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此行莫恨天涯远
27019500000006

第6章 国内篇(4)

恍恍惚惚,看到前面路中间有几只乌鸦盘旋着,我的车缓缓驶近时,我惊讶地发现,天!它们正围着一只刚刚被车撞死的同伴在哭泣着,悲哀着。乌鸦们看到我的车驶过来,丢下死去的同伴惊恐地四散飞去,生怕我再夺取了它们的命。它们深深地误解了我,也难怪,如今这个世界它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我幸福的心情一下子被这突然的死亡给彻底破坏了,撕裂了。

我把车停在了路边,走过去看望已死去的乌鸦,情绪久久地、久久地跌落在乌鸦身边。刚才飞走的那些乌鸦似读懂了我,开始盘旋在我的身边,看到了我的泪花,它们相信了,相信我不会伤害它们,纷纷降落下来,在死去的同伴边颤抖着抽泣着祷告着,和我一起融入这世道残忍的一幅挂图?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闪出了赞颂乌鸦的诗句:

乌鸦是人类的怙主,

传递仙人神旨。

藏北系牦牛之乡,

于该地中央,

它传达神旨翱翔飞忙。

还有:

乌鸦系神鸟,

飞禽展双翅,

飞到神高处,

目明耳又聪,

它精于神灵秘法,

无一不能通达,

叫它务必虔诚。

这类赞词充分肯定了乌鸦的神圣使命—充当人与神间的使者。

人类与鸟类是平等的生命,作为人类则要对鸟类给予慈悲地关切和体察。乌鸦,是藏民族颇具特色的自然观、生态观的体现,人类要像爱惜其他动物一样珍惜它。在此我要强烈地提醒跋涉、旅游在西藏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道路上的生灵,它们和其他地区的不一样。譬如:羊,会躺在路的中间晒着太阳,懒懒的;牛,爱睡在路中间耍着大牌,甚至会挑衅过往的车辆。这些在西藏的路上都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驾车的朋友,必须要尊重、礼让这些生灵,绕它们而行。一定,一定哦!

寺庙、神鸟,一天中这两种不同的景与物,闯入了我的感官和思想中。是天意,还是?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西藏境内,到处可以看见林立的寺庙,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之宏伟,堪称世界之最。

在雪域高原上,佛教的影响无处不在。那晨钟暮鼓的宗教生活和那全身伏地磕长头的宗教信徒,更为西藏这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西藏最早的宗教有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噶当派、噶举派。今天我要去的喇嘛岭寺就是宁玛派的寺庙。此教创立于公元11—12世纪,兴盛与17世纪。宁玛派即旧教的意思。宁玛教派的僧众均穿红色衣冠,所以称红教。

西藏很多地区都有宁玛派小庙,这些寺庙中,对于它们修法心要的集、幻、心三部,在长时期内,已融归于本来清净的法界中去了。现在宁玛教派的僧人只进行经忏悔供、 压邪、焚魔三事作为主要的佛事。

车轮还带着鸟殇的沉重离开了柏油路,七拐八拐攀上了一个小山岭,喇嘛岭寺到了。

虔诚地走入寺庙,一个醒目的地方,那组用木头雕刻的男、女生殖器造型闯入在我的视线。****明朗,男根挺拔,这些生殖崇拜的图腾在阳光下光明磊落地展示着。他们给了我最初的震惊之后,又给了我对宁玛教派清澈、自然的认识。

在藏区各地,至今仍然保留着生殖崇拜的古老习俗,其器物及制作安放仪式都表现出强烈的崇拜色彩,蕴含了“多生、快生”的祈福!

寺庙内一个游人都没有,这是我最想要的,我不想有任何人的打搅。我没有经过僧侣的同意,偷偷地解开了拴在寺庙门上的白蓝绿红4色编织的经幡结扣,沿着木结构的楼梯,爬上了喇嘛岭寺中最高的佛殿。

喇嘛岭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寺前寺后,林木茂盛,苍翠秀丽。山谷中小溪潺潺,远处可闻雅鲁藏布江水静静地流淌。佛殿庭院,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坡地中,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整个寺院呈坛形,我眼前的佛殿高有二十多米,上覆金顶,四面墙体,分别涂以白蓝红绿4色,使得这座红尘中的寺庙平添了人间仙域的色彩。

宁玛派供奉“大圆满法”。此法的特征,是说一切众生从开始以来就具有“先前离垢之智”、“自然智慧、灵明空寂心”,“智”即佛性、觉性。人如果认识了它,就可以得到解脱并成佛;不认识它,则是生死轮回,是众生,所谓“迷既众生,悟既圣佛”。这就是宁玛派“大圆满法”思想的理论,来源于印度佛教的如来藏佛性学说。人们一旦悟出它真正的含义,就得以解脱人生带来的困扰,并能立地成佛。我自言自语地告诫自己,多修行吧!多行善吧!

我从最高佛殿下来后,寺庙内依然无人。我来到了种满了牡丹、玫瑰、松柏的大庭院中,古老的核桃树下,坐着一位藏族老阿妈,手里拿着转经筒,嘴里不停地念祷着:嘛呢叭哞。看着她虔诚、善良、沧桑的脸,我主动上去和她打招呼。我听不懂她说的话,她也听不懂我的语言,但我们都知道是在问候对方,我和她合了影后,老阿妈笑着说:“扎西德勒!”我同时回敬她:“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走下台阶,我情不自禁地转身看着老阿妈,多么慈祥、多么安宁的老阿妈啊!我走好远了,她嘴里还在喃喃地念诵着我听不懂的经文,笑意浓浓地目送着我。她的身影和山水相伴的喇嘛岭寺融和为一幅安详的风光图画,至今留在我的心田。

八角街 ,万般神圣千般风情

超然,超脱,信念,现实,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可耳畔分明还有一句话提醒着:我们毕竟是人类,要先生存后超然。

八角街闻名于世,八角街风情万种。

拉萨,一个在透明的蓝天中充满阳光的地方。

拉萨的人们也许离太阳最近,你看他们始终绽放着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 。也许与神灵近在咫尺,在他们的生活中洋溢着梦幻般的神话,甚至可以和神对话,于是藏族人有了自己牢固的宗教信仰,构造了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

我心怀虔诚,跟随着手拿转经筒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由自主地追随着他们的脚步,顺着他们行走的方向前行,和着他们嘴里喃喃不停地吟诵着的“ 嘛呢叭哞”。

顺自然而行,顺时间而行,是西藏人的生存方式和信念法则。按一定的地点、线路和方向做环行行走,是祈祷的一种形式,所以转经的人们都按顺时针的方向而行。全拉萨的转经线路有3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线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也正是内环的意思。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称中环为“八廓”。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即藏语“林廓”的意思。

当人们思绪和神情跟着他们的脚步转动时,你会深刻地领悟到了一种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力。跟我以往云游的地方不同,这里弥漫着藏传佛教神威的力量。“ 嘛呢叭哞 ”六字真言,信徒每天都在默诵它,最后达到成佛的境界。藏传佛教将这六字看成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循环往复不断念诵,就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而成佛。

大昭寺门前,光滑油亮的石板路上,尽是俯卧、膜拜的虔诚信徒,他(她)们嘴里不停地念着六字真言,举起双手、五体投地虔诚叩拜,双手套着护手的木板高举过头,再收于胸前,然后全身扑到地上,直伸双臂,前额触地,不停顿地重复着这种动作。左边许许多多的人转着经筒(在藏传佛教寺院周围几乎都装置着可依次转动的经轮,少则数十,多则千百,那就是玛尼经筒),筒面记有六字真言,其中贮满了经典。依藏传佛教的教律,凡转动玛尼经筒一回,等于将筒内所藏经文诵读一遍,可积功德。

八角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而建起来的。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亲自督建大昭寺的时候,人们在寺的北面、东南、西南修建了4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臣相嫔妃来住,也就是当时最早的建筑。寺庙建成后,四方的僧人和信徒纷纷前来,周围又相继出现了许多的僧舍、贵族的楼阁、小寺庙及相应的货滩、商铺、手工艺品的作坊?也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拉萨的一个社会缩影。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无奇不有,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角街还有一个名字是“八廓街”。八廓街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这里的小巷曲径通幽,夏宫套着石屋,回楼傍着古寺,四处飘荡着经幡。这里的建筑和不远处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更喜欢这里的楼阁,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这个“游子”跟随着虔诚佛教徒们转完一圈,终于“超脱”一番,但很快又被现实拉回到了凡尘。

围绕着大昭寺,全是藏族的手工艺品摊位。我在想,上苍造物育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边是虔诚的祈祷,一边是现实的买卖交易,两者合而为一,和平相处。满以为脱俗的我正在认真虔诚地和藏族人一起诵佛行走呐,思绪却跃入八角街我所钟爱的小饰品和他们特意做旧的工艺品上,甚至已经加入了和商贩们讨价还价的行列。如此反差,看样子是我修炼还不够,还得慢慢体悟其中的奥秘。

超然,超脱,信念,现实,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可耳畔分明还有一句话提醒着:我们毕竟是人类,要先生存后超然。

走着,转着,渐渐地我有些迷茫、眩晕。我把头仰向天穹,双眼微闭着,陷入冥想世界?

等睁开眼睛时,我大吃了一惊!我的身边,已经围绕了许多外国的、中国的人,他(她)们不约而同和我一样仰望着天空。我想,他们可能也出现了眩晕,想和我一样补充一下蓝天的灵气,清醒一下头脑?不对呀,我清楚地听到了他们的窃窃私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哦,原来那些中外游人误以为我发现了什么奇特的景物,便也学着我仰望天空,努力寻找着什么。莫非是我误导了这些人们?于是,走为上。待我走出了好远,转身望去,仰望天空的人越来越多,煞是壮观。我开始意识到,这,分明是神圣的八角街的魔力了;而我,一句话,只不过是瞬间被八角街的阳光、蓝天、宗教、风情和现实给弄得思绪短路罢了。

辩经声在扎什伦布寺上空缭绕着

看着僧侣们认真虔诚地辩经,我深深地开悟,心中的信念若要完成,也许倾其一生都不够。

到了日喀则,不去扎什伦布寺好像少了什么,当然是宗教的玄妙和神圣。

把车扔到酒店,徒步走进了一条步行街,双眼忙不迭地扫射着,街的两侧都是销售藏式饰品的店面,有很多小饰品都很抢眼,很馋人。可心里有事,只好忍痛离去。

穿过步行街,右上方出现了一片殿宇重叠、金碧辉煌、红白相映的宏伟建筑群。不用猜,它就是著名的扎什伦布寺。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的壮丽的扎什伦布寺,是黄教的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院。它在西藏建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走进扎什伦布寺,就像跨入了 一个浩瀚的迷宫,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酥油味,我随着人群移动着身躯,听他们感叹着这里无比的庄严与辉煌。

在一个四方的院落里,一名僧人正在洗一个镀金的大铜壶,我好奇地上前问道,请问,你是这里师傅吗?你洗的这个壶是不是装水用的?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非常友好地问我是从那里来的,是不是一个人。当我回答是一个人时,他露出了惊奇的目光,嘴里念叨着我听不懂的话语,拎着灌满了一壶水的大铜壶,转身向另一座小院走去。

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藏民们三三两两地互相搀扶着、簇拥着走进寺庙里,还有国内、国外的许多参观者。我依靠在红墙上,仔细地观察着,人们一个个神情庄严,纷纷作仰望状,端详着扎什伦布寺。

哦,不容怠慢,赶快拍摄!快门的声响让我有了些微的不安,我怕扰乱了佛教圣地的庄严。

满院虔诚的藏民们,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暖水瓶,里面装着酥油,或手持一个也装着酥油的方形的黄色袋子,每走向一个殿堂,便殷勤地添加着酥油,寄托着他们心中的信念。许多外国人也和藏族人民一样排着长队,一脸虔诚,他们也被这里的气氛强烈地熏陶着、感染着。

一位小姑娘迷茫地蹲在墙边,我有些好奇,也喜欢这小姑娘的模样,就蹲在了她的身边,想问她在这儿等谁。刚要张口问,我忍住了,在这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别给人添麻烦,包括孩子。于是收起了心思,默默站起,跟着人群走向措钦大殿。

措钦大殿东临,是一个宽敞的大院,面积约有六百多平方米,地面铺着石板,院内四边为石板雕千佛像,这是****对全寺僧人讲经和僧众辩经的场所。

正前方,很多僧人聚集在一起争论着什么。我快走几步,想上前打听个究竟。哦,是赶上了僧众在辩经。他们每各个人都红光满面,充满了激情和庄重。

我看到僧侣们开始跳起了轻盈的步伐,一会儿右手向后高扬起,与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用智慧救灾。两手相击,有三层意思: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预示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是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是清脆的声音可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闪念和智慧,把陷在苦难中的众生拯救出来。

在辩经中,喇嘛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乃祈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人的智慧。

辩经是佛学用语,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