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商朝时的老彭。”
【诸儒注疏】“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理学讲评】述是传旧,作是创始。窃字解做私字,比是仿效。老彭是商时的贤大夫。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传先王之道,以教万世。然犹不敢以作者之圣自居,乃谦逊说道:“大凡天下之事,有前人已为,而后人传之者,谓之述;有前人未为,而自我创始者,谓之作。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也;我今虽有所修为,只是传述先王之旧,或考之方册,而重加发明;或闻之故老而更为裁定,实未尝重新创造而有所作也。盖天地间的道理,哪一件不是古人说过的?就中讲求,自有无穷的妙处。我则深信而笃好之,惟日孜孜,不能自已,故但见其可述,而无容于复作也。然此岂我之独见哉?比先商时贤大夫有老彭者,他能信古而传述,我尝慕其为人,今我所为不过私自仿效我老彭耳!”夫孔子于古之贤人,犹不敢显然自附如此!其德愈盛而心愈下,盖可见矣!
【心学讲评】夫子曰:欲考道以立身,则不能不有所守以自成其学;欲明道以待后,则不能不有所着以修之为教。此我之所有事也。然观于古人垂世立教之事,与今之成一家之言者,则有作者矣,昔人之所未有而自己创之也,有述者矣,昔人之所已有而因为传习者也。乃作者之得失不一,而述者固未有殊异之迹,是以或作或述之不同也。
乃吾观于古之人,有唯事于述而无所作者,且非不能作,而乃托之于述也。其于古也,信之矣,以为无可损益者,道固不容损益者也。以信之,故知之深而志之笃,遂觉古之可好,而无以易之者。斯何人哉?惟我老彭为然。而吾今者参于理,而确见古之不易,果可信也;求于心,而实见古之无穷,洵可好也。是以所斟酌者,帝王之典,所祖述者,先圣之心。虽有见于天地民物之变,虽有得于潜识默通之理,不敢作也,亦窃比于我老彭而已。尧舜相传之心法,文武为宪之治教,其在斯乎?其犹有待乎?我不敢知,唯以所述者自明之,自行之,以待天下后世而已。呜呼!此圣人所以集群圣之大成也与!
【元典】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诸儒注疏】“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理学讲评】默是不言,识是记。诲人是教人。孔子说:“人之求道,如徒务口语而不能存之于心,则闻见虽多,终非实得。必须沉静简默,只在心上去理会。凡所闻所见的都不费辞说,而自无所遗忘,然后能深造而自得也。人之为学,若只是始初奋发,到后来便厌烦了,则工夫间断,岂能有成?必须深信义理之无穷,而实用其力,自始至终都只是这等勤学,无一毫厌怠之意,然后谓之好学也。人之设教,若不能尽心开导,到费力去处,便都倦了。则私意未忘,岂能成物?必须真知物我之无间,而有教无隐,随人问难,都因材而造就之,无一毫倦怠之心,然后谓之善教也。这三件都是成德之事,而我之尝所致力者。然反而求之,何者能有于我哉?”夫圣人会道全体而曲成不遗,乃犹自以为不能,其谦己诲人之意至深切矣!
【心学讲评】夫子曰:学者作圣之功,有不容不自考者。无日不念其果得于己与否,而后可以自信者,益自勉也;未可以自信者,常自勉也。今我念之,我之于学,将以何为也哉?内而吾身心之所自验而有所得,外而天地万物之理所既通于吾心者,非必识之不忘,以为知行之有据者哉?是不可以形之言语文字,而徒侈觉悟者也。盖必默,而后其识者切于己也。则非求夫静思静存以终身不昧者乎?若其于己未敢自信,必学之于古以证其得失,而喻其所从入之途,资于学者大矣。而道之无穷,理之在近而易略也,又甚虑其学之而易厌也。诚有事于学,非欲其历乎甘苦浅深之故而无厌乎?倘其于学而既有得,则以之诲人,以共明其理,而相长以引伸之益,所必诲者多矣。而人之不齐、教之多术而难尽也,又甚虑其诲之至于倦也。诚不容不诲,岂得于诱掖奖进之方而或倦乎?是三者,吾才之所可企及,吾心之所可自尽,吾志之所可自矢,而吾以是庶几乎作圣之功。乃自念之,我其可不自信为有哉?而我其可自信为有哉?唯日念毕吾生以几之,诚有不容自已者矣。呜呼!此圣人之所以终日乾乾,与天合德,而非人之所可及也。
【元典】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诸儒注疏】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理学讲评】义是理之所当为者。徒字解作迁字。孔子说:“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能徒而后善可积,不善能改而后恶可去。这四件是切实紧要的功夫。凡欲为圣贤者皆当用力于此也。今我之于德,未能省察克治,以涵养其本源;我之于学,未能讲习讨论而研穷其精奥;义有当为的,未能闻斯行之而迁徒以从其新;不善当改的,未能务于决去而惩创以革其旧。则是德有不成,学有不明,善不能积,恶不能去,将日流于污下,而不可进于高明矣。岂非吾之深忧者乎?”夫孔夫子之圣,非真有所不能也,亦非自知其能而故为是言也。盖其好学无已之心,自视常若有不能耳!然此四者,在人君尤为切要。古之帝王或懋敬厥德,终始典学,或取人为善,改过不吝皆是道也。欲法古帝王者,宜三复孔子之言。
【心学讲评】夫子曰:学者有所甚忧而不知以为忧,则身心之间以相忘而过积矣。吾终日孜孜于此,而尚不能无忧也,而未见与我同忧者,何也?夫吾所忧也,岂不必尽之道哉?岂不可至之功哉?岂非切于己而不可略者哉?夫既已行道而有得矣,所得者可据而不可恃也。理本如是,而心过之,无使过也;理必如是,而心必如之,无使不及也。节其过,勉其不及,存乎修矣。将无有倍理而不能信诸心,任心而不能中于理者乎?夫既已与人共学矣,所学者自为证,不如交相益也。事同而道异,必辨而知其异也;辞异而理微,必论而知其微也。合异于同,达微于显,存乎讲矣。将无有得诸己而不能喻诸人,决于信而未尽其疑者乎?夫学焉而所闻者义矣,虽其素喻于义,而知之真,不如其行之决。义在是,而推而大之以尽万变之宜。义如是,而进而深之以极至理之精,唯有闻而必徙也。将无所知者日以新,而所行者犹守其故乎?修焉而庶几无不善矣,乃或自以为善,而择之不精,以成乎行之有缺。一言之失。即以一言而通乎群言之必当;一行之失,即以一行而成乎万行之必谨,唯改而后无不善也。将无忽于所择,而他端之不审;任于所行,而前鉴之或忘乎?凡此者,可忧也,不可忧也,吾不敢自信,而惟日犹恐不足,则亦孰能自信,而坦然不以系心也乎?若夫德已成而功不着,学日讲而人不知,义以精而吉凶之数不可凭,过已寡而前事之非不可饰,则人或忧之,而非吾所忧也,亦愿与学者而弗忧之也。呜呼!此圣人乾乾夕惕之功,岂但谦以自牧乎?
【元典】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没事时,衣冠整洁,悠闲自在。
【诸儒注疏】“燕居”,闲暇无事之时。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程子曰:“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唯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理学讲评】燕居是闲居无事之时。申申是舒畅的意思。夭夭是和悦的意思。门人记说:凡人在闲暇之时,有怠情放肆的,便自亵其威仪;有矜持矫饰的,或反过于严厉,皆非盛德之气象也。惟吾夫子在闲居无事之日,以四体则从容舒展,而略无拘迫,何其申申如也!以颜色则融和润泽而自然愉悦,何其夭夭如也!盖德性极其纯粹,故容貌合于中和者如此!门人此言可谓善形容有道气象者矣。
【心学讲评】记圣人盛德之容,其应事接人者不一矣,而燕居其恒也。动与静无异理,而心之存发也异也。燕居者,夫子静存而凝天德于形形色色之中者也。于是而窥夫子之容,则申申如也,安舒之至,体无不适也。其殆视听言动之未形,而聪明从恭各函其理,可以随动而出而无待于安排,于畅然者有如是乎!于是而窥夫子之色,则夭夭如也,和愉之至,神无不充也。其殆喜怒哀乐之未发,而大中至和存其节,乃以无逆于心而一无所偏倚,其泰然者有如是乎?呜呼!由夫子之色容而想夫子之心体,无非性也,无非天也,此岂可学而至乎?而所以能然者,吾党其又何所循以庶几于一得哉?
【元典】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严重啊!很久没再梦见周公了。”
【诸儒注疏】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
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理学讲评】衰是血气既衰。孔子发叹说:“凡人年有老少,则血气有盛衰,甚矣,我血气之衰也。如何见得?盖我当强壮之年,常常梦见周公,恍然若与之相遇。到如今来,许久不复梦见周公矣,则吾之衰岂不集乎?”盖孔子生于一周时,一心要做周公的事业。方其精力壮盛,寤寐不忘,故常形之于梦。及其既老,则自谅其力不能为,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其发叹如此。可见贤才之生于世,其可以有为者,每在其强壮之时。而人君之用贤,亦当趁其强壮而任之。若精力既衰,则事功所就,已不能副其初心矣,况于终不用乎?然则孔子之自叹其衰,固为可惜,而当时之君不能及时用之,以再见周公之化,而使之卒老于下位,则尤为可惜也。
【心学讲评】周公兼三王之道,以定一代之治,夫子之志与合焉,故尝于梦见之。当其梦也,未尝言也。逮乎道不可行,而归老于鲁,从事于删定,以明道于天下后世,其志异,而其梦亦尽。乃叹曰:世未可忘也。三代之英,吾有志而不欲终隐也。乃今者吾之衰甚矣!吾往者盖恒梦见周公,而今之不梦者已久矣,吾其终焉已矣!盖圣人无心外之梦,其诚至也。道不可行,志之不存,而以衰为叹,不忍忘世之情也,固非恒情所可测者。后世如王通、许衡之流,自言梦见文王与孔子,妄而已矣!夫圣人固当其梦而不言也,区区者能勿愧乎!
【元典】
子曰:“志于道。”
【译文】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
【诸儒注疏】“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
【元典】“据于德。”
【译文】培养高尚品德。
【诸儒注疏】“据”者,执守之意。“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元典】
“依于仁。”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