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75

第75章 论语泰伯篇(4)

【心学讲评】夫子曰:君子之道,以立体达用,要以求无愧于心,而天下之理得矣。体不立,则虽审几度物,而必不得时措之咸宜。乃非因时制宜,以俯仰天人而自信,则亦以知其学之未纯,而道之未合也。自其立体者言之,则笃信也,守死也,所以贞其志也;好学也,善道也,所以会其通也。四者相因,而必交尽者也。言之必诚,行之必悫,无疑于心,而不欺于物,载之夙夜而不忘,志之诚也。以心为准,而不敢自任其心,求之先觉之所为,然后通古今而以全吾之正志,利不为动,害不为挠:不改其度,而不惑于物,载之终身而不忒,志之定也。求心之安,而非以固执其心;通乎善成之术,而以全吾之本志。诚然,则退可以穷,而非无道以终废;进可以达,而非无学以酬知;可以为治世兴礼乐之用,即可为乱世见匡救之功矣。

而君子审几之大用,不徒恃于己也。体立于己,而用必因乎天下,则必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乎!则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乎!邦业危矣,非自我危之,而何用殉其危?敌国外患,非旦夕所可销也。已乱矣,我不与同乱,而何忍视其乱?君昏臣亢,非端正所可容也。有道,则可因其道以求尽于道,是道之将行也,无容疑其不足与大有为,而吝于出也。无道,则我之有道,非彼之所能道,是道之既废,无容望其犹可与有为,而姑为试也。盖君子以出处为吾身心之大事,非但殉民物而侈功名,保身名而异流俗也。使邦有道焉,且无问世之不可弃者何如,但众正皆升之日,而我违时以苟安于陇亩,则天之生我也何为,而能勿耻乎?使邦无道焉,且无问道之不可行者何如,但上下同昏之廷,而我委曲以与同其宠利,则我之自命也何心,而能勿耻乎?

故志无不正,变有可通,虽本体既立,昭然不昧于信守学道之中,而因时审几,进退决于俄顷,要以求尽此心之安,则穷神知化,不外此天理人情自然之节。以研几之密,成其确乎不拔之操;以存主之严,植其应物不违之则;斯为君子之全德与!

【元典】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诸儒注疏】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理学讲评】谋是图议,政是政事。孔子说:“凡人有是职位,则有是责任,则有是谋为,如任公卿大夫之职,则当谋公卿大夫之政。若不在其位,则其政事本与我无与者,而乃商度其可否之宜,条陈其利害之故,是为思出其位,犯非其分矣,奚可乎?故凡不在其位,则当介然自守,虽知识见得到,才力干得来,亦不可图谋取其政事。”盖所以安本然之分,而远侵越之嫌,人之自处当如是也。然士人之学期于用世,则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抱当世之虑,亦有所不容已者。要之,潜心讲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此又不可不辨也。

【心学讲评】子曰:国家因政而设位,士人即以位而授政,朝廷命官之典,即君子素位之行也。在其位,则政即其政矣;任之,斯谋之。即非其独任,而为官属,为官联,相与共谋之可也。若夫学矣而未仕,仕矣而未受任,受任矣而各有所司,则虽明习于得失功罪之数,而不越分以代为筹画,而使必行。君子之不为谋,断断如也。与闻焉,则心知其是非,而但洁其去就。来问焉,则但告以理之常,而不拟其事之变。守此道也,在国家不开辨言乱政之风,而在君子即为安土敦仁之学。此之不讲,官常乱而士行不修,处士横议之渐,不可长矣。

【元典】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音乐大师开始独奏,到结尾的合奏,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

【诸儒注疏】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

【理学讲评】师是太师,掌乐之官。挚是太师之名。《关雎》是《诗经·国风》首篇。乱是乐之卒章,洋洋是美盛的意思。盈是满。孔子说:“昔吾自卫反鲁之时,既曾正乐,适遇师挚在官之始,又能审音,故其时乐之残缺者已为之补,失次者已为之序。但见大乐之作,自其始奏之时,直至于《关雎》之卒章,一皆清浊相济,高下相宜,洋洋乎极其美盛,满耳而可听也,惜乎今也不得而复闻矣。”盖以孔子之圣而正乐,以师挚之贤而掌乐,故一时音节美盛如此。自师挚适齐,继者皆不能及,圣人所以追思而叹美之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礼乐必情深而文乃明。虽然,亦存乎其人而已矣。有明乎其理以厘定其章者,而后得其人以任之,则亦可旦莫遇也。乐以声为主。八音者舞蹈之所自节,人声者八音之所自裁。故莫重于声,而升歌其最尚已。升歌唯瑟与歌,虽在堂上,易于彻听,而元音希微,将恐其不足以动人情之兴起,而充其和平。乃自乐之既正,官展其能,则我鲁大师挚者,其始升堂而奏房中之曲,自《关雎》而下,《周南》三终,《召南》三终,先之以《关雎》,而终之以乱,清瑟之弦独奏,大师歌以和之,音虽清而气不茶;发皇于尊俎之间,宣昭乎两阶之上,其音闳肆,其韵流连,宾主之心各得,而先王和平充满之意,以饱满人心而饬其德性,洋洋乎盈耳哉!耳之盈而情尽于诗歌,淫辟之心不能入,惰慢之气不复作,斯大乐之所以与天地同和,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无所不感者。乐之理尽于此矣。

呜呼!得其人而尽其致,则乐之为乐,大用行矣。兴废在人,岂不信哉?夫子此叹,或在师挚适齐之后,而追思之。虽圣人正乐,而不能不望于习其事者。道之行不行,信有天乎!

【元典】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看上去忠厚却不讲信用,我无法理解这种人。”

【诸儒注疏】“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惶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理学讲评】狂是疏狂,侗是昏昧无知的模样。愿是谨厚,悾悾是愚拙无能的模样。信是诚实。吾不知之者是甚之之词。孔子说:“赋性疏狂的人,宜乎行事直率方好。今却只好高夸大,及至到那有利害处,自家要讨便宜,外面却以道理责人,这等样奸狡不直,赋性昏昧的人,凡事既不知道,宜乎谨厚方好,今却轻举妄动,又不谨慎重厚,赋性愚拙的人,凡事既不能干办,宜乎诚实方好,今却诡谲虚诈,又不诚信笃实。这三样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何等的人。”盖狂而直,侗而愿,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心学讲评】夫子曰:人之志量不齐,然失者其失易见,而失之中,有得焉,可相谅也;则知其失而裁成之,知其失之中有得而利导之,虽质有不驯,可因材以施教也。乃有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者狂者,吾于其行之不掩,而信其不屑枉道以殉物。且不直焉,则志言虽高,而中情实陋也。侗者,吾于其心之不慧,而信其不诬说以欺人。乃不愿焉,则拙于见理,而工于起伪也。倥倥者,吾于其材之不逮,而信其不为诡行以罔世。乃不信焉,则以正而不足,以邪而有余也。若此者,或以节取之曰:此能直、能愿、能信者也,因质之自然者也。或则曲谅之曰:此为狂、为侗、为倥倥者也,质之无可如何者也。而于善则无可如何者,于恶又足以为。因其自然者,以之向善则不求益,以之为恶则又欲求工。吾其何以知之哉!盖天资既陷于一偏,则又惑于流俗以移其性,教所不可施,而遂为弃人。甚矣,巧伪之风,以害人心为至烈也!

【元典】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如同赛跑,惟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超过。”

【诸儒注疏】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理学讲评】如不及,是如有所追而不能及的意思。孔子说:“人之为学将以致知力行,而求进乎圣人之道也。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使无警醒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所以,君子之为学也,研穷以求进其知,体验以求进其行,孜孜汲汲,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能及的一般。其用功之勤如此,而其心犹不敢有一时之或惰,当日进入时,怀日退之惧,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然,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终亦岂能有成也哉?

【心学讲评】夫子曰:甚矣,从事于学者之难也!而学者不知,始之以缓于相求,而终之妄于自信,则亦奚当于学哉!夫诚欲为学,则其心将何如乎?道艺本有序也,岁月本未有穷也,知亦易知,而能亦简能也。乃正唯此易简之理,愈求之而愈见其高远之难至,若道艺之迫我以无涯,而岁月之有穷者,诚若有所就而不及者。然以此心而求至焉,学其有得而可以自据乎!乃业已知之,而乱其聪明者又尽矣;既能行之,而分其志气者又起矣;如不及而庶几及焉。一日之所得,不能守之终身;终身之所图,或且丧之一旦。盖如不及焉,而犹恐失也,有加勉于无尽已耳。如其以道为有序,而托之从容;以时为可俟,而须之异日,以易简为无难知、无难行,而待其聪明志气;则其失也,岂待言哉!呜呼,世之为学而能如不及者,有几哉?况能知如不及者之犹恐失乎!何望其得当于学邪!

【元典】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舜、禹真伟大!他们获得天下依靠的不是暴力。”

【诸儒注疏】“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理学讲评】巍巍是高大的模样。不与是不相关的意思。孔子说:“圣人之识见度量迥与常人不同。常人之情即有一命一舜之荣,未免自视侈然,志得意满,何其卑小也!若乃巍巍乎识量高大而不可及者,其惟舜、禹乎?盖舜禹二圣人,本以匹夫之微,一旦有天下为天子,其崇高富贵可谓极矣,乃舜、禹则视之漠然,不以为乐,全似与己不相干涉的一般。此其心直超乎万物之上,而众人以为可欲而不可得者,举无足以动其中,其胸襟气象视寻常真不啻万倍矣,是何其巍巍矣乎?”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忧劳百姓而已。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必归之也。后世人君,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及矣!

【心学讲评】夫子就舜、禹君天下之道,而推其心以赞之曰:无欲然后可以言王道,非但其以天下为忧劳而慎持之之谓也。首出庶物而为之君,则必举天下而覆冒之,一民一物,皆吾性之民物也。乃以不与民物同其荣辱,而不随天下之所崇高者以见为崇高。若是者,诚巍巍乎识超天下之上,而量包天下也,则舜、禹之有天下是已。未尝有之,而道吾道也,事吾事也,天下即在其规恢之内。既有天下,而吾道犹是,不可忘也。吾事犹是,不可委也,天下一待其调燮之功。则当世之所谓崇高富贵者,自淡焉相忘,而享九州之贡,宅万国之尊,于一己一无与焉。故仁覆天下,而非以守位;功着天下,而非以得民。可禅可继,付之天命人心,而己无意焉。居一日之位,则尽一日代天理物之职而已。道至而自无欲,斯以德盛化神而不可及与!

【元典】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当君主,伟大崇高,可比于天!他的恩德,无法形容!他的功劳,千古留芳!他的制度,光辉灿烂!”

【诸儒注疏】“唯”,犹独也。“则”,犹准也。“荡荡”,广远之称也。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成功”,事业也。“焕”,光明之貌。“文章”,礼乐法度也。尧之德不可名,其可见者此尔。

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理学讲评】则字解做准字。荡荡是广远之称。名是名状。成功指勋业说。焕是光明。文章是礼乐法度之类。孔子说:“自古帝王多矣,然莫有过于尧者。大矣哉,尧之为君乎,何以见其大?盖巍巍乎极其高大而无不覆冒者,唯天而已。谁能并之?独有帝尧之德高不可及,大而无处,能与之准,其包涵遍覆,就与天一般,故其德之广远,荡荡无涯,而形迹俱泯。当时之民一皆涵咏盛德而不识其功;鼓舞神化而莫测其妙,无有能指而各之者。其与天下之不可以言语形容,又何异哉?惟其不可名,此的以为天也。然亦岂无可见者乎?就其治功之成就处观之,则黎民吾见其时雍,万邦吾见其协和。巍巍乎功业之隆盛,有莫可得而尚者焉,又就其治功之有文采处观之,以礼乐则极其明备,以法度则极其修明,焕乎文章之光显有不可得而掩者焉,尧之所可见者如此!若其德之不显者,则终不可名也。大哉尧之为君,非冠古今而独盛者乎?”

【心学讲评】夫子曰:一人立于天下之上而为之君,则必有以为之者。上古之圣人为之,而道有所未尽;三代之圣人为之,而化有所未神。大哉,自九族以至黎民,无不被其德而遍为德;自唐、虞以至商、周,无不因其治而以为治,则尧之为君,定生人之纪,而不扰其性;开千载之治,而不启其过;诚大哉其为君也!惟其为之大也,则巍巍乎其覆冒万方,而无有能逾违之者,将何以拟之乎?今夫以理御气,而有生之伦咸被其暄润动说之化,以生生不测者,唯天然也。而尧之运于一心,以尽体血气心知之性情而着其功效,则天之所生,皆尧之所为也,惟尧则之矣。惟其为之大而巍巍也,故荡荡乎施于民者,广远之至,不以一德着,而默受其裁成者,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民无能为之名焉。虽欲名之,而名不足以尽之矣。

夫尧之君德,于降衷以体天之所以为天,尽性以尽人物之性者,既自有以建为君之极,而锡极于民,以成其为君之大业,则成功是也,则文章是也。尧之成功,不能以一业之成名之,而地平矣,天成矣,平章迄于万国矣。前之君天下者所未尽之理,尧无不尽,而人之所以为人,乃得利其用、厚其生、正其德,不待于屑屑然图之而自无不备,后之帝王踵其事而无能加。巍巍乎!其有成功矣。尧之文章,不能以一端之美名之,而衣裳垂焉,族性辨焉,礼乐应乎神人焉。前之君天下者所未饰之化,尧无不饰,而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乃得移其风,易其俗,辨其纪,不待于班班然尚之而自远于陋,后之帝王因其叙而莫能增。焕乎,其有文章已!至于今日,而为君者之功,孰非尧所开创之功?为君者之文,孰非尧所饰正之文?尧以七十载之肇造,继天而立人极,万世有君,皆尧之为之者启之也。洵乎民之不可名,而与天同其化也。然则后之君天下者,舍尧其奚法哉?

盖夫子之时去尧犹未甚远,而典籍传闻犹多有存者。故尧之德,虽惟圣知圣,而为君之实,犹可考据,则极其赞叹,皆非玄德想像之词。后世《尧典》仅存其千百之一二,故成功、文章漫无可征。论者不察,乃以黄、老微妙渊深之词,加之功文懋着之圣君,亦陋矣哉!【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