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恨着一个人的时候,整天咬牙切齿,恨不得那个人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数的仇恨并没有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若真有这种仇恨,大约也要上升到法律程度了。活在仇恨中的人,会发现他会无时无刻地注视着仇人的一举一动,对仇人的一切了如指掌,也因为被仇恨蒙蔽着,幸福的道路早已被堵死,他只能靠着这仇恨活着。于是,仇恨一日日加深,不能解脱,他离生活越来越远,不能回头。
里约和卢瑟,是一座海边小城里两个富有的商人,平日,他们仇视对方,因为有对方,他们的生意始终有个对手,不得不把辛苦运来的货物压低价格。而且因为对方的货物不断上新,自己也必须走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更新鲜的东西,才能吸引顾客,这又在无形中增加了辛苦和成本。有一次,里约还曾当众嘲笑卢瑟,这件事一直让卢瑟耿耿于怀。
这天卢瑟在海边巡视自己的货船,他知道这个季节干燥,很容易发生火灾,仔细把几条船都检查了,才放下心准备回家。这时,他发现有几个生面孔登上了里约家最大的货船。不一会儿,货船冒了一小缕青烟,卢瑟这才想到,里约最近得罪了城里的流氓,大概是对方想要报复里约,找人来烧他的船。
“哼,活该,这下你等着倒霉吧。”卢瑟想。下一秒钟,他就觉得里约经营了十几年才有这么几条船,一把火烧光,一辈子的心血都没了,太可惜了,于是他当下大喊:“救火啊!有人烧船!”并亲自去提水救火。幸好发现得早,那艘船的损失并不大。
里约没想到,卢瑟是个如此不计前嫌的人,他郑重地向卢瑟道歉,并决定今后和卢瑟合伙做生意。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了至交,买卖也越做越大。
仇家倒霉,普通人都会开心。但也有一种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伸出援手。故事中的卢瑟就是这种以德报怨的人。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是傻瓜,对于羞辱过自己的人怎么能轻易放过?可是,人要面对的羞辱何止一次?人要面对的竞争何止一份?总是想着要报复,不过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
以德报怨是一种智慧,它既代表对别人的宽容,也代表对自己的宽容。总是记着仇恨的人,心里没有“爱”的位置。他们的人生意义就在寻仇挑衅,而不是构建自我。仇恨太多我们很难幸福,例如,优秀的人每天都要面对流言,若一一仇恨,他靠什么继续优秀?不如一笑了之,继续自己的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化干戈为玉帛。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就是干戈,不管放在心里,还是真的互相报复,都要伤筋动骨,大耗元气;但若能把仇恨看开一点,用心中的宽容与善良去消解仇恨,就会变为赏心悦目的玉帛,对自己不无助益。不妨对那些所谓的“仇人”好一些,也许你的微笑,最初会让他们防备,但当他们了解你的诚意后,就会从心底升起一份钦佩,钦佩你的气度,也钦佩你高明的智慧。
幽默,自我与他人的糖果
男孩的父亲为人特别幽默远近闻名,他们家里虽穷,可整天都有欢声笑语。男孩从小很少流眼泪,因为父亲总会在他即将伤心的时候,抢先一步用幽默的语言开解他,让他立刻忘记不快。例如,男孩没进入好高中,和母亲两个愁眉苦脸地打算未来做什么,父亲就说:“你未来做一块豆腐我就满意了!”男孩没好气地问:“为什么要做豆腐?”父亲说:“你看,硬的时候是豆腐干,软的时候是豆腐花,薄了是豆腐皮,磨没了就是豆浆,臭了就是臭豆腐,全才!”男孩和母亲都笑了,在笑声中,孩子突然觉得一次没考好不算什么,只要是个人才,走到哪里都能有用处,都能混出头。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特别倒霉的时候,心情沮丧到极点,这时候若有人在旁说一句笑话,哄得你开怀大笑,那失望情绪立刻就扫走一大半,再回想时,也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笑,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而幽默,就是笑容的最佳催化剂,不论是自我幽默还是他人善意的幽默,都能在关卡处点拨人:这件事不过如此,没什么大不了。
幽默,代表的是一个人征服忧愁的能力。一个笑口常开的人不但自己乐观,还能给别人带去欢乐与安慰,近日,一位禅师在山上遭遇一群猴子的“袭击”,无奈地说:“悟空,我真的不是你师父。”无奈的语气与幽默的话语感染了很多人。也难怪人人都爱幽默大师,认为他们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才能把大千世界变作笑语欢声的魔术台。
幽默,代表一个人的智慧,头脑死板的人很少幽默,只有那些脑子活泛的人才能锻炼自己的幽默细胞。一句有幽默的语言,有时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被人长久铭记,只要想到,就会发出会心一笑,觉得心头轻松。千百年来,人们累积了不少幽默素材,例如我们熟悉的歇后语,历朝历代传下来的笑话,不论在哪个年代,幽默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剂品。
又一次比赛结束了,只有10岁的东东又一次没有进入决赛,她是体育队里年纪最小的选手,大家都怕她想不开,琢磨着该怎么安慰她,只见她嘴一撇说:“这个动作我在比赛前练习了几千次,竟然还失败了!”
大家以为她一定接下来会说出“我不做了”之类的丧气话,有几个人已经紧张地走上前准备劝劝她,没想到她话锋一转,咬牙切齿地说:“下次一定要进决赛,不然我的几千次就白练了,太对不起它们了!”那一刻,教练和队友捧腹大笑。
人们为什么需要幽默?因为总有不开心的事发生,让我们眼角是酸的,心头是苦的,眼泪是咸的。但我们理想的生活应该充满甜味,这个时候,幽默应运而生,它巧妙地缓解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将不愉快的心境几个转折,豁然开朗。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句话不但开解了自己,也让周围的人笑开了花,看来,幽默就是人的糖果,让人品尝生活的甜味。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幽默能力,生活中,可以多听听他人讲的笑话,多看看那些有趣的综艺节目,一点一滴地记录使人发笑的因素,适当的时候不妨幽他一默,一定能让你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还要记住,幽默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有些人不到火候,往往被当做耍贫嘴和抬杠,所以,幽默需要有度,也要看场合。
仔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享受过大笑的滋味?也许你不能妙语连珠,至少你要有一点懂得幽默的情怀,不要把生活看得过于死板,了无生趣,以一分平和的心态看淡是非挫折,在这种健康心态之上,时时灵心点拨,娱人娱己,以畅快的笑容应对生活,以宽容的心灵接受他人的调侃,你会发现在苦难之上,余甘悠远,滋味醇浓。
伤春悲秋,不能改变春秋
一个诗人和一位禅师在山间散步,此时正是秋天,看着树叶一片片落下,诗人伤感不已,念诵了不少悲秋的名句。正在欷歔,突听有人用破锣嗓子大声地唱着山歌,内容喜气洋洋,诗人悲秋的情绪立刻被破坏,他面色恼怒。
这时,见那唱歌的人牵着牛走了过来。诗人连忙问道:“这么悲伤的景致,你怎么还有心情唱歌?”
“有什么可悲伤的?”那人莫名其妙地问:“庄稼收了,我高兴就唱了!”
“你为什么不看看这些落叶。”诗人说:“草木摇落,生命就这样消逝,再也回不来,你的生命也像这些落叶,就这样一年年一去不返……”
“还是你去那边的麦田走走吧!”那人不客气地打断他说:“麦子熟了,你就能吃饱饭了,这还不是高兴事?”说着牵着牛走远了。
“真是不可理喻!”诗人骂道。
“我倒觉得那位施主说得更有道理,荣枯有序,感怀那些逝去的,不如欣赏拥有的。”旁边的禅师如是说。
诗人天生喜欢伤感,特别是到了秋天,更是有了寄予情怀的理由。从古至今,悲秋的诗篇成千上万,但人们记下的并不多,反倒是刘禹锡那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常常被人们吟咏,表达心中的情怀。
伤感也是一种普遍情绪,当人们的心理长期处于郁郁状态,看到周围的人与事,甚至不相干的风景,都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幸,继而产生伤感心态,不论是花落了,还是雪化了,都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命运”。每当对什么事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伤春悲秋的情绪就更明显,好像全世界的天都是阴的,没有任何事物让人开心。
伤感和伤心还不太一样,伤心都有一个具体的原因,情绪有个明确的中心;伤感却根本没有原因,情绪飘来飘去,极不稳定,什么事都可能成为他伤心的由头。所以,伤感比伤心“危害”更大,伤心能找到原因,伤感纯粹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与其说悲观,不如说是一种强迫症,即使有高兴的事,也要挖掘出值得伤心的一面,这样的人不幸福,怪不得别人。
《红楼梦》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是一个颇有趣味的回目,说的是在探春的提议下,大观园的姐姐妹妹成立了一个诗社,吟诗作对,彰显才情。在这一回,林黛玉写的“碾冰为土玉为盆”被大家称赞“果然比别人又一样心肠”,不过,最后社主李纨却判定薛宝钗的诗为胜者,因为薛诗沉着有身份,林黛玉的诗虽好,到底太过伤情。
李纨的评判,透露着一种大众审美:一味悲伤到底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艺术应该“哀而不伤”,在极致的情绪中又有某种节制和含蓄,才能达到最美。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有些人看来,她太爱使小性子,太爱伤感,不管大事小情,都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但自己心里不好受,也让周围的人跟着伤心。开始的时候别人尚能体谅她,时间久了,都会觉得她太想不开,毕竟,她有吃有住,过的是千金小姐的日子,还有贾母的疼惜,贾宝玉的爱护,总是哭啊哭,未免太不知足。
有些人喜欢把悲伤当做习惯,动不动就长吁短叹,泪流满面,让人们觉得他多么不幸。等到人们关心地去询问,发现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的人,难免被人说“矫情”。最重要的是,就算再伤感,花照样会落,燕子照样每年往南飞,流水照样一去不回,伤害不能改变任何事。还可能会因为伤感伤身,耽误正事,这不是没事找事?
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物伤其类也好,恻隐之心也罢,有点伤感情绪,好过那些只知冰冷冷的理性至上者。但总是伤感的人却不聪明,人世的烦恼本来就多,你想要解决还没时间,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自己找烦恼?生命想要有质量,就要把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不要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伤感,更不能因此耽误自己的心情。
人生没有那么多春花秋月,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晓风残月。有慧心的人会在这些景致中体会自然深奥的规律,思索人生的道理。的确,人生有时就像落花,好在明年还会再开,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一朵,总是同一棵树;人生有时就像明月,盈缺有时,好在不会总是残缺,总有圆满的一天。行到水穷处,总能坐看云起,自然如此,生活如此,这难道不值得你微笑?
赞美,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有一座寺庙,寺里的和尚个个脾气暴躁,每天晨钟响过,和尚们开始种地、打扫寺院,这时就会经常听到他们互相指责埋怨,甚至吵架吵到方丈面前。方丈每天都在对佛祖祈求:“弟子愚钝,告诉我个让寺庙祥和的方法。”有一天,佛祖显灵,建议他带着所有弟子,去百里外的另一座寺庙走走。
方丈依照指示,带着弟子们一起拜访百里外的寺庙。到的时候正是日落时分,寺里的弟子都在忙碌,只见一个小和尚愁眉苦脸地扫着地上的落叶,两个师兄走过他身边,和蔼地对他说:“今天扫得真干净!”又一瞥眼,看到一个老和尚正在夸奖自己的弟子今日又有进步。走向大殿,一路上都感觉到人与人的友好,客气的赞美。方丈和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只要用彼此赞美代替彼此诘责,人们的关系自然就会改善。
不管你信不信,就像这个故事中说的,赞美,能够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关系。这不难理解,试想在生活中,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总是有人真诚地夸奖你,你会不会心情更好?更乐意投入其中?相反,如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斥责你,你是否想逃离这个环境,离他们越远越好,最好再也不见到?
需要赞美是不是虚荣心作祟?也许有一点点虚荣成分,但更多的是自信的需要。其实即使看上去十分自信的人,内心也有怀疑自己的一面,他们听到赞美声,就算装做不在意,心头也是甜滋滋的。有时候,你注意到别人的内秀,赞美一句,甚至能让对方欣喜若狂,以你为知己。好话不嫌多,只要不肉麻,多说几句绝对错不了。
就算是你自己,也常常需要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寻找自己的意义。做了一件事,别人都在夸,远远好过无人理睬。但要记住,有时候赞美是一种礼貌,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夸大,你可以在赞美中寻找自信,但不可把别人的赞美当成事实,最好不要总是放在心里,这样你才能始终知道自己的斤两,不会因旁人的称赞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
一位富翁最喜欢吃鸭子,他专门聘请了一位擅长烤鸭子的厨师,这个厨师的手艺太棒了,鸭肉丰腴爽滑,不肥不腻,他每天吃得都很开心。可是,三个月后,厨师提出辞职,这让富翁大惑不解,他问:“你是不是对薪水不满意?据我了解,在家庭厨师中,你的薪水已经很高了,难道你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
厨师摇摇头,回答说:“从前我在一户人家,雇主也喜欢吃鸭子,每次吃完,都会对我说‘你的手艺真是一流!’,‘怎么会烤出这么美妙的味道!’让我每天都很有成就感。现在,您却从来没有一句正面评价,就算再高的薪水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找一个懂得夸奖的雇主,至少我每天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如果一份工作仅仅为了薪水,那么可以不必费那么多气力。就像故事中的厨师,他在乎的不仅仅是薪水,还有雇主的满意与赞美,每个人都需要赞美,赞美代表的是肯定,是成就,否则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好还是不好,是不是需要改进。多数人希望得到赞美,也希望听到意见,如果在赞美中夹着诚恳的提议,更加两全其美。人们最受不了的就是只有批评,吹毛求疵,或者干脆看都不看一眼,置之不理。
赞美人需要智慧和技巧,太过直白,听上去像是拍马屁;太过隐晦,别人未必能领会。最好的赞美是不对本人说,对旁人说。不要担心那个当事人听不到你的夸奖,这种事他本人早晚会知道,心里只会更高兴。如果需要当面与人说,记得一定要真诚,不要夸张。
还有一种人非常需要你去赞美,就是那些看上去自信严重不足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即使他们真的做不好,你也要尽量寻找他们的优点,并告诉他们。例如一个同学长跑永远都是最后一名,你完全可以对他说:“我佩服你,每次都那么认真地跑到最后,从来不放弃。”——你大概不能想象这句话对那个人是怎样一种鼓励。
光阴倥偬,对生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笑容要比泪水多,坚持要比会很多,朋友要比敌人多,情谊要比苦难多。生活的本质是苦的,智慧的本质却是甜的,给生活和他人一个微笑,一份赞美,一分宽容的心态,就能每天拥有一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