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十大军事原则既是人民解放军在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中产生的,也是新的战争形势下的产物。它回答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它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这个报告同时还对经济、政治各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是一篇划时代的中国革命檄文。
十二月会议后,毛泽东从1947年冬季开始指导人民解放军开展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这是解放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集中、成效最高的整军运动。这次整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革命觉悟,进一步加强了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对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素质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时把人民解放军的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次整军到1948年夏结束。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结束了转战陕北的日子,到达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
在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前后,1948年夏季攻势作战开始,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五个作战方向上先后展开。在这其中,豫东战役对整个南线战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对这一战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
早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毛泽东就曾考虑派两个纵队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当刘邓、陈粟大军南进后,毛泽东也曾多次致电刘邓、陈粟,要他们准备以一部分主力在第二年适时渡江南进,吸引国民党军南进,以利于中原解放区的巩固。到了1948年1月,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即三个纵队在3月下旬渡江发展。
当1948年春季到来后,中原战局风云突变,刘邓大军站稳了脚跟,中原战局逐步走向稳定。此时,执行跃进闽浙赣边计划的粟裕,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在4月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在电报中,粟裕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南下,仍进行内线作战,以争取战局之最有利发展。毛泽东看了电报,急召粟裕、陈毅来中央。
1948年4月30日,毛泽东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5月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这次对重大战略决策所作的关键性变动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毛泽东的通盘筹划下,人民解放军在豫东战场、华东战场、晋中战场、中原战场、华北战场发动了猛烈的夏季攻势,取得了巨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国的战局。
到1948年7月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革命迎来了决战的时刻。毛泽东先后指挥济南、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战役,实施战略追击,解放了除台湾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之间无论是兵力对比,还是士气民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提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和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组织纪律性,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战略决战是从济南战役开始的。济南,山东省的省会,当时有人口70余万,地处津浦、胶济两条铁路交会点,它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可与徐州呼应,北能与平津声援。济南与青岛、临沂是国民党军在山东的3个支撑点。为了确保济南,蒋介石以他的嫡系部队的“名将”王耀武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以11万重兵防守。
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认为攻打济南将“是一次严重作战”。8月12日,他向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提出:“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既达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战略决战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在西柏坡。9月11日,毛泽东在给山东兵团许世友司令员的电报中指出:“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则应以较少但足够的兵力进攻济南,而以较多的兵力置于打援方面,力争以歼灭援敌一部的手段,来保证攻济所需要的时间,毛泽东还指出攻城部署应分两阶段。这样,毛泽东就从战略运筹到战略部署多个方面完成了对济南战役的决策。
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军委的指示,从9月16日起,仅用8天时间就全歼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其中,争取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部2万余人起义),攻下了济南城。
济南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重点防御”计划,动摇了国民党军固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锻炼和加强了解放军的攻坚能力。经过济南战役,山东全境基本解放,解放军控制了胶济铁路和津浦路北段,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这为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大战役首先是从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打响的,毛泽东选择东北战场作为大决战的起点,是有原因的。我军在东北“兵力有优势,装备较好;广大地区,联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巩固”。东北人民解放军如能歼灭东北敌军,就可以粉碎敌人的战略收缩,并能实施战略机动,以支援其他战场作战。并且东北工业基础好,可以作为全国战争的大后方。而敌军则分散孤立,补给困难,首鼠两端。毛泽东因而决定先从优势的局部开始决战,进而争取全局上的更大优势。
当时东北敌军约55万人,被分割和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东北人民解放军加上地方部队则已超过100万人,在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已占有显着优势。为此,毛泽东及时地制定了东北决战的作战方针。
早在1948年毛泽东就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这样,就要考虑南线作战,首先控制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以及山海关、滦县段。
这一作战方针,即是关闭东北大门,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与关内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战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林彪有所犹豫。
9月初,东北野战军领导才明确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决心,但在兵力部署上,仍准备以7个纵队、6个独立师,置于新民、沈阳及长春之间,以便应付沈阳敌人的增援和长春敌人突围。而北宁路作战,事实上成了偏师,反映出对北宁路作战的决心不大。
9月7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制定秋季作战计划,明确指示:必须在9、10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为此,“你们现在就应该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9月10日,林彪、罗荣桓态度明确地告诉军委:完全同意军委所指示的前途与任务,认为可能和应当争取东北与华北战局的根本变化。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强大攻势,但是林彪在是否先打锦州的问题上仍然心存顾虑,直到28日才下了“先攻锦州,再打锦西”的决心。29日,林彪等将具体部署电告军委,并称:“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毛泽东对此十分高兴,于30日复电:“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这样,随着东北战局的实际演进,经过毛泽东、中央军委同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反复磋商,终于将初定的北宁线秋季攻势,发展成决战性质的辽沈战役。
10月1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获悉国民党将以六十二军和独九十五师,海运至葫芦岛,增援东北,这又给林彪增添了新的顾虑。10月2日,林彪又致电中央,攻锦决心再次动摇。毛泽东在10月3日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两小时之后,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
电报发出后一个多小时,军委收到林罗刘第二个电报,林彪最后下定决心,攻打锦州,并在兵力部置上作了进一步调整。毛泽东对这一部署十分满意,立即回电道:“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认为这样做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10日,毛泽东电林彪等,再次强调迅速攻克锦州是取得全战役胜利的关键。这些指示,对于辽沈战役取得全面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辽沈战役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毛泽东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决心和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帮助前线指挥员克服了长时间的犹豫和临战前夕的一度动摇,最终使中央军委的正确战略意图得到贯彻执行。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毛泽东作为全军最高统帅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和全力贯彻既定战略意图的沉着与耐心。
10月14日,东北解放军向锦州城发起了总攻,15日即攻占锦州,全歼10万余守敌。在锦州东西两侧进行阻援的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分别从沈阳和葫芦岛增援的企图,保障了攻锦的胜利。10月21日,解放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急令廖耀湘兵团与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企图夺回锦州,并令第五十二军主力抢占营口,以便使东北残敌经由海路撤退。毛泽东对此情况,指出,敌东西对进,对我是很有利的,同意东北野战军不打锦西、葫芦岛,而集中主力全歼廖耀湘兵团,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并指示应部署有力兵团于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死敌人海上退路。10月26日,东北野战军对廖耀湘兵团发动总攻,全歼这个兵团10余万人。11月2日,东北解放军直下沈阳、营口。这样,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以东北的解放,47万国民党军全军覆没而宣告结束。
在毛泽东的战略运筹中,辽沈战役是渐次形成的整个战略决战的初战,是逐一歼灭敌重兵集团的第一步棋。这一步棋带活了整个全局,近百万东北解放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总预备队,随时可以入关作战,支援全国其他战场;东北较发达工业及近代化铁路交通运输也能为全国战场服务,人民解放军有了坚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革命已经到了绝对胜利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