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88

第88章 论语乡党篇(3)

【理学讲评】语是答述。言是自言。疏是粗。祭是当食之时,每品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盖古礼也。斋如,是严敬的模样。夫子当食之时,不与人语。盖人喉中有食、气二管。食管以纳饮食,气管以出声间。当食而语,则气管为食所碍,或致哽咽之患,故慎之也。当寝之时,不自发言,盖人脏腑虚悬,然后声气之发,出而无窒。当寝而言,或致损气,故亦慎之也。其食也,虽是粗饭菜汤,亦必每种各出少许,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其祭虽小,亦必斋如其严敬,有若神明在上者焉。这都是圣人饮食之节,无不中礼者如此,盖不止于养身,而亦所以养德。学者能随事而体察焉,固莫非道之所在也。

【心学讲评】饮食之为用大矣哉?以饮食而生者,人与禽之同也;食五谷六牲而生者,君子小人之同也。君子又岂有异于人哉?小人食君子之食,而小人之所食,君子有不食焉耳。饮食之道,味以养阴,气以养阳。养阴者,非但养其血也,即所以养夫人柔顺洁清之德也。养阳者,非但以养其气也,即所以养夫人刚健文明之德也。血气清,而性情亦正矣。故夫治之未精,时之已过,浊有余而清不足者,皆能长人之浊气而使之乱。小人贪饕而无择,遂爵而以为美焉;君子慎之。而在圣人,则清与浊、贞与邪之不相入,自不与之相得而去之。其于饮食,如此乎其重也,乃以敬其事,而仪度亦行乎其间焉。食与脍,食之大者也。饮而精,脍而细,非有殄于天物也,尽人力焉而已。非仓猝贫厄之中不可精不可细,则亦精之细之而奚难?精则择天产之内美,细则去物性之燥烈。故为淡薄以矫世者或厌之,曰:恶用是屑屑者为哉?而其枯槁悍戾之气亦自此长矣。圣人曰:中馈之职,以养君子,宜也,何厌之有?夫精与细则所必食矣,然不必精细而亦未尝不食也。若夫为之者不诚,奉之者不敬,而食之也有损,则必却而不食。以食则幢之失宜而伤于湿,或宿之已久而味为变;以脍则鱼腐而中馁,肉腐而外败。凡食与脍,虽未至于坏,而色已失其故,臭已非其常,即或新而非陈,然而宜熟者不熟,不宜麋烂者而麋烂,此何为陈于君子之前哉?其黩可恶也,其陋可鄙也,而蕴酿不鲜之气以增浊气于中者,尤不可尝试也,不食之矣。禽有时而献焉,谷有时而登焉,瓜果蔬茹有时而采焉,非其时而有之,或天气之变也,或郁养强熟而成也,气不正而味亦非矣。伤太和而助乖渗,不食也。夫食与肉虽于味无改,于气无变,于饪无失,而当其割之也,骨有贵贱,体有上下,贵者取贵焉,贱者取贱焉,各有正也,淆杂而登之于俎豆,失其理而欹袤无度,是所以赐小人也,不食也。割即正矣,而调之以酱,有卵酱焉,有芥酱焉,有醢酱焉,各有所相得者为宜。礼有常经,而任意颠倒之,则不敬甚矣,食之而不相得必有损,以不食也。而于此尤有斟酌焉:酒肉,养之丰者也,而肉则以食为主矣,酒则以适为度矣。肉虽不妨于多食,而不使胜于食气,食清而肉浊也。酒虽不必有定量,而觥觞交错,乱其节矣,则有不当饮而饮者,味重而志亦移也,不及乱也。若夫酒非家酿,脯非内制,沽之市之,而以充食,此小人贪饕无厌者之迫求,而可即醉饱者也。或有为夫子设者,鄙哉,不足与为礼矣,不食也。豆陈于前,有不必食者,撤之可也。姜虽非菹实之正,而于食道为宜,五辛之中,独香烈焉,不撤也。凡彼不可食者不食,而可食者未尝留意于味也。食之过而气为暗,且志亦为之昏矣,不多食也。乃肉之可食也,期于不腐不败,而即或有余以致不可食,犹可以赐小人;抑不然,弃之可尔,未尝屑屑然为之早计,求无所弃也。而唯祭肉不然:肉欲其鲜,而人喜食之,祭肉者,欲合人之欢心以事神者也,故祭于公而颁胙,所颁者少,可以当夕而共享神贶,不宿留之也;自祭而有余焉,所余者多,少牢之礼,邀赐冰之典,可俟三日而颁之食之,不出三日,盖念出三日之后,肉犹其肉乎?人不食之矣。不食而弃之,是委祖考之余于沟壑也,不忍也。甚哉,圣人之于饮食,其详其慎,有如此者!

唯其慎也,故动作而有语有言,君子之出身而加乎物也。食以养性,寝以息神,君子之颐生而善乎己也。二者皆静几也。当静而动,非其时矣,故食对人而有酬答,寝独处而或有命令,人情所不免;而夫子不然,其仪一,而其气亦宁也。食之有祭,不忘其始,盖易茹毛饮血之恶,而异人道于禽兽,功不可泯也。虽疏食菜羹而必祭,礼也。而夫子见食道之重,则俄顷之祭,即尽俄顷之诚,内而齐一其心,外而致谨其容,如大祭之齐者然,不以是为常事而忽之也。圣人之敬,随用而随给,而其重于食也,亦至矣哉。呜呼!一食也,众人贪之,贤人略之,皆见为人欲,而不见为天理。圣人通于天地生生之德,察于形色天性之会通,谨于气至交感之妙用,以辨于取舍而谨于细微。学者其可以为近忽之乎!

【元典】

席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没摆正,不坐。

【诸儒注疏】谢氏曰:“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

【理学讲评】席是坐席。古人皆席地而坐。门人记说:“夫子心存至正,事事都整齐严肃,如设席也要端正。若少有不正,则不肯就座也。”观其一坐之不苟,而其出入起居之无不正可知矣。

【心学讲评】物莫不有当然者,视之也不逆于目,居之也不拂于躬,而心亦安矣。圣人之心无不安也,而境之不安者,自芥而纤不容。夫为席者不论其何向,而皆有正向。丈室之内,有奥阼焉,户牖之下,有东西焉。若任意布之而有末审则不正,不正而君子之心拂矣,不待既坐而悟其非也。为席者不敬,责使改焉,未尝苟焉而顺之。盖人恒忽于所易,慎持者犹时或忘焉。圣人心通目彻,而岂有微之不谨哉!

【元典】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乡亲们的饮酒仪式结束时,要等老人出去后,才能出去。

【诸儒注疏】“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居乡之事。杖者是年老的人。古人六十岁以上,则用杖以出入,以其血气既衰,必用扶持故也。门人记说:夫子居乡之时,或与乡人宴会饮酒,其中有年老的人,必如尊敬。宴毕之后,老者既出,夫子既随之而出,未出故不敢先,既出亦不敢后也。盖乡党尚齿,长幼有序,故夫子之恭谨如此。

【元典】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亲们举行驱鬼仪式时,要穿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诸儒注疏】“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阼阶”,东阶也。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或曰:恐其惊先祖五祀之神,欲其依己而安也。此一节记孔子居乡之事。

【理学讲评】傩是古时逐疫之礼,周礼方相氏,主索疫鬼而驱除之。季冬之月,则命有司大傩以驱除鬼崇,而迎纳吉祥也。阼阶是主阶。夫子家居遇乡人行大傩之礼,此时乡俗皆欲驱除鬼邪,恐家中先祖五祀之神或致惊动,乃致其诚敬,穿着朝服,立于主阶之上,使之依己而安也。

【心学讲评】以君子而与乡人处,非易易也。非予之以近情,则无以导其和;而非示之以节而不与同流,则无以作其肃。观于圣人而得其妙用焉。

乡人之有饮酒与傩,则先王以一张一弛,而为近情之事以和之者也。然此二者之必至于狎乱而若狂,先王亦无以禁之。乃夫子于乡人之饮酒,则惟修敬长之礼,视杖者以为度。杖者未出而不出,无妨于同乐,而吾以敬老故留也。杖者出而斯出,不与子弟同其狎,则自此以后皆付之不见不闻,乡人之情得,而君子之威亦全矣。于傩也,则示以国典之当敬,朝服以自饰其容,立于阼阶,以示神人之有主,则傩者虽有犹杂狎戏之为,而凛然于国家之大典,以有所惮于君子之前,而不至于乱。夫然,则乡人谓我以贤智临之而不合于俗,不可也;谓君子之可与俗谐,而无忌惮之情形不妨令君子之见之,而抑不能也。既以自处者尽善,而移风易俗之妙用亦在焉。呜呼!不可及已。

【元典】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托人给外国的朋友送礼时,一定拜两次送行。季康子送药,孔子拜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诸儒注疏】拜送使者,如亲见之,敬也。范氏曰:“凡赐食必尝以拜。药未达则不敢尝,受而不饮则虚人之赐,故告之如此。然则可饮而饮,不可饮而不饮,皆在其中矣。”杨氏曰:“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

此一节记孔子与人交之诚意。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于人交之诚意。康子是鲁大夫季康子。达是通晓。门人记说:夫子交人,一出于至诚而不欺。如所交的人在于他邦,遣使去问候他,使者临行,则必从后再拜而送之。如亲见其人一般,不以其在远而废敬也。季康子曾馈之以药,夫子因尊者有赐,则拜而受之,又对来使说:丘未晓此药所用何品,所疗何病,不敢尝也。盖药有未达,自不可尝。然受而不饮,则又虚人之赐,故直以不敢尝告人。圣人交人,无往而非诚意之流通如此。

【心学讲评】圣人之与人,无往而不用其诚。不以彼之不见,而我或忽之;不以可不令彼知,而姑且顺之。故使人致问他邦之有交者,于使者之行,望其去尘而再拜也,如见所问者而亲拜之也。使者至彼而致命曰:“夫子敬拜以问。”有其文必有其事,不以彼之不见而略之也。夫子有疾,而季康子馈药,馈之情可念,而康子非习于医者也。上大夫之赐必拜,礼也;受之,纳其忱也;不敢服之,以尊生也。虽然,既受之矣,尝不尝勿告可耳。而对其使者曰:丘未达于药之与病宜否也,不敢以为大夫累则姑尝之。不尝而必告,不以彼之不知姑顺之,圣人之诚以待物即此二者亦可见矣。学者能于人所不见所不知而必谨,尚学圣之有本哉!

【元典】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诸儒注疏】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朱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理学讲评】厩是马房,焚是烧。门人记说:夫子养马之厩为火所焚。夫子退朝,闻之,即问说:“火得无伤人矣乎?”不复问马,是非不爱马也,心切于爱人,故不暇问马耳。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而仓卒之际,尤见圣人用爱之真心也。

【心学讲评】处变之际,事极仓猝,而轻重之权衡,有难乎审者。唯圣人浑然一理,则有条而不紊,出之自然。人之重于畜,亦理之易知者。乃有时焉而若见畜之为重,则不期而见诸言,此不可强制者。子方入朝而厩焚,退朝乃知之,遽问曰:救火之际,得无伤人乎?人不伤,而夫子之心释矣。至于马之死,未尝问也。夫马有死者,则早人必以告,而可无待问。至于人之或伤与否,虽必知之,而怵惕之仁,不能自己。唯货利之心淡泊而不扰其宁静,恻隐乏情肫挚而无所旁分,故如此。

【元典】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胜。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译文】君主赐的食物,孔子一定要摆正先尝;君主赐的鲜肉,一定要煮熟供奉祖先;君主赐的活物,一定要养起来。

【诸儒注疏】食恐或俊余,故不以荐。“正席先尝”如对君也。言先尝,则余当以颁赐矣。“胜”,生肉。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事君之礼。腥是生肉。荐是献于祖考。畜是养。门人记说:夫子为大夫时,鲁君或赐之以食,则俨然如对君上,必正席致敬而先尝之,然后颁之于人,所以尊君之赐也。君或赐之以生肉,则必烹调使熟而荐之于祖考,不敢私以为食,所以荣君之赐也。君或赐之以生物,如羊豕之类,则必畜之于家,无故不敢轻杀,所以仁君之赐也。其受赐之尽礼如此。

【元典】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陪君主吃饭,君主祭祀时,自己先尝。

【诸儒注疏】周札:“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侍食者,君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

【理学讲评】侍食是赐食于君侧。饭即是食。夫子或侍君侧而赐之以食,则其心尤加敬慎。君若已祭而置品物于豆间,则己不待君食而先食,恰似为君尝食的一般。盖每食必祭者,礼之常,然食于君前,则不敢以客礼自处。况君已先祭,自当统于所尊,此夫子所以不祭也。为君尝食者膳夫之职,然敬君之至,则不嫌以膳夫自居,此夫子所以先饭也,其侍食之尽礼如此。

【元典】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君主来探问,孔子面朝东迎接,盖着朝服,拖着带子。

【诸儒注疏】“东首”,以受生气也。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

【理学讲评】东首是首在东,拖字解做引字。绅是大带。夫子时或寝疾,鲁君临视之于家,则首必居以受生气。此时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则必加朝服于其身,又引大带于其上,盖不敢以亵服见君也,其敬君之至,不以疾而废礼如此。

【元典】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君主召见时,不等车备好,自己就步行而去。

【诸儒注疏】急趋君命,行出而驾车随之。此一节,记孔子事君之礼。

【理学讲评】俟是待。驾是以马驾车。夫子为大夫时,或君有命召之,则其心急于趋命,即时徒步而往,不待既驾而后行也,其敬君之命不敢以劳而废礼如此。盖春秋之世,君臣之义不明,至于仪节简略,名分倒置,反以尽礼为谄,孔子伤之。故虽纤悉委曲,无所不用其诚敬,非独明事君之义,亦以维衰世之风也。

【心学讲评】敬君者,具其礼,而或不能本之于敬;笃于敬,而或不能详于其札。敬之未笃,则礼必有所未尽;礼之朱荃,则其敬亦由之而裹。圣人为人伦之至,唯敬与札之交至,无微不谨,在变如常,在迫益严,斯以不可及已。

夫子之事君也,君赐之食,必正席于牖下,先逐品而尝之,然后以其所食余以颁惠,依然一食于君前之札也。君赐之腥肉,必烹熟而荐之寝庙,不以更惠于人,及付之厨而不问,所以昭君贶也。君赐之羊豚之生者,必畜养之,待祭而用之,不以亵用而荣其先者,以尊其君也。若侍坐于君,君食而使侍焉,当君祭之时,弗敢祭也。弗俟君食而始食也,己先饭焉,以为君尝食之札行之,明不敢当宾礼,而为君设非为己也。此其其无微不谨者也。

夫子之有疾也,而君视之,不能起而拜迎,卧于南片霄之下而东首,君入自户,在脯之东,首即近君,而不敢以足向君;加朝服,拖大带之绅于衾上,不敢以亵服见君焉。此其在变而如常者也。君有命而见召,不必其有迫事也。而心则迫也;闻命即行,驾者迫及之可也。大夫不可徒行,而恐驾者之濡滞,且行而驾自速,恐君之久需而不宁也。此其在迫而益严者也。敬慎子中,故礼无不至。非圣人而能必其不失如此哉!

【元典】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死了,没人办丧事,孔子说:“我来办。”朋友的赠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