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27238700000055

第55章 国际战略与国家形象问题研究(11)

对于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领导人也作了正面的回应。2007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点是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成民主和法治国家。我们要立足国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当前,我们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反对腐败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增进社会和谐为重点,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做,就能使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

本文发表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当代世界》2006年第6期。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

每个国家都需要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国力或软权力。所谓软国力,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要素构成的,具有可以深入挖掘、迅速扩充与超越时空的巨大潜力,是一种足以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和无形的权力资源。也可以说,软国力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的“魅力”,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友好情谊。尽管它不会直接增加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硬国力,却能辅助硬国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软国力的地位变得更加突显。而国际形象则是一个国家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环境。国际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时代,以经济为核心的硬实力是影响世界的主要力量,但形象因素在综合实力中的地位已明显上升;未来时代则更将是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当中,比较深入地探讨国际形象问题的当属美国教授约瑟夫·奈。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并指出软权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诉求,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这位学者深入地反思了美国的外交策略,认为美国在对外行动中自行其是、单打独斗,招致他国的疏离、猜忌、反感、仇恨、抵制和对抗,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还指出,缺乏宽容、同情和体贴之心而导致外交上的单边主义,不仅不会增进、反而只会挥霍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使美国的权力陷于困境之中。

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国家的国际形象是主权国家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因此,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但是,一个国家或公众对某个国家国际形象的认识与评价却往往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利益关系、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又带有主观性。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的不同公众对同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却有不同的评价,正是显示了这种主观性。例如,2004年美国一家报纸搞了一个“日本形象研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日本作为盟友或朋友的信任度之高为10年来之最。再如,德国《图片报》在欧洲范围内做的一个调查,将日本选为“最受欢迎的亚洲国家”。德国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说:日本是个很注意自己形象的国家,有详尽的国家形象推广计划,因此,多年来欧洲人眼中的日本是先进、守信的。但是,在众多亚洲人的心目中,日本的国际形象却多是负面的。

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与行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多样的,这就使国际形象具有了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由于对国际形象评价的主观性,更来源于国际形象的内容本身。例如一说到美国,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两个方面:美国既是一个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政治大国、教育大国、文化大国、体育大国;又是一个专横霸道的霸权主义国家。正如《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菲利普·贝内特所说,美国的国际形象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其中包含了许多极其复杂的力量;如果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美国的国际形象,那就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内外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国际形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形象,实际上是指该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国际形象,绝非一成不变。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很多部门都感到美国的“形象危机”,开始关心其国际形象。2005年3月,布什总统任命他的助手卡伦·休斯为国务院公众外交和公共关系帮办,专门从事修补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威望,还能够增强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因此,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已成为包括中国领导人在内的各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共识与愿望。1999年2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他强调指出,要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形象;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为维护安定团结和实现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形象;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江泽民这一番话,也就是我们努力塑造当今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基本内涵。

如何评价一国的“国际形象”

在国际形象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分歧点是对国际形象的评价问题。不少外国学者夸大国际形象的主观性,甚至否定其客观性。例如,美国学者肯·博尔丁认为国际形象“总是主观形象(image),而非客观事实(truth)”。笔者不赞成这种过分绝对的观点。尽管国际形象产生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但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评价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应该有也可能有其客观的标准和原则。

首先,良好的国际形象必须符合联合国宗旨、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联合国宗旨提出的要求是:必须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都应该使自己的国际形象符合这些原则与要求,也只有这样,它的政策与行为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并受到尊重。简单地说,这个标准就是和平、民主、平等、文明、诚信、负责任。这也就是评价国际形象的普遍性原则。

其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认定,还应坚持多数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在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不同公众对某一国家的国际形象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评价。我们不能以个别或少数国家的评价而应当以国际社会多数国家和多数公众的评价为准。这就是评价国际形象的多数性原则。所谓综合性原则,也就是全面性原则。例如,当今国际社会对美国国际形象的评价比较复杂,也比较矛盾。那么,从总体来讲,美国的国际形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美国实行强权政治与霸权外交,强烈地反映出傲慢和自私的特性,使美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从这个角度说无疑是负面的。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人们真诚地希望美国能改变这种负面形象。同时,美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方面的发展与成就,又在国际社会树立了一种属于正面的形象。这是一种比较公正和理性的评价。这里涉及评价国家的国际形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

如何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国际社会是各国施展自己能力的大舞台,也是树立自己国际形象的大舞台。一个国家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首先要练好“内功”发展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同时奉行和平、友好、合作的对外政策,包括正确对待本国的历史。这是一个通则,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2005年4月17日,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共同社社长山内丰彦一行时指出,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直接关系到日本的未来和日本在亚洲邻国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9·11”事件以来,美国在总结其国际形象受损原因时,将其简单地归结美国政府对外“宣传不力”、“沟通不够”。3年来,美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外交活动都是在拼命地包装美国的“国际形象”。实际上,导致美国国际形象不佳的原因并不在于公共外交不力,而在于美国外交政策的不合理性。公共外交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将糟糕透顶的政策变成良好的政策。美国若想重新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就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放弃那种早已过时的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实行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的外交政策。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推进国家的社会进步是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良性因素的积累可以形成良好的国际形象。一国社会本身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是构建一国国际形象的基本素材。国际社会(包括媒体)对一国的反映、解读、分析和评论,只是对这些素材的加工而已。国际社会可能对某一事实有不同的解读,但事实本身却是客观的(无中生有的恶意中伤除外)。对一个国家来说,首先要具有正面意义的发展,然后才谈得上构建正面意义上的国际形象。南非在取消种族隔离制度以前,无论怎样在国际上粉饰自己,它的国际形象始终是负面的,而曼德拉当选之后,南非的国际形象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形象是同传播和沟通紧紧连在一起的,国际形象也是如此。积极的形象传播和良性的沟通有助于公众认识与接受正面的国际形象。要通过国内媒体的对外宣传和国际媒体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没有国际传播就没有国际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现在愈来愈多的国家设法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中国近年来非常注意国家的“形象设计”,通过“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做负责任大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国际社会先进理念的“形象代言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形象的改变,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中的亲和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为世界上的重大危机和热点问题的解决尽自己应尽的责任。特别是在处理朝鲜核危机问题上,更是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

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国际形象吸引力、亲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负责任的大国,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责任,必须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好评。从2004年4月到2005年5月底,“大众与传媒皮尤研究中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16个国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英国,65%的民众对中国感到很亲切友善;在法国,58%的人喜欢中国。美国马里兰大学最近进行的国际舆论调查也显示,多数国家“相对于美国来讲更喜欢中国”。2005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项在全球22国进行的民调显示:国际公众普遍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平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持正面看法。这项调查由环球扫描(GlobeScan)民调公司进行,它在2004年12月对22个国家共2.3万多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22国中,总体上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持正面看法的国家达17国,平均有48%受访者对中国影响力持正面印象,远高于美国与俄罗斯。

高校国际形象初探

本文发表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2007年4月11日《中国信息报》以“塑造高校良好的国际形象”为题发表文章第三部分。

高校国际形象是国家的国际形象的重要内容

高校的国际形象指的是,国际社会对其办学质量、社会贡献、国际影响的认知与评价。它反映了这个学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国家的国际形象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努力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国力。所谓软国力,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软国力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的“魅力”,是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友好情谊。尽管它不会直接增加国家的军事、经济硬国力,却能推动硬国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软国力的地位更加突显。而国际形象则是一个国家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环境。国际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