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用三国
27168800000007

第7章 借鉴篇(7)

“不吾与”、“老泪多”与“卖年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折射了毛泽东晚年“英雄迟暮”的沧桑情怀,以及对时光无情飞逝的无限感慨。

毛泽东借用“卖年糕”来表达自己暮年“英雄迟暮”的沧桑情怀,以及对时光无情飞逝,事业未达最终理想的无限感慨。

用《三国》故事讽刺、告诫林彪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正式提议,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并修改《宪法》。毛泽东同时提议,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设国家主席。

林彪3月9日在苏州让叶群对在北京的黄永胜、吴法宪说:“林副主席赞成设国家主席。”毛泽东不予理睬。林彪只得自己出面,让自己的秘书给毛泽东秘书打电话说:“林副主席建议,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毛泽东的答复很巧妙。他让秘书回电苏州:“问候林彪同志好!”4月11日晚11时30分,林彪在苏州让秘书于运深给中共中央政治局挂电话。当时于运深记下的林彪原话全文如下:

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这样做对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人民的心理状态适合。否则,不适合人民的心理状态。

二、关于副主席问题,林彪同志认为可设可不设,可多设可少设,关系都不大。三、林彪同志认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

林彪这三条意见,第一条是假话,第二条是无所谓的话,第三条是真话,他确实是不愿“担任副主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接到林彪电话的第二日,给毛泽东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批示如下:

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毫不含糊地否定了关于设国家主席的意见。

4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告诫林彪:“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毛泽东谈笑风生,而他的笑声中饱含着对林彪尖锐的讽喻。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表明了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毛泽东显然吸取了三国中的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故事中曹操的智慧,挫败了林彪篡党夺权的政治阴谋。

曹操的养生之道

“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养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读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毛泽东常以曹操《龟虽寿》的诗为借鉴,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的气概,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来对待生老病死。他对身边的保健医生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喽。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曹操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陆游讲‘死去原知万事空’这都是唯物的。”毛泽东告诉他的保健医生,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说过养生之法是:“晚饭少吃口,饭后百步走,娶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他又说:

“我也有个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毛泽东的养生健身“十六字诀”,把精神心理放在首句,而发怒是七情之中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作为代表提出“不怒”。第二句“基本吃素”,重在“素”与“基本”,这对健康是很有益的。

曹操借“神龟”“腾蛇”说明人总是要死的,但对生命应有达观的态度,要积极进取。林彪长期有病休养,毛泽东为了鼓励他战胜病魔,曾于1963年12月14日,“曹操有一首题名在给林彪的信中说:《龟虽寿》的诗,讲养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读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毛泽东在阅读《南史》时,读到刘宋时光禄大夫刘镇之30岁时曾得过一场大病,家人以为必死无疑。已置好棺材,不料不久病情好转,最后活到90岁。史家对此评论道:“因此而言天道未易知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生死的。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生本身包含着死的萌芽,这是一对矛盾,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概莫能外。有些古代帝王妄想长生不老,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这是唯心主义糊涂观念。但是人又不能因此而悲观消沉,不思进取,而是“己可造命”,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积极的养生、锻炼,达到既健康又长寿,最大限度地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这充分表现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的科学的人生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评点刘备的组织路线

“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建安一十九年到二十四年(公元214—219年)5年间,刘备打败了刘璋,占有了成都,取得了汉中,奠定了自己鼎立西南的基础,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要想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要称帝,还有很多困难。道理十分简单,虽然政敌瓦解了,但刘璋在蜀地经营了许多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再加上刘璋也是汉家宗室,刘备入蜀又是刘璋请来的,刘璋既拨兵马,又给粮草,应该说对刘备十分尽心,所以刘备一时间很难收服人心。刘备知道,要想收服人心,最重要的是与刘璋的旧部搞好关系,通过任用刘璋故旧中有才能的人来获取刘璋故旧的支持。

刘璋的旧部很多,成分也很复杂,虽然风气比较腐败,官吏大多比较无能,但也并不是没有人材,刘备对此了解很少。针对这种情况,刘璋的旧部法正,及时提出了意见。他说:“现今主公始创大业,需要收服人心,许靖的资格很老,与蔡邕、孔融是一辈人,他曾是刘璋的蜀郡太守,您认为他立场不坚定而看不起他,抛弃不用。但是,他的声誉播流四海。您如果不对他以礼相待,天下之人会说主公不重视贤人。应该加以敬重,以起到造成影响的作用。”法正的及时提醒,可以说正是当时最需要做的地方,使刘备避免了一次很大的失误。

不久,许靖做了刘备的长史,继而又被提升为司徒。由于他的资历老,故旧多,名声大,在被起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蜀人对刘备有了好感,连曹操政权中的一些名人,如三公华歆、王朗等人,也不敢对刘备政权小看了。

李严是刘璋旧部的着名人物,应该说还是相当有才能的,他当过都令、护军,在蜀郡很有威望。在刘备攻刘璋时,他临阵投降刘备,刘备拜他为“裨将军”,紧接着又任他为“兴业将军”。刘备临死时,到永安去接受托孤的只有他和诸葛亮两人,足见刘备对他的器重。至于他以后品行不端,那是后事。在当时任用李严,对于稳定蜀郡的人心,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争取原来核心统治集团成员的支持尤为重要。吴懿、费观和刘璋是儿女亲家的关系,吴懿是刘璋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影响很大。吴懿的妹妹又是刘璋的哥哥刘瑁的妻子,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刘备对他们大加封赏,安排了比在刘璋时期还要重要的官职。尤其有意思的是,刘备又打起了结亲这张牌,在刘瑁病死,吴懿的妹妹寡居的情况下,刘备就与吴懿的妹妹结了婚。其结果自然是争取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对刘巴的重用也极富戏剧性。刘巴一直激烈地反对刘备,在刘备取得蜀郡以前,就表示过坚决不与刘备合作。刘巴是荆州人,在曹操大兵南下攻占荆州时,别人跟着刘备向南逃,而他偏偏掉头向北投奔了曹操。曹操败于赤壁之后,荆州六郡又落到了刘备的手里,刘巴被困在了荆州,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附刘备,刘巴加以拒绝了,并逃跑到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后来又从交趾往西投靠了刘璋。刘备本来是知道此事的,并对刘巴的态度深表不满。真是阴差阳错,刘巴刚到西川,刘璋就灭亡了,刘备怕刘巴遇害,在围攻成都时,特意下了一道命令,刘备最后找到刘巴,十分高兴。

“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刘巴在刘备的诚心感召下,终于归附。刘备立即将他封为“将军西曹掾”,不几年又让他代法正当了尚书令。据说,张飞对刘巴非常敬重,虽然刘巴多次轻慢他,他也不敢发脾气。当然,这与刘巴的为官清正有关。

对于法正的使用也意味深长。法正是奉命将刘备请接进蜀的人,刘备战败刘璋,应该说他的功劳最大。他本身又富有智计,后来成为刘备集团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他对刘备的影响很大,以致诸葛亮在不能阻挡刘备伐吴时想起了法正,慨叹地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尚在,必能阻止主公。”在刘备攻下成都后,就封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但是,法正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缺点,即打击报复人往往不计后果,为此他枉杀了好几个人。告到刘备那里,刘备感到十分为难,如果撤了法正的职,就会失去左膀右臂;如果惩治他,就无法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怎么办呢?刘备审时度势,没有惩治他。

团结地方干部,依靠地方干部,正是靠着这些政策和策略,刘备才迅速在四川站稳了脚跟;相反,如果采取打击一大片的方针,他很可能会被赶出四川去,即使勉强呆在四川,也会日夜不得安宁。

毛泽东以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慧眼来审视《三国演义》,确实看出了常人根本无法看到的问题。例如他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入川:“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确是一语中的。对于当时共产党的组织工作来讲,毛泽东的这句话不仅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甚至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于那些生搬硬套所谓“革命原则”的人,不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说,应该是一针极为有效的清凉剂。特别是中国革命起于各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组织路线上,正确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避免内耗和摩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