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49

第49章 论语公冶长篇(2)

【心学讲评】学者之识量,皆因乎其志;志不大则不深,志不深则不大。盖所期者小,则可以浮游而有得,必无沉潜之识;所求者浅,则可以苟且自居,必无高明之量。止此一理耳,或见大焉,或见小焉,或见深焉,或见浅焉。其为小浅之见者,非果谓理之止于此也。不如理之本量以求之,而使吾心据为固有,则无穷之理,可以一曲限之;极至之理,可以疑似听之。唯笃志者知此理之广大,而必求其备于吾心;知此理之精微,而必求其验于吾心;一曲不足以为其规,疑似不敢以为是;所谓是也,心信理也,非徒以理之名而信之也。圣人以此勉学者之诚求夙矣,而于漆雕开遇之。

子使漆雕开仕,在夫子亦见其可仕矣。开之于道无所枉,于功有可效,子信之矣。子信之,信其材也。而开则不自见有材,而还以问之心,对曰:“开思天下事未有可以不信为者,而仕亦其大端也。今也,吾自反而求焉;一事之当前,必有一事之理,其断然必如斯以为之者何故?物之相接,必有一物之理,其诚然必如斯以应之者何为?虽或知其当然,而不能觉二三之不可据者,以何为定体;虽或知其固然,而不能审毫厘之无可妄者,以何为至善。今者窃有志焉,思所以确见夫天理之存发,而体念之身心,以不迷于天下之故,则退而学焉,尚觉所求者之未得也。使出而应世焉,不愈以增所疑而不能准诸心以应诸事?故使仕之命未敢闻也。于是夫子闻之,而知开仰对之下,实有沉潜以求理,而望此理高明之境,以求得之心。如是以为学,可以望其进而不知其所止矣。故为之欣然而喜其可与有成也。

由此观之,则学者妄以自矜,躁而求试之心,皆非其才之果优也。志小而见盈,则志浮而不实,故以自信易,而于理终无所合。若开者,虽以后之能言与否不可知,而笃志如此,则所见之大亦可知,固学者所宜取以自广也。

【元典】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诸儒注疏】“桴”,柭也。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

【理学讲评】桴,是木筏。由,是子路的名。材与裁字同,是量度的意思。昔春秋之时,上无贤君,不能信用孔子,故孔子有感而叹说:“吾之周流四方,本欲得位行道,以致君而泽民。今人不见知,世不我用,吾道已不行于天下矣!虽居在中国,亦何为乎!不如乘着木筏,浮于海中,可以绝人而逃世。吾门弟子中求其可以从我远去者,其惟仲由欤?”盖仲由能于为义,是个临难不避的人,故孔子许其从己。然这说话也只是孔子自伤其不遇而假设之词,非真有浮海之意也。子路闻之,以为夫子不许他人而独许己,遂信以为实然,心中喜悦。盖过于信人为急务哉!

【心学讲评】隐见之际,大义存焉,亦精义出焉。治则进,乱则退,不可为则不为,不可与处则绝之,此大义也。而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斯世斯民有不容弃置之义,自为有道仁人之任,则知其不可而亦不遽绝之,义之精也。义之大者、果决之士能见之,斯能行之。义之精者,非圣人无以度事理之轻重初终而审处之也。

夫子偶一日焉,念天下之无贤君,而叹曰:使吾道而终不可行也,则吾且乘桴浮于海,而与斯世相忘,亦安能日勤勤于道途,而与时君相交际乎!夫可则进,否则退,无迟回顾望之心,必其有可决之志,而后无所复疑,则从我者其由与!盖亦举子路以示迟疑于进退者之无补也。而子路闻之遂喜。子路亦非果于忘世者,但其率一意之是非以为离合,而不欲浮沉于不进不退之间尔。子乃谓之曰:由也,而决于从我乎?是其见义而必为也,好勇可尚也,殆过于我矣,以我尚有悲闵之心,而由但守得疾邪远恶之志也。虽然,存此念而酌之,其果可以绝世乎?抑世未可绝乎?绝世而可不为已甚乎?则义之所在,审之天下之治乱,不如审之于吾心之所安;度之于吾心之好恶,不如度之于天下之所待。存一浮海之心,则不涅不磷,不必有浮海之事,而亦无损其至坚至自。此必裁制其一念之独是,而无容悻悻也,此则由之所未逮也。由曷亦进思之乎!

呜呼!此圣人精义之至也。故周流列国,而终无所枉道,亦无所任气,适如是而即如是,以合乎天理人心之至顺。夫义,岂可轻言哉!不取裁于圣人,未有允合于义者也。

【元典】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译文】孟武伯问:“子路的品行到达了仁的境界吗?”孔子说:“不知道。”

【诸儒注疏】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

【理学讲评】孟武伯,是鲁大夫仲孙彘。仁,是本心之全德。孟武伯问于孔子说:“夫子之门人如子路者,果能全其心德而为仁人矣乎。”孔子以仁道至大,不可轻许,故答他说:“仁具于各人之心,难以必其有无,仲由之仁与未仁,我所不知也。”

【元典】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又问。孔子说:“子路可以做大将,不知他仁否。

【诸儒注疏】“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春秋传》所谓“悉索敝赋”是也。

言子路之才可见者如此,仁则不能知也。

【理学讲评】千乘之国,是诸侯大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的。赋,是兵。古者军马都出于田赋中,故叫做赋。孟武伯以知弟子者莫若师。子路之仁,夫子岂有不知的,故又以为问。孔子答说:“由也好勇而果断,便是千乘的大国,若用他管理那兵赋的重事,必能训练倡率,不但使军旅强盛而有勇,抑且使亲上死长而知方,其才之可见者如此。若其心之仁与不仁,吾不得而知也。”

【元典】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冉求怎样?”孔子说:“冉求可以当市长,不知他仁否。”

【诸儒注疏】“千室”,大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宰”,邑宰,家臣之通号。

【理学讲评】求,是孔子弟子冉求。室,是家。邑,是县邑。百乘,是卿大夫之家。有采地十里,可出兵车百乘的。邑长家臣,通叫做宰。孟武伯又问夫子之门人若冉求者何如,抑能全其心德而为仁人矣乎?孔子答说:“求也多才。虽是千家的大邑,百乘的大家,若用他作邑长,必能修政于其邑,而使人民无不安。用他作家臣,必能修职于其家,而使庶务无不举,其才之可见者如此。若其心之仁与不仁,吾不得而知也。”

【元典】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公西赤怎样?”孔子说:“公西赤可以当外长,不知他是仁否。”

【诸儒注疏】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字子华。

【理学讲评】赤,是孔子弟子公西赤。束带,是着礼服而束带于其上。宾客,是四方来聘的使臣。孟武伯又问:“夫子之门人若公西赤者何如,抑能全其心德而为仁人矣乎?”孔子答说:“赤也知礼。若使他束带立于朝廷之上,应对那四方来聘的宾客,必能通两国之情,达宾主之意,而不至于失礼。其才之可见者如此。若其心之仁与不仁,吾不得而知也。盖仁之为言,必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之杂,始终惟一,而无一息之间,才叫做仁。其心之纯与不纯,有非行事所可见,他人所能识者。故夫子于三子皆许其才,而未信其仁。盖以发于外者易见,而蕴于心者难知也。有志于求仁者,当省察于吾心独知之地而后可。”

【心学讲评】易成者,才也;难纯者,仁也。才至于已成,则可恃为终身之长,而足以应天下之用。仁则非必于离之,而未必其能合;即合之矣,而不能保其不离。未合不可以言仁,有离亦不可以言仁也。故圣人之取人,于材有器使之道,而不责其不备;于仁则必不轻信日月至。盖才之易成而仁之难纯,久矣。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以圣人之教人唯仁,而门人之所学者唯为仁之事,则子路之勇于有为,或其用力于仁者笃,而仁可信也。夫子曰:仁存乎人之自得,则亦唯人之自喻耳。由尝有事于仁矣,其于天理之来复,此心之不杂者,吾不能知也。夫子非吝以仁许子路也。盖既从事于学修之途,则固不可绝之于仁外,而非其功之已熟,则固难遽许之也。乃武伯以他日而又问,其轻于言仁,固终未悟也。夫子曰:子欲知由,亦何遽求之于仁乎?就由言由,则固有可知者。试由于兵事,而由之长见矣。千乘之国,大国也;其赋,重兵也。使由治之,教之以法度,感之以恩信,齐之以刑威,可使治矣,此由之所可知者也。若夫仁,则操存之严厉,功有过于治乱者,吾不能知其已严已厉焉否也。夫言由,则求可知矣。已而武伯更问求之于仁何如也,其轻于言仁,犹未悟也。子曰:夫求,亦有所以为求者耳。千室之邑,为公家之下邑;百乘之家,为卿大夫之采地。使求也而为之宰,上利乎公而下利乎民,有成效也,此求之可知者也。若夫仁,则克治之精密,功有深于治繁者,吾不能知其已精已密焉否也。夫言求,则赤可知已。而武伯更问赤之于仁何如也,其轻于言仁,终未省也。子曰:夫赤,亦有所以为赤者耳。束带以正其衣冠,立于廷而谨其进退,使赤也而与宾客言,内不失主君之威,而外以施友邦之敬,有令仪也,此赤之可知者也。若夫仁,则持守之端恪,有甚于正容者,吾不能知其已端已恪否也。

甚哉,圣人之慎于言仁也!以三子之从事于圣学,非无见心之候,则不得拒之于仁之外;而三子之内治有未纯,则无宁一之心,抑不得纳之于仁中。顾不可轻许者仁,而固已各自成其才矣。则抑从其才而称之,而论人者不得以极深之诣轻责斯人,而没其所已成,则又圣人与善之宏也。若其望人以同仁,而不欲以才限学者,于以成其志,亦深切矣夫!

【元典】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

【诸儒注疏】“愈”,胜也。

【理学讲评】愈字,解做胜字。昔孔子因子贡好比较他人的短长,而或暗于自知,故问之说:“你与颜回同游吾门,你自家说,比他所学,孰为胜乎?”

【元典】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译文】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诸儒注疏】“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无所不说,告往知来”,是其验矣。

【理学讲评】子贡对说:“人之资质有高下,悟道有深浅。赐也何敢指望到得颜回。盖回也是生知之亚,资禀既高,工夫又到,其于天下的义理,听得一件,就晓得十件。从头彻尾,无不默识心通,盖闻一以知十者也。赐也学而知之,资禀既庸,工夫又浅,其于天下的义理,听得一件,只晓得两件,比类思索,因此识彼,不过闻一以知二而已。”即此观之,回胜于赐远矣!赐也果何敢望回乎!

【元典】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诸儒注疏】“与”,许也。胡氏曰:“子贡方人,夫子既语以“不暇”,又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智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已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闻性与天道,不特闻一知二而已也。”

【理学讲评】与,是许。孔子因子贡之言,遂激励引进之说道:“汝自谓不如颜回,此言非虚,汝委的不及他。但人莫难于自知,而亦莫难于自屈。今汝自以为弗如,则是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矣。夫能自知,则必不安于所已知,能自屈则必益勉其所未至,今日之不如,安知他日之终不如乎?我诚取汝这弗如之说也。”其后子贡终闻性与天道,不止于闻一知二而已。岂非夫子激励造就之欤!然这弗如之一念不但是学者上进的机栝,若使为人君者能以古之帝王为法,而自视以为不如,必欲仰慕思齐而后已,则其进于圣帝明王也不难矣!

【心学讲评】学者之诣,皆以所知为其量。有知已至,而躬行心体有不逮者,未有不能知而克行之者也。知量之大小、偏全、深浅、迟速,因乎生质。生而知之者,未尝不资乎闻以牖之,而举其端即见其委,触其末即达其本,而知量全矣。学而知之者,虽所闻在是,可因义类以有所推广,而究不足以尽所知之理,然苟能自知其不足,则力学以求通,亦可与生知者同功。此圣人所以倦倦于学知之人,而欲其探本原以会通乎众理也。

夫能学之,而能知之,又能推类以知之,其识量亦不小矣,以此自矜者亦多矣。则若子贡者,以博而能通,为圣门之最,而夫子恐其以此而自矜也,乃诘之曰:赐,女之在吾门,诚有敏达异于众者,但以视回则何如乎?天之所授,不可强也;心之所喻,不可诬也;以穷事物之理,以审至道之归,其敏钝深浅之量,果孰愈焉?女岂不自知邪?子贡曰:夫赐亦尝有意于如回,而觉回之涯量有终不可几及者。岂但言愈哉,即望之而亦何敢也?天若有以限之,而尽情尽识不能出乎其域,欲勉焉而不得至也。夫回也。固或待于闻矣,乃非于闻而仅通所闻也;甫有感发,则事理之初终具悉,修能之次序皆明,体金而用备,盖闻一以知十焉。若赐也,亦未尝无所知矣,亦非待闻而始知所闻矣;乃极其推测,觉事理之可通、修能之可进者,因此而得彼,闻一以知二而已。夫知之为量,不大明于终始,则择焉而不精者,守焉而不固,赐于是而穷矣,而安敢望乎!

于是夫子亟称之曰:赐而知不如回也,吾固知女之弗如也。回当闻之时,其几之相迎也,早以异于女,则当知之至,其理之不昧也,果有非女之所可及。虽斯道之不远,反求之心,而女非不可得,而资禀之不及,实试之知,而女果有其甚难。回之沉潜,即为回之高明;女之明慧,即为女之近小。夫安得而如回乎?虽然,患女之不知也。女既知其不如回矣,则业已知回之所知,实有出于女意想之表者;业已知回之所以能知,实有不用涉猎之才者。因是而以求之,学至而天将来复。吾所期于女者此心,而女已知之,女亦自是而益矣,岂日天定而人不能为功乎!

盖生知不可学,而不可学者生也,可学者知也。习之已熟,回安之而若性。求之不已,则一旦而忽通。知有其不知者,而必不忍置之,子贡所以终得与闻于性天,而非执一善以自限者之所及也。

【元典】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诸儒注疏】“昼寝”,谓当昼而寐。“朽”,腐也。“雕”,刻画也。“圬”,镘也。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与”,语词。“诛”,责也。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