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寒暑,炎凉世事。多少人感叹人心莫测,真情难求,在与人相处之时步步提防,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灵高墙。
与人交往需要智慧,不论对父母师长,亲朋好友,还是对同事邻里,甚至有过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都应保持一种友善的心态,你会发现你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人缘越来越好。
炎凉的是四季,温暖的是人心
寺里有个年轻法师,修为并不高,但方圆百里都知道他的名号,不少信徒赶来求他指点迷津,听他讲解佛理。法师如此年轻就得到这样的尊崇,寺里的和尚觉得不妥,而方丈却说:“那是他的修为和造化,你们也应该学得一二。”
小和尚们开始观察年轻法师的一举一动,发现他只是每日勤恳参佛,对待每个来往的信客,都恭敬有礼,关爱有加。有一次,一个小和尚随他出门,几个顽童听说这件事,躲在树上偷偷探出手,碰法师和小和尚的脖颈,然后藏起来。小和尚吓得大叫:“有鬼!有鬼!”法师却摇摇头说:“是附近的孩子在和我们开玩笑,鬼哪里有这么温暖的手?”一边对着高处的树荫说:“下树的时候,小心不要摔倒。”小和尚顿时钦佩得五体投地。
人们常说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有无数的是是非非。特别是人和人的相处,亲人也好,同事也好,上下级也好,永远纷乱如麻,很难做到坦诚相待。有时候人们会检讨自己的性格是否出了错,可老实点,别人就会轻视你;厉害点,人们又惧怕你。怎样做都不那么恰当,怎样做都会有人不时来一句不冷不热的点评,在你心头划上一刀。
于是,人们总是感叹人心的冷漠,但是,你自己不以温暖的眼光看待他人,他人如何温暖你?为什么有人总能受到欢迎?就像故事中的法师,总是以一颗怡然自得的心对待他人,包括那些戏弄他的无知幼童。这样的人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他们的宽容、温暖,让人们不自觉地被吸引,聚集在他周围,相信他的为人,习惯听从他的话。如果人的心灵是温暖的,他就能以最善意的目光看待别人,关心别人,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喜爱?
与人相处,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有个成语叫“如沐春风”,形容一个人在和人相处的时候,使对方感到像春风一样温和宜人。有些人对世界充满戒备,和人相处的时候,想要揣摩别人有何企图,屡次三番地试探,等对方通过了“重重考验”,才能稍稍放心,交付一点真心。这时候,对方早已疲惫不堪,没兴趣与你继续交往。防人之心不可无是没错,但如果处处戒备,搞得草木皆兵,别人一接近你就像靠近冰天雪地,不禁打寒颤,小心翼翼,未免扫兴。
还有些时候,你好心好意地对待别人,得到却是防备、不理解、甚至漠视、辜负,这个时候也不必太过失望。就像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河流里的冰棱肯定不会高兴,但却不能打消其他人对你的好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相互的,当付出未必就有收获的时候,更需要你有一颗虔诚的善心。有功利性的善良并不那么真挚,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彰显品德的高尚。
郊外的一所农舍里,有位年近七十的老大爷,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养花。有一次,老大爷的儿子给老大爷寻找到好品种的菊花种子,第二年秋天,老大爷的花园里开满美丽的菊花,香味一直飘到村头。老大爷经常在花间漫步,有时喝上一杯酒,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村里的人看了心生羡慕,都来向老大爷讨要菊花,想要移植到自己家中。老大爷很慷慨,只要有人来要,必然挖出开得最好的送给那人。没过多久,一花园的菊花送得干干净净。老人的院子里只剩下一堆土,但他仍然每天散步喝酒,毫不介怀,村里人看了都称赞他。
老大爷的儿子回来看老大爷,只见花园里没有一朵花,他奇怪地问:“怎么,我送你的菊花种子不能开花?”老大爷说:“怎么不能开花,你难道没看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你送的菊花。”儿子仔细一看,果然,每家每户都飘着清雅的菊花香气。
赠人芳花,手留余香。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故事中的一朵菊花,送出去的时候,是小小的一朵,有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少了不少东西。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所到之处,都是这菊花的香气,不觉惊讶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人们常形容那些内心温暖的人有“人情味”,人情究竟是什么味道?大概就是那满村飘着的芬芳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让更多的人分享不但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智慧。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永远不会被他人孤立,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亲朋好友围绕;在事业上,有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进步;在学问上,有良师益友切磋指点……他们身上的那种温暖感,让人能够真心付出,安心依靠。而有了他人的信任,他们也能放下心防,依靠他人。
在有些人看来,人与人之间只有尔虞我诈,一不小心就会被骗、被算计,这样的人其实并不聪明。任何一个人都有利己的一面,但那不代表他们一定要去害别人,要相信真情、道德、善意都不是摆设。比起步步为营,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正面情绪的磁场中,享受温情与关怀。人与人的感情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纯粹,只要你的心懂得关心别人,体谅别人,它就永远有吸引他人的温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婚姻需要经营
一个女孩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她却有些不自信,她是佛门俗家弟子,特意跑到寺院里找她的师父,她问:“师父,结婚后,我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人们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要怎么做,才能让爱情更长久?”
师父没有答话,只是从香炉里抓起一把灰,那灰在师父手掌上,没有一点散落。这时,师父紧紧握住手掌,只见那香灰指缝里漏下来,师父再打开手掌时,原来满满的灰已剩不到十分之一,而且被挤作一团。
女孩明白了,婚姻中的爱情就像师父手中的香灰,越是放松,它越会持久,若是抓得太紧,它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变得干干巴巴,再也没有当初的感觉。
钱锺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说:“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婚姻的确有很多让人无奈的地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步入婚姻的时候,感受幸福的同时,都会有隐隐约约的担忧。婚姻是两个人长时期的磨合与相处,尽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那么长的岁月,真的能保持一贯的爱情?禅师是智者,他的比喻形象而贴切:夫妻的相处,一定要给彼此足够的空间,否则不能长久,就算长久也会变质。
信任是两个人相处的基础,如果没有信任,谁也不放心让谁自由。如果能够彼此坦诚,那么不需要过问对方的太多事,让对方觉得自己被信任,更愿意主动将事情告诉你。这样做,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比那些钩心斗角,总是偷偷翻对方短信的夫妻更全面,而且关系也更亲密。总是盘查对方,只会让对方觉得烦躁,适当的放开,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仍然是个自由的人,婚姻并不是束缚,而是归依和包容。两个人的空间会不会造成距离,距离没什么不好,适当的距离只会产生美。
结婚后,有些人觉得自己被对方“管住”了,不论做什么都需要由对方同意,甚至连穿一件衣服都需要对方先过目,这种“严防死守”一开始的时候,还会被认为是“在乎”,日子久了,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是啊,说着爱与宽容,但连自己的喜好都不尊重,一味地让一个人按照另一个人的意思办,无形中增加了两个人的隔阂,有一天矛盾激化,这些小事都会被提出来,吵得天翻地覆。不如平时给对方一点自由,尊重各自的喜好。当然,既然两个人要一起生活,互相谦让也是必要的,谁也不能太过任性。具体的分寸,需要慢慢磨合。
孙先生总是抱怨自己的妻子缺乏一个好妻子的自觉,自己每天工作劳累,回到家却看不到妻子的几个笑脸,多数时候夫妻都在争吵中度过。有一天,孙先生的好友朴先生去他家里做客,孙太太正在修剪花园里的草坪,孙先生说:“三年前搬进来的时候,你就喜欢修剪那个草坪,依我看你都是白费力气,那草坪的造型根本没有进步。”孙太太脸色一沉,看着有客人在,她没有说什么,扔下剪刀去厨房做饭。
朴先生对孙先生说:“以前总听你抱怨,我以为真的是你夫人有什么问题,现在看来,其实问题出在你身上。”孙先生奇怪地问:“出在我身上?我有什么问题?”朴先生说:“你的太太既然喜欢修剪草坪,你为什么一定要说让她丧气的话?”孙先生说:“我不过是在说实话,那草坪本来就不好看。”
“可是,”朴先生说:“你的太太又不是专业的修剪工,哪里有本事把草坪修得太好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家,我一定会夸奖我太太勤劳又有想法,而且还会抽出时间跟她一起修剪。婚姻要靠两个人互相维持,你的付出不到位,又怎么能抱怨别人?”
现代人都渴望激情,总想追求浪漫,即使结了婚,也希望自己不要陷入柴米油盐之中。但是,多数夫妻却总是在吵架,他们不懂为什么婚前温柔细致的另一半,婚后却变得如此庸俗,他们也不去想自己变没变,自己做了什么。就像故事中的孙先生,他完全是自作自受。孙太太明明是个很有情调的女人,在他的挑剔之下也变成了黄脸婆。
想要维持婚姻中的爱情,体贴与赞美是必不可少的作料。爱上对方,是因为对方很多的优点,不要因为离对方近了,就把那些优点视若无物,要时常称赞对方,让对方感觉到你爱慕的目光,他心中的激情自然也就不会消退。还要接受对方的缺点,人无完人,作为最亲密的人,你必须学会包容和忍让,否则你们如何相处?
夫妻关系就像左手与右手,虽然平淡,但是不能分离。所以人们都说,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不过,小吵怡情,大吵伤身,如果真的闹了矛盾,还是多想想如何体谅对方,毕竟,左手打右手,疼的是两只手,自己也不好受。这个时候不如用左手摸一下右手,这种温柔和温暖才是婚姻的本质。
三春晖难报,寸草寸心知
有个女孩来到佛寺,在佛前上了一炷香,呆呆地跪了一个多小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一位禅师问女孩:“施主心地虔诚,佛祖知道你的心愿,一定会对你多加照拂。”
女孩苦笑说:“我并不是虔诚。我是愧疚。上个月,我的母亲去世了,我的母亲从小对我尽心尽力,什么都为我着想,可是我长大后,在大城市工作,一年也不回一次家,她打电话来,我有时候嫌烦,甚至会假装没听到电话铃。可是,她常常来这个寺里,为我烧香祈福。现在她不在了,换我为她祈福,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我再也看不到她了!”
也许,故事中的女孩不是不孝顺,而是太习惯父母的关爱,把那些关心视为理所当然,忘记了回报也很重要。对待父母,他们更多的是疏懒。父母说什么,他们听得不耐烦,甚至对父母大吼大叫。他们忙着追逐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常常忘记身后的父母,却不知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到失去的那天,他们永远不知道父母的珍贵,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如此不求回报地为他们付出一切。
常言道:血浓于水,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不论是养育之恩,还是培育之恩,都应该长久地记在心里。中国自古就讲究孝顺,提倡孝道,不孝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上的污点。与人交往,人们习惯看他是否孝顺父母,如果连生身之人都不顾惜,人们就会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
父母给我们最大的感觉是“放心”。对我们,他们从小看到大,了解我们每一个优点和缺点,甚至连那些我们着意隐瞒的东西,他们也一清二楚。正因如此,他们更能了解我们在想什么,也更知道我们适合什么。我们不论对他们说什么,都不用担心被欺骗,被嘲笑,这就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有一个依靠,有父母在,我们随时都能在脆弱的时候,当一次小孩子。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三个人,给你如此温暖的感觉,所以,对待父母,我们也要有同样的心情。
很少有孩子对父母没有内疚感,因为孩子们的世界太大了,父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早就抛在了身后。其实父母要的东西也不多,离得远的,平时多惦记多通话;离得近的,定期在家里吃吃饭聊聊天,让劳累一生的父母,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孝顺。子欲养而亲不待,上了年纪的人,身体不知会出现什么情况,不要等到失去的那天再去追悔。
小初最近刚刚失业,她每天挤进人才市场,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询问。在网上一份一份地投递简历。可是,小初学历有限,工作经验也有限,提出的薪水又有点高,很少有公司对她感兴趣,她也只能继续为找工作忙碌。
和小初一起住的朋友小丽最近也失业了,她却一点也不着急,因为父母很有钱又疼爱她,每个月都会给她数量不小的零花钱,她就算失业一年半载也没有生计之忧。而且,小丽的父亲最近在家乡的某家国企为小丽疏通关系,可以得到一个职位,小丽却觉得离了父母自在,不太想回去,每天和小初商量这件事。
看到小丽的生活,小初不禁在心里埋怨: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没有这样的本事?不然自己也能像小丽一样,每天想睡多久睡多久,根本不用为生计烦恼。
这个故事中,两个女孩都不太懂事。小丽显然是被父母宠坏的娇娇女,根本不知道考虑别人的心情,她的烦恼,对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炫耀。不过,小初的问题其实更严重,找不到工作,她不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不检讨自己没有选对适合的行业,不赶快想办法提高能力以适应竞争,竟然开始埋怨父母。
父母是不能选择的,就算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最好的条件,至少他们给了你生命,给了你生活的环境,给了你关怀和爱。总是盯着别人的父母,觉得别人的父母更富有、更温柔、更有素质,但那父母再好也不是你的,他们只会把自己的金钱和感情留给自己的子女,羡慕有什么用?有那个时间,不如早作努力,改善自己此时的条件,至少,你将来的子女不会来跟你抱怨:“爸爸妈妈你们怎么这么穷?你们看××家!”
要体谅父母的辛苦,父母都会尽心尽力为儿女考虑,但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不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对待父母,儿女不应该太苛刻,父母不是你的提款机,不是你的百宝箱,有些父母就算把一切搭在儿女身上,也未必能为儿女做多少事。何况人一旦长大,就要知道“反哺”,父母操劳一辈子,你也该为他们努力,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