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对联故事
27231800000010

第10章 斗智篇(2)

明朝嘉靖年间,据传张居正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数第一名。一次闲谈中,张居正随随便便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虎榜”即是末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说完就完,但这半副笑联却始终似石头般压在艾自修的心中,使他处处发愤,时刻留意张居正的一举一动,以便寻得下半联报仇雪恨。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张居正主持,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但人也有倒霉的时候。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艾自修想在上朝前拜访张居正,便来到张府。

家人告诉说张居正在花园里,艾自修便径直走到花园,见张居正在一假山旁,但眨眼之间就消失了。艾自修怕出意外,急急跑去,只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上,还有一截被卡住的袍角正往里缩。艾灵机一动,抽出佩剑割下袍角,离开了花园。

这天早朝张居正没来,艾自修心想,他到哪里去了呢?为了揭开这个谜,艾自修找了一个机会,从那石板洞里钻进去,原来是一条暗道,出口恰是太后娘娘的卧室。

艾自修此时心里有了底,久久压在他心头的那半副对联终于有了。于是,他把下联写在黄绢上,并用它包了张居正的袍角,呈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打开丝绢,先见袍角,再看绢上写道: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先不说龙颜如何大怒,且说对联的巧妙。这是一副复字联,以双方的名字重复,寓意自然,平仄恰当,特别是后面的“白面”对“黑心”,“虎榜”对“龙床”,可谓绝对了。

尼庵联趣

古时,闽南有一“清德庵”,尼庵女住持十分重视庵里的楹联,每年总要差小尼请贾秀才撰联张贴,润笔费十两银子。

有一年,清德庵改建一新,好生气派,尼庵住持决意在门前刻下一副永久的对联,为清德庵增辉,于是亲自登贾秀才书斋相议写联一事。

贾秀才是个见财路才开的人物,他开口要一百两银子。尼庵住持一口答应,并要求贾秀才根据庵前新开辟的大道和新庵巧夺天工的两扇大门撰联,贾秀才满口应允。

尼庵住持旋即回庵,差小尼送上一百两银子。哪想到小尼路上思忖:“往年仅送十两,今年竟送一百两,定是住持搞错了账。”于是便干起掩耳盗铃的勾当,从中扣了五十两中饱私囊。

贾秀才接了五十两银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令小尼明早来取联。

翌日,小尼顺利把联取回,正忙于诵经的住持令其鸣炮贴联,并请来四方僧徒观光,意在郑重其事。谁知对联贴后,令人费解,观者议论纷纷。女住持闻知,亲临观看,竟然写着:

一道直直,

两扇开开。

住持观后满脸乌云,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都说不像对联,有辱清德庵雅气,住持若芒针在背,遂唤小尼问个是非,小尼见马脚已露,便和盘托出偷银丑事。

主持责令小尼上门赔罪,并请来秀才改联。贾秀才来到庵前,拂袖挥毫,在左联添上“西天路”,右联加上“佛地门”,一幅巧妙对联即成:

一道直直西天路,

两扇开开佛地门。

观者无不翘指叫绝。

包公智破迷案

新婚之夜,新娘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着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着便出了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仍在为对不出对联而发愁呢。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

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

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包公听后,深感事关重大,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第二天早晨,包公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

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曰:

点灯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他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那书生一时没有准备,大喊冤枉。

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颤颤抖抖交代了罪行。

智胜师爷

一天,祝枝山遇上师爷徐子建。这徐子建也是精通文墨之人,却自命不凡,恃才傲物,见了祝枝山,当然想出题难他。

徐子建道:“祝兄,久违了,今日正好对个句子。”

祝枝山道:“谁出?谁对?”

徐子建道:“不妨你出,我续。”

祝枝山心知肚明,卖弄一些家底也不碍事,于是笑着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认为太过容易,随口道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话音一落,方想催促祝枝山再出句,殊不知祝枝山却道:“且慢,我还没有说完。”继续说道: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乍听之下,又随口道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

徐子建委实不能再说,怎能说五个台字来对!祝枝山笑道:“怎样,抬不动了吧!不能再抬了。”

联难秀才

有一年,祝枝山去杭州访友。当地的文人才子闻之,纷纷前往结交。其中有一秀才心胸狭窄,见祝枝山受其他人所推崇,不是味儿,便趁祝枝山和其他人闲谈时,上前说道:“先生吴中才子,在下不才,有一联求对。”

祝枝山点头答应,那秀才便道:

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

祝枝山暗暗称好,此人非一般文人,出言极雅。他稍加思索,便道:

日月循环,兔走天边鸟入地。

秀才不防祝枝山才思如此敏捷,无话可说,只好拱手告辞。祝枝山心想,这秀才心高气傲,若不施以颜色,料他必不服我。当下立即说道:“且慢,在下也有一联求教。”

秀才只得应允。祝枝山道:

梅花;

秀才大奇,这祝才子怎么出对寻常?想也不想,答道:

竹叶。

祝枝山又道:

落地;

秀才又答道:

升天。

祝枝山再道:

鱼鳞薄;

秀才又再道:

龟壳厚。

答完,秀才心中正自得意,祝枝山忽然说道:

梅花落地鱼鳞薄;

秀才也信口吟道:

竹叶升天龟壳厚。

众人闻后莫不大笑,秀才方知失言,这才服了祝枝山。

如此健忘

李某请一先生来教自己的孩子,请时允诺,每到七夕时一定会宴请先生。一连几年过去,李某却从没有兑现过他的诺言。

又一年七夕到了,先生依然是粗茶淡饭,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传来学生,作对曰:

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

学生对不上来,便回去问他的父亲,李某代替他的儿子答道:

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李某又失约。先生再传学生作对:

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

黄花如有约,重旭以后待何迟。

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

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李某在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

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提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

李某顿时语塞,赧然而退。

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朝中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曹尚书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有长进。

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枝。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

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其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其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说,其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也拍手笑道,其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巧对药联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

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苏东坡应声对出下联: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握三棱比草寇(蔻)胜五倍。

柳郎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奇才,奇才!”

村姑巧对罗秀才

古时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他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近田间,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只?”中年农夫冒然被问,愕然不知所答。

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秀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苗?”

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呆了,他准备跨上小毛驴就走。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

接着,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

罗秀才见问,不由暗自心惊,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所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制扁担挑着一担笋干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

他昂然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

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

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出一联吧。”于是说出上联:

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枝秧来,立刻对出下联:

禾秆缚秧母抱儿。

众人赞声不绝,罗秀才不得不承认说:“对得好,妙哉,佳句!”

即景巧对

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