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27225800000060

第60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打,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月光曲》、《命运》,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父亲因为怀才不遇,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还沾有酗酒的恶习。与父亲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贝多芬的母亲非常慈祥可亲,善解人意。

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显露出来,连郁郁不得志的父亲也觉得骄傲。为了弥补自己事业上的失败,一洗沉沦的耻辱,从而光宗耀祖,父亲在贝多芬4岁时就开始强制性的教育,他要求小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即使在寒冬,小贝多芬手指都冻僵了,父亲还是要他练琴。他的父亲每天总是拿着棍子守在钢琴边,只要贝多芬弹错一个音符,粗大的棍棒就无情地落在贝多芬的手指上。

贝多芬的母亲心地善良,她虽然希望小贝多芬能够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家,但她深知,打骂训斥是教育不好孩子的,于是,为了抚慰贝多芬在父亲的管教下不断受伤的心,母亲经常带他到郊外去散步。那茂密的森林、翻滚的大河,让贝多芬深深地陶醉其中,并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一次,他们来到郊外,这时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的余晖洒下来,托出树木长长的影子。满头卷发的贝多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静静地望着远处。一条宽阔的大河,欢腾地从他身边流过。河面上,许多小燕子欢叫着上下翻飞,几乎贴着贝多芬的头顶飞过……这些美妙的图景让贝多芬深深地陶醉起来,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的专注力。

这时,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母亲从身后走过来,说道:“要下雨了,快别在这里发呆了。难道你发现了什么吗?”

贝多芬回过头来说:“小声点,妈妈。我正在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和这水流的声音,它们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

母亲对儿子的发现感到很高兴,她微笑着坐在他旁边说:“那么,你听到交响乐了吗?”

贝多芬说:“妈妈,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啊!还有鸟儿在唱歌呢!这是什么鸟?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它是从别的地方飞来的吗?你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吗?”

贝多芬回过头来望着树林深处,似乎在构思着什么。也许,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正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母亲不失时机地说:“好吧,回去后,把这些声音用你的钢琴表达出来吧。”

如果说,父亲的打骂训斥让幼小的贝多芬受到了伤害,那么母亲的爱和启发不但很好地弥补了他的伤害,而且还让他的天赋得以充分发展。

育子智慧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语正确吗?

2.你知道打骂孩子的危害吗?

3.孩子犯了错,让你起了打他的念头时,你通常是怎么做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流传中国的古老名言,实际上,这句名言是不对的,打骂孩子的实质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它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第一,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遭到打骂的时候,心里必然是十分不舒坦的,皮肉之苦容易使孩子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第二,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三,容易导致孩子说谎。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第四,促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第五,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恳切希望天下的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第一,从多方面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第二,冷静,冷静,再冷静。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其实,此时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因而也会避免打骂孩子了。

第三,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第四,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第五,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而且,打骂孩子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侵犯。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