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盛在中国
2699100000015

第15章 吉利深陷局中局 (2)

美国人都知道,当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争泥潭,美国为此支付的军费高达6 630亿美元。沉重的经济负担让美国人民非常愤怒,尼克松一上台就遭到空前的反战浪潮。为了不再重蹈前三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的覆辙,尼克松下令从越南战场上撤军。尽管伊拉克战争没有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在一个月内就结束了,还生擒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可是直逼越南战争的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内汹涌的反战浪潮,再加上财政赤字严重,让小布什总统寻求连任的压力倍增。

现在,小布什急需高手来重组美国的国内金融。

不过,肯尼斯·立特可不是见着官帽儿就两眼放绿光的傻帽儿,他很清楚,这可是个烂摊子,谁接手谁倒霉,势必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人家皮特·费雪尔都不干的苦差事,肯尼斯·立特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冒险,万一不能帮助小布什重振美国经济,万一2004年小布什不能获得连任,自己可就成了替罪羊。

小布什心急火燎,甚至都已经签署了任命书,任命肯尼斯·立特为负责国内金融的财政部部长助理,但是肯尼斯·立特就是不去上任。

2005年,肯尼斯·立特突然离开了高盛。

2005年3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突然向董事会提交了辞呈,辞呈上写得很简单,由于“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

建设银行可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张恩照一直在推进建设银行的股改问题,希望将这艘航母推向资本市场。其实,张恩照之所以辞职,是因为中纪委已经盯上他了。天上人间的老板覃辉,在跟建设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与张恩照的关系甚为密切,向其行贿数百万元。

2005年3月17日,美洲银行全球计划与战略部主管格里高利·克尔(Gregory Curl)与建设银行行长助理范一飞坐到了一起。这一天,双方在建设银行总部的会面,并没有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但是这次秘密会谈相当重要,美洲银行希望联姻建设银行,在建设银行上市前,成为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就在高利·克尔北京之行的前14天,美洲银行宣布任命肯尼斯·立特为并购部主管,负责美洲银行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向美洲银行国际业务总裁William Fall和美银证券(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董事长Carter McClelland汇报工作。

美洲银行看重肯尼斯·立特丰富的专业经验,肯尼斯·立特跟美洲银行的董事长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D.Lewis)非常投机。尽管美洲银行一直在成长,但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美洲银行已远远落后于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 C)等竞争对手。

肯尼斯·刘易斯将肯尼斯·立特挖到美洲银行,就是想让肯尼斯·立特重点发展衍生品和其他复杂的金融产品。因为美洲银行通过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数项收购,建立了消费者银行业务,如今这项业务已能够与花旗集团、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和JP摩根(J.P. Morgan)等公司并驾齐驱。而美洲银行的国内和国外投资银行业务至今却仅仅取得喜忧参半的业绩,接近一半的净利润来自消费者和中小企业银行业务,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贡献的净利润却不足美洲银行利润总额的20%;余下的净利润则来自包括商业贷款和资产管理在内的多种业务。

肯尼斯·立特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肯尼斯·刘易斯提出进军中国银行业的建议。在高盛干过的肯尼斯·立特非常清楚,高盛的董事长亨利·保尔森已经制订了一个“汉克计划”,就是在中国银行业改革期间,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投资者。肯尼斯·立特认为,美洲银行向海外扩张,进军中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肯尼斯·立特的建议迅速得到肯定,高利·克尔的北京之行相当顺利。

2005年6月16日晚,美洲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刘易斯一行五人乘坐湾流V专机来到北京。

2005年6月17日上午9点30分,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签署入股和战略合作协议:美洲银行首期以25亿美元从中国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建设银行9.1%股权,再于建设银行IPO时购入5亿美元的股权,同时拥有未来数年内将股权增持到19.9%的选择权。

签约异常顺利,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与肯尼斯·刘易斯互换签字文本,双方签约完毕。

2006年8月4日,比尔·福特二世突然宣布,聘请肯尼斯·立特为战略顾问。

原来,肯尼斯·立特离开美洲银行均在高盛的计划之中。肯尼斯·立特到美洲银行,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肯尼斯·刘易斯入股建设银行,积累参股中国银行的经验,为高盛的“汉克计划”打前站。

在高盛的历史上,潜伏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高盛最后成功成为工商银行战略投资者,肯尼斯·立特的美洲银行经验功不可没。

肯尼斯·立特在并购领域披荆斩棘的时候,高盛几十年的老哥们儿福特公司遇到了麻烦。一直以来,高盛都是福特的好哥们儿。作为福特公司的财务顾问,在高盛的推波助澜下,福特公司踏进了并购的泥潭。

从召回费尔斯通轮胎开始,福特公司就开始不断走下坡路。

受丰田、本田以及现代汽车等亚洲车商冲击,通用汽车及福特公司等美国本土汽车巨头在当地的份额不断减少。2006年7月,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福特公司,成为当地销量排名第二的汽车品牌。

这么多年来,福特公司不仅没有超越老大通用汽车,反而被日本人和韩国人给干掉了。更为夸张的是,加上本田和现代,亚洲汽车公司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由2005年同期的33.1%提高到41.4%,再创历史新高。

2006年8月4日,已经退居美国老三的福特公司公布了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该季度福特公司亏损2.54亿美元,比预计的1.23亿美元翻了一倍还多。

在一份例行报告中,福特公司还预计,旗下的Premier汽车集团在2006年将转入亏损。福特公司同时称,本季度每股净亏14美分,为7月20日公布的预测数据的两倍。这也影响到了高盛的利益,要知道,高盛不仅仅是福特的财务顾问,还持有福特公司1%的股份。

看来,高盛需要亲自出马了。如果高盛不帮助福特进行业务构架的重组,那么福特公司很有可能沦为不入流的汽车制造商,甚至还可能被吞并。于是,高盛向比尔·福特二世推荐了肯尼斯·立特。

2006年8月4日,福特公司在发布季度财务报告的当天,宣布了对肯尼斯·立特的任命。在福特公司,肯尼斯·立特只向比尔·福特二世汇报工作。事实上,福特公司的董事罗伯特·鲁宾早就跟比尔·福特二世达成了一项秘密交易。

秘密在22天后揭晓。

罗伯特·鲁宾在担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之前,是高盛的董事长。克林顿下课后,罗伯特·鲁宾进入了花旗银行,管理花旗。这期间,罗伯特·鲁宾还担任福特的董事。因为在高盛的时候,罗伯特·鲁宾就已经是福特的董事了。

罗伯特·鲁宾辞去董事会董事的报告泄露了肯尼斯·立特进入福特的玄机。罗伯特·鲁宾的辞职报告写明:由于福特公司和花旗银行业务关系密切,而自己同时在两家公司任职,为避免“潜在利益冲突”,故辞去福特公司董事一职。

肯尼斯·立特已经为福特的重组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第一步是结盟。

汽车领域的结盟运动是由美国富豪科尔克·科克里安掀起的。科尔克·科克里安个人拥有通用汽车9.9%的股份,是通用最大的个人股东,在通用公司12人的董事会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2005年通用汽车巨亏106亿美元,而公司董事长瓦格纳却只会通过甩卖最赚钱的旗下公司来确保盈利。科尔克·科克里安对瓦格纳的愚蠢忍无可忍,他不断鼓动董事们闹事儿,想赶走这位只会甩卖资产的董事长。科尔克·科克里安一边倒瓦格纳,一边为通用汽车寻找理想的接班人。这个时候,雷诺的总裁卡洛斯·戈恩进入了科尔克·科克里安的法眼。

1999年,日产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时任雷诺总裁的卡洛斯·戈恩力主雷诺购进日产的股票并控股。后来,卡洛斯·戈恩在担任雷诺总裁的同时,扭转乾坤,成功使日产在短短两年内扭亏为盈。

科尔克·科克里安派他的独立顾问、也是通用董事的约克在2006年五六月份与卡洛斯·戈恩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探讨与雷诺日产组成联盟的可能性。6月22日,约克向瓦格纳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与雷诺日产联盟的建议。

通用要跟雷诺日产联盟?这个消息一下子让福特公司警觉起来。比尔·福特二世非常清楚,一旦他们联盟,那福特公司就岌岌可危了。一定要阻止他们联盟!

肯尼斯给福特二世出招,准备来个抢婚,提出让福特公司跟雷诺日产结盟。

肯尼斯的筹划相当缜密,他给福特二世仔细地分析了福特公司的优势:首先,当年福特公司从雷诺手上收购了沃尔沃,论交情,两家的关系更为深厚。其次,雷诺现在在美国排名第二,如果一旦跟通用汽车结盟,那地位一定大不如从前。原本双方是平起平坐,还能叫叫板,一旦结盟,雷诺就再也没有跟通用汽车抗衡的能力了。而跟福特公司结盟,雷诺仍然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

策略定下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执行了。狡猾的肯尼斯大张旗鼓搞煽动,放言福特公司正在考虑与其他汽车企业结盟的可能性,还说福特公司已经与雷诺日产的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接触。如果雷诺日产与通用汽车的结盟谈判没有结果,福特公司将考虑加入雷诺日产联盟。

第二步是品牌重组。

肯尼斯·立特给比尔·福特二世出具的第二步策略是:加快削减成本,缩减其在北美的规模,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关闭在北美的工厂,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其中,品牌重组计划,包括出售其全球豪华车品牌美洲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等。

为了能将乱七八糟的品牌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肯尼斯·立特向比尔·福特二世推荐了波音民用飞机集团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这位爷在波音集团工作了37年,在2005年为波音集团贡献了226亿美元的销售订单。比尔·福特二世再次放权,任命艾伦·穆拉利为福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摆脱困境,艾伦·穆拉利一上任就公布了重组计划,宣布福特公司将出售旗下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等奢侈品牌,而且计划到2012年裁员3万人,关闭14家工厂。

艾伦·穆拉利的施政纲领一公布,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就激动起来。尽管肯尼斯·立特的重组计划中没有出售沃尔沃的信息,李书福却开始了单相思,认为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是早晚的事情。

2007年1月,李书福飞抵底特律,这是吉利集团第一次在底特律参加车展,车展上李书福见到了福特公司的CEO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

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在福特公司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副总裁,主要分管福特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双方的会见中,李书福一次又一次地热情讨论沃尔沃的问题,偏偏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却对李书福不冷不热。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的态度激发了李书福对沃尔沃的如痴如狂。

2007年9月,李书福从杭州吉利集团总部向福特公司总部寄了一封挂号信,正式提出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希望双方能够进行正式的会谈。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李书福一直没有等到福特公司的回信。难道李书福寄出去的信石沉大海了?难得福特公司真的不打算出售沃尔沃?

3. 沃尔沃,我来了

在汽车领域,李书福一直嚷嚷“卖白菜”理论,声称早晚有一天会把汽车当白菜卖。虽然同行们对李书福的理论嗤之以鼻,不过面对汽车领域的“鲇鱼”,大家在心底对李书福仍有几分敬畏。

鲇鱼诱捕的本领很高,一到夜间就会游到岸边,将尾巴露出水面,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老鼠误认为是死鱼,张口咬住鲇鱼的尾巴使劲往岸上拖。鲇鱼见老鼠上了套,尾巴一摆,便将老鼠拖入水中。老鼠挣扎一阵后就被活活淹死,反而成为了鲇鱼的美食。吉利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战术,跟鲇鱼的生存法则颇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