其性,是化育也有不到的。今圣人能尽人物之性,则是能裁成辅相,补助天地之所不及矣,岂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乎!既能赞天地之化育,则是有天地不可无圣人,天位乎上而覆物,地位乎下而载物,圣人位乎中而成物,以一人之身,与天地并立而为三矣,岂不可与天地参乎!”至诚之功用,其大如此,然天地万物之理,皆具于所性之中,参赞位育之功,不出于尽性之外,学圣人者,但当于吾性中求之。

右第二十二章。

【心学讲评】至诚之与天同其德者,有即功化而见者焉,则请就其功化而言之。夫人物各载一真无妄之理而为性,而特其不能至也。君子固执一真之理以诚身,而犹未能即至也。其唯圣人乎?静焉而函无穷之理,动焉而极万善之致,健顺者即天地之体也,五常者即天地之用也,斯天下之莫能尚者也,天下之至诚也。故天命之性,一诚而已矣。而其所具之则,无理之不备也,无微之不察也,形形色色之中皆有自然之则,不睹不闻之际固有至足之规,尽之也,亦良难矣。而天下至诚,于性之所存者无不信诸已矣,性之所发者无不充其量矣,为能尽其性也。

夫能尽其性,而吾性中之功用岂有穷哉!夫人亦各有其性矣,智愚贤不肖以其气质而殊,而其性之知能不能以自效。有知之明者,而后不掩其善而导其不善;有处之当者,而后可裁其过而补其不及。唯至诚能习其性,则以我之大全,辨人之至偏,乃以极夫人气质之所可受,而使各致其知能,则能尽人之性矣。且物亦自有其性矣,灵蠢良楛,以其形器而分,而其性之体用不能以效于人。有知之明者,而后不昧于所取而妄于所舍;有处之当者,而后各兴其所利而违其所害。唯至诚能尽其性,以尽人之性,则择物以资人之益,而因人以制物之宜,乃以极夫形器之所固然,而使各成其体用,则能尽物之性矣。

至于尽物之性,而至诚之功用已极矣,则由是而思之,其有功于天地者岂小哉!人物之有性,自稚而壮,变易以成其用,有化之者矣。自无而有,保合以就其材,有育之者矣,则天地是也。而天地之化育,不能施之习气相染,材质相限之中,至诚由尽性而及乎人物之性矣。则天地之所不能变易乾,至诚为成其用;天地之所不能保合者,至诚为就其材;是转天地以成化育之功,在至诚矣。

夫天地之所以成乎其为两大者,唯其以二气之阖辟,五行之运用,化育乎人物也。至诚而能赞助其德业,以司人物之生成,则有天而不可无地,有地而不可无天,有天地而且可无至诚,功相参也,则位亦相参也,成位乎中,而与上下并尊矣。观于此,则至诚之功化即天地之功化,故曰“诚者天之道”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心理穿梭】二十二章以下,章句系之语云“言天道也”,“言人道也”。须知朱子是人檗括来说个题目,便人记忆。其实则所云“言天道”者,言圣人之具体乎天道也;“言人道”者,言君子之克尽乎人道也。圣人自圣人,天自天,故曰“可以赞”,“可以参”,曰“如神”,曰“配天”,俱有比拟,有差等。“可以”者,未可而可之词也。曰“如”、曰“配”者,虽异而相如、相配也。

孟子言“圣人之于天道”,固有分别,一如言“仁之于父子”。仁者心德,父子者天伦。仁非即父子,则天道亦非即圣人审矣。

又独以人道归君子,亦不可。人道须是圣人方尽得。故言人道章亦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曰“大哉圣人之道”;言天道章亦云“能尽其性”。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尽性,固尽人道也。《论语》言“性与天道”,性、天之分审矣。直至赞化育,参天地,而后圣人之体天道者见焉。要其体天道者,亦以其尽人道者体之尔。

此等处,《中庸》原要说合,见得“知之”、“成功”之一。故于圣人分上,说“天地之化育”,“天地之道”,“维天之命”,“天地之所以为大”;于君子分上,说“圣人之道,峻极于天”,说“诚者自成,所以成物”,说“建诸天地而不悖”,乃至动察静存之功,驯至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非此理。圣则合天矣,贤则合圣矣。合圣,而于天又岂远哉?诸儒徒区区于生安、学利、困勉之分,而不知尽性即以至命之合,大失本旨。

或问于第二十章说诚之处,推天人之本合,而其后,人遂有不诚以异乎天者,其害在人欲;至此章言至诚尽性,而以“无人欲之私”为之脉络。此朱子吃紧示人语,转折分明,首尾具足,更不囫囵盖覆。其不取程子“穷理便是至命”之说,亦争此耳。

盖诚者性之撰也,性者诚之所丽也。性无不诚,仁义礼知,皆载忠信。非但言诚而即性。性有仁义礼知。诚以行乎性之德,非性之无他可名而但以诚也。性实有其典礼,诚虚应以为会通。性备乎善,诚依乎性。诚者天之用也,性之通也。性者天用之体也,诚之所干也。故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分诚与性为二。而相因言之。天用之体,不间于圣人之与夫妇。无诚以为之干,则忮害杂仁,贪昧杂义,而甚者夺之。因我所固有之大用诚,以行乎天所命我之本体性,充实无杂,则人欲不得乘之,忮害等无所假托则不杂。而诚无不干乎性,性无不通乎诚矣。

抑朱子以尽心为尽其妙用,尽性为尽其全体,以体言性,与愚说同。而尽其虚灵知觉之妙用者,岂即诚乎?于此则更有辨。

孟子以知言,此以行言。则“知性”与“尽性”对,而于“知”与“尽”分知行;“尽心”与“至诚”对,而于“心”与“诚”分知行。问者有所未察,故以“尽心”“尽性”为疑,朱子则已别白之矣。“尽心”者,尽其虚灵知觉之妙用,所谓“明善”也。“至诚”者,极至其笃实充满之大用,所谓“诚身”也。“存心养性”者,诚之之事也。“尽性”者,事天之效也。

君子学由教入,自明而诚,则以“尽心”为始事。圣人德与天合,自诚而明,则略“尽心”而但从“诚身”始。圣人无欲,不待“尽心”以拣乎理欲之界。贤人遏欲以存理者也,而遏欲必始于晰欲,故务“尽心”;存理必资乎察理,故务“知性”。孟子为思诚言其义,与下言人道诸章义通,不可引作此章之证。

章句云“此自诚而明之事”,则尽人物之性,赞化育,参天地,皆以极明之用也。“知无不明”,固明也。“处无不当”,则是诚以成物,而亦为明之效者,明之所至,诚用皆达也。

尽人物之性,明只是教,而不可谓性;则“自明诚谓之教”,乃以言“自诚明”者明后之功用。既诚以生明而明复立诚,其非竟言贤人之学可知已。若贤人则须于人物之性,求知之明,求处之当,于己之性,察而由之,其不能即谓之教,审矣。

以此知“自明诚”“明”字,亦以成德言,而无工夫。“自诚明”者亦有其“自明诚”也。直至“明则诚矣”“明”字,方为贤人之学而有力。不然,则此“自诚明”之事,何以不自明止?必处之当故。而朱子所云“教化开通处得其理”,又岂非教之谓乎?

大抵此等处须要活看。如下章言“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固非“自诚明”之事,而抑何以先诚而后明邪?自明诚者,亦自诚而复明。

说此“至诚”必是有德有位,陈氏之肤见也。本文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字自在性上说,不在人物上说。一人亦人也,千万人亦人也;用物之宏亦物也,用物之寡亦物也。岂孔子之未得位而遂不能尽人物之性邪?

此与作礼乐不同。彼以行于天下言则须位。此就其所知、所处之人物言,则不须位。陈氏死认朱子“黎民于变时雍,鸟兽鱼鳖咸若”之语,便煞着尧、舜说。不知朱子本文一“如”字,是活语,极其至处,则时雍咸若而皆非分外。然抑岂必时雍咸若而后能尽人物之性,以几于赞化参天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