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毛泽东对薄一波说:“在延安的时候,还没有发现陈云同志有‘理财治国’的才能。”据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我在毛泽东那里谈完工作后,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的工作很得力,凡看准了的事很有勇气去干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就是他力主要做的,结果很快成功了。毛泽东听后说,陈云有这样的能力,我在延安时期还没有看得出来,可称之为能。接着,他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能”字。毛泽东善于用典故抒发思想和情感。在这里,他是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来赞扬陈云的理财之能。在上海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有时真理在一个人手里。”意思是指“大跃进”以来人们头脑普遍发热的情况下,陈云是比较冷静的。
今天,毛泽东又赞扬了陈云,并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毛泽东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你‘欲与共济天下大难’!”毛泽东随即吐出一口烟,专心思索片刻,叹道:“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借《史记·魏世家》里的“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年轻当家的孙权
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18岁。
毛泽东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毛泽东几次提到孙权自己年纪轻轻就当家了。1965年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看起来还是青年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18岁。”
毛泽东对孙权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民间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毛泽东则认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3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在会见中回顾中日两千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说到了三国:“孙权想找你们,派遣了一个3万人的船队。”
毛泽东所说的派遣的船队,就是三国时吴国孙权所派的海军部队。
毛泽东对孙权十分赞美,把他作为年轻有为的人才典范,多次提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词,并以孙权年轻当家为例,倡导积极培养年轻干部。
杀降不祥
三国时,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豁达大度,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性胜利是起到作用的。
《三国志》里有几卷关于如何对待俘虏的记载,毛泽东读后,深有感慨,他在批注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三国志》里《魏书·刘表传》没有叙述刘表初入荆州时的具体过程。裴松之注里作了补叙,说及当时江南有些刘姓宗室据兵谋反,刘表用蒯越之计,“尔之以利”,骗来这些人,“皆斩之”。
毛泽东在“皆斩之”三字旁划上曲线,在天头上批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陈武传》,吴国孙权手下着名将领陈武之子陈表,领兵数百人,爱抚部下,驻在无难这个地方。有人偷盗官物,怀疑是当地一个叫施明的人干的,施明素以壮悍无比,勇敢无畏闻名。这件事告到孙权那里,“权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
毛泽东读至此,批道:“何不并其党赦之”,不同意孙权只赦施明一人却把他手下的人杀了。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翻传》,说到曹魏将领于禁被关羽俘获囚禁,当时孙刘修好,孙权便把于禁释放了,还同他一道骑马并行外出。于是“(虞)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接着,裴松之有一段注说:“《吴书》曰: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归北。翻复谏曰:‘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群臣送禁,翻谓禁曰:‘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适不用耳。’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
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此事翻不如禁。”这是批评虞翻的肚量不如被他称为“降虏”的于禁,其杀“降虏”的主张,更不可取。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吕岱传》,叙交耻太守士燮死后,孙权以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这时交州刺史吕岱上表建议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以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兼剌史。戴良奉命南下,却遭到士徽的拒绝,举兵保卫海口。吕岱又上表请求讨伐士徽,接着乘夜举兵渡海,与戴良合兵一处,向海口进发。“徽闻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
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杀降不武。”
在毛泽东看来,三国时,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豁达大度,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性胜利是起到作用的。例如,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邀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及至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杀他,说:“唯其才也”,于是“释其缚而用之”。
读史益智,毛泽东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其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博大的胸怀,非曹操所能比。在革命战争中,我军吸收改造了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对起义、投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予以重用。
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
“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9年翦伯赞继郭沫若(郭于1月25日在《光明日报》率先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提出重新评价曹操的问题)之后,于2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毛泽东读过翦伯赞文章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
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赞成翦伯赞的观点,力主为曹操正名,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也应该实事求是,反对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奸臣”洗刷罪名,反映出他的唯物史观。
张飞的后代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的工作并非那么容易,特别是在毛泽东的晚年,他病痛折磨,政治上不顺手,心境不好,都给服务工作带来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麻烦。
在1971年的时候,张玉凤曾经被毛泽东辞退过一次。她回忆说:“那天毛主席有客人,我脸上表现出不太高兴的样子,受到毛主席批评,我仍在辩解。毛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说,就给我滚。
‘你要是不高兴,’
我二话不说,收拾包袱便跑回了家。在家呆了二十多天,心情很难受,原因是难以接受被‘伟大领袖’辞退的现实。回单位后,领工资时还不敢直言坦告领导。”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劝她回去向毛主席认错,她已打算不回去了。后来张玉凤想起还有一件衣服仍在中南海,便打电话给吴护士长让她把衣服送到门口。
吴护士长在电话里让她等了一会儿后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来接你。”这时张玉凤的婆婆高兴了,知道是毛泽东让张玉凤回去工作。
被毛泽东赶走二十多天后返回中南海的张玉凤,见了毛泽东也没有认错。毛泽东给她的评语是:“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还告诉她,你可是二进宫,以后要注意啊。”这时,张玉凤激动地哭了。
毛泽东看见张玉凤能回来工作,感到十分高兴。有一天,在晚饭桌上跟工作人员讲了政治上三上三落的太史公的故事,并且不无感概地引了太史公的几句话说: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是毛泽东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的一条基本原则。
反思董卓
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过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
提起董卓,一般读者会想到他飞扬跋扈、嗜杀成性、鸩杀少帝,绞死唐妃、夜宿龙床、野心篡位等等,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毛泽东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说:“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过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有时确实像蝗虫一样,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很显然,在这里毛泽东不仅仅看到董卓残暴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造成这种惨状与“养兵过多”“生产力水平低”有相当的关系。他看问题避免片面性,总是比较全面的观察事物。因而有比较精辟的见解,这也是他能对历史,对各类代表人物辩证观察的结果。
借古喻今
“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召集和出席政治局会议。他的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他的语言随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如汩汩山泉,奔流而出。
毛泽东由谈论三国时期的孙权,想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咏孙权的名句。他的思维突然一转,指着叶剑英说道:“他看不起吴法宪。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说吴法宪不行。”
毛泽东借古喻今,赞扬叶剑英早就看不起林彪集团中的原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把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刘震比作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这自然也是对他们的肯定。
毛泽东让叶剑英把自己刚才说到的那首词背诵给大家听。叶剑英立即朗声吟诵起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毛泽东听罢,又高兴地指着叶剑英说:“此人有些文化。‘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看不起吴法宪。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不是曹刘,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就是吴法宪不行。”
1973年,毛泽东曾批评过叶剑英。这次,他在政治局全体人员面前,把叶剑英着实夸了一番。叶剑英不仅有文化,而且在同林彪一伙斗争中,他也是早已识破他们,同他们斗争的一个。毛泽东在谈笑间,把以前那片阴云轻轻地吹散了。
看似海阔天空、谈古论今,实则有深意在。这就是毛泽东的一种谈话风格和艺术。
“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
在三国史上,人们一般都只重视曹操和刘备,很少有人论及孙权。
但毛泽东读史独具慧眼,多次提到孙权,并认为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在会议最后快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柴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毛泽东念了辛稼轩的一首《南乡子》中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并将后一句作了改动。
在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人中间,只有孙权是靠哥哥传下的家业而割据一方的,而且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尽管这样,孙权也只是自保而已,基本上没有统一国家的意图。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孙权不如曹操和刘备。然而,这并不是说孙权就是一个庸才,相反,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孙权是个能干的人”。他的“能干”,应该说主要体现在用人上。我们选取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