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351

第351章 中庸至诚无息(1)

【元典】故至诚无息。【译文】?所以,极端真诚是永不停止的。【诸儒注疏】既无虚假,自无间断。【理学讲评】息,是间断。

【元典】

不息则久,久则征。

【译文】永不停止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效验。

【诸儒注疏】“久”,常于中也。“征”,验于外也。

【理学讲评】久,是常于中。征,是验于外。

【元典】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译文】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诸儒注疏】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着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

【理学讲评】悠,是悠长。远,是久远。博厚,是广博深厚。高明,是高大光明。子思说:“人之德有不实,则为私欲所间杂,而其心不纯,不纯则有止息之时,圣人之德,既极其真实,而无一毫之虚伪,则此心之内,纯是天理流行,而私欲不得以间之,自无有止息矣。既无止息,则心体浑全,德性坚定,自然始终如一,常久而不变矣。存诸中者既久,则必形见于威仪,发挥于事业,自然征验而不可掩矣。既由久而征,则凡所设施,都是纯王之政,自然悠裕而不近,绵远而无穷矣。惟其悠远,则积累之至,自然充塞乎宇宙,浃洽于人心,广博而深厚矣。惟其博厚,则发见之极,自然巍乎有成功,焕乎有文章,高大而光明矣。”盖德之存诸中者,既极其纯,故业之验于外者,自极其盛,此至诚之妙,所以能赞化育而参天地者也。

?【元典】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译文】广博深厚才能承载万物;高大光明才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诸儒注疏】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圣人与天地同用。子思说:“至诚之功用,所积者既广博而深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其包括承受之中,而咸被其泽,是固所以载物也。所发者既高大而光明,则天下之物,无不在其丕冒照临之下,而咸仰其光,是固所以覆物也。其博厚高明者,又皆悠长而久远,则天下之物,常为其所覆载,而得以各遂其生,各复其性,是固所以成物也。”

【元典】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译文】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诸儒注疏】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圣人与天地同体。配,是配合。疆,是疆界。子思说:“承载万物者莫如地,今至诚之博厚,也能载物,则其博厚,就与地道之厚者,配合而无间矣。覆冒万物莫如天,今至诚之高明,也能覆物,则其高明,就与天道之高明者,配合而无间矣。天地之博厚高明,亘古亘今,无有穷尽,故能成物。今至诚之悠久,也能成物,则其悠久之功,就与天地之无疆界者,通一而无二矣。”

【元典】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自我显示也会自然彰明显着,不活动也会感人化物,无所作为也会自然有所成就。

【诸儒注疏】“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理学讲评】如此,指上文说。见字解做示字。章,是显。子思说:“圣人能覆载成物,而配天地之无疆,其功业之盛如此,然岂待于强为哉?亦自然而然者耳。观其博厚的功业,

固灿然而成章,然亦积久蓄极,自然显着的,不待表暴以示人而后章也,此其所以能配地也。其高明的功业,固能使人翕然而丕变,然亦存神过化自然感应的,不待鼓舞动作而后变也,此其所以能配天也。其博厚高明之悠久,固能使治功有成,万世无敝,然亦不识不知,自然成就的,不待安排布置,有所作为而后成也,此所以能配天地之无疆也。”

【元典】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译文】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有难测之妙。

【诸儒注疏】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所以然者。

【理学讲评】上面既说圣人之功用,同乎天地,此以下文,又即天地之道以明之。贰,是参杂。子思说:“天地之道虽大,要之可以一言包括得尽,只是个诚而已。盖天地之间,气化流行,全是实理以为之运用,更无一毫参杂,惟其不贰,所以能长久不息,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充满于覆载之间,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岂可得而测度之哉。观此,则圣人之至诚不息,久而必征可知矣。”

【元典】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译文】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诸儒注疏】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理学讲评】天地之道,惟其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地之道惟诚,是以不但极其广博,而又极其深厚也。天之道惟诚,是以不惟极其高大,而又极其光明也。且其博厚高明,又极其悠长,极其久远,而不可以终穷也。观此,则圣人之悠远、博厚、高明、皆本于诚又可知矣。

【元典】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也是从里面开发出来。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货物财富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诸儒注疏】“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卷”,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理学讲评】昭昭,是小小的明处。系,是系属。以手指取物叫做撮。一撮,言其至少。华岳,是西岳华山,山之最大者。振,是收。汇,是渗漏。一卷石,是一块小石。宝藏,是世间宝重藏蓄的,如金玉之类都是。一勺,是一升。鼋,似鳖而大。鼍,似鱼有足。鲛,似龙无角,都是水中之物。殖,是滋长。子思说:“天地之道,惟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生物不测之功用。何以见之?今夫天,指其一处而言,就是昭昭然罅隙透明的去处,也叫做天。若论其全体,则高大光明,无有穷尽,日月之运行,星辰之布列,都系属于其上,凡万有不齐之物,亦无不在其覆冒之下焉,天之生物不测如此。今夫地,指其一处而言,就是一撮之土,也叫做地,若论其全体,则广博深厚,无有限量,华岳之山虽大,也能承载之而不见其为重,河海之水虽广,也能收摄之而不见其漏泄,凡万有不齐之物,亦无不在其持载之中焉。地之生物不测如此。今夫山指其一处而言,便是一卷石之多,也叫做山,若论其全体广阔高大的去处,则各样的草木都于此发生,诸般的禽兽,都于此居止,凡世间宝重蓄藏的物,可以为服饰器用的,都从此兴发出来,山之生物如此。今夫水,指其一处而言,便是一勺之多,也叫做水,若论其全体深广不测的去处,则鼋、鼍、蛟、龙、鱼、鳖都生聚于其中,凡有用之物,可以生致货利的,都滋长于其中,水之生物如此。”夫天地之间,物之最大者莫如山川,观山川之生物如此,则天地之大可知矣。观天地之道如此,则圣人之功用可知矣。

【元典】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正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

【诸儒注疏】《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理学讲评】《诗》,是《周颂·维天之命》篇。天命,即是天道。于,是赞叹之辞。穆,是幽深玄远的意思。不已,是无止息。不显,譬如说岂不显着也。文王,是周文王。纯,是不杂。子思于此章之末,又引《诗》以明至诚无息之意说道:“诗人叹息说:‘维天道之运行,幽深玄远而无有一时之止息。’这是说天之所以为天,正以其无止息也;不然则四时不行,百物不生,将何以为天乎?诗人又叹息说:‘岂不显着哉,文王之德,纯一而不杂。’这是说文王所以为文,正以其德之不杂也;不然,则积之不实,发之无本,将何以为文乎!”然在天说不已,在文王说纯,岂是文王与天有不同处?盖天道无有止息,固是不已,文王之德之纯,也没有止息,亦不已焉。文王与天一也,这纯即是至诚,这不已,即是不息。观此,则圣人之至诚无息可知矣。

右第二十六章。

【心学讲评】至诚之德,与天通理,其体同也,其用亦同也。而体用之所以同者,则诚之至而成始成终,无乎不至者也。请得而极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