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杜甫在绵阳留下了许多流芳千古的名篇,其中很多都是写三江的。例如,在著名的《越王楼歌》中,就有名句:“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在《观打鱼歌》中有“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色胜银”的诗句。还有“闻说江山好”,“江流宿雾中”,“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等诗句,充分反映了杜甫的三江情结。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在《绵州越王台故垒》诗中云,“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水流。”杜甫“越王楼歌”有“绵州州城何磊落”的诗句,因此后人常用“磊落州”代称绵州。
绵阳的历史文明发源于三江。因此,古人修史的时候,十分重视三江对绵阳发展的作用。乾隆初年绵州知州屠用谦在《重修南山塔引》中指出:“东涧西瀍,龙蟠虎踞,雪心玉尺,元窍天机,前人之述备矣。”
对绵阳的古代文明,绵阳古志有很多记载。《直隶绵州志》中云:“古之绵州,在蜀中为雄邑。”“西蜀自汉、唐、宋、明,人文甲天下。”“左绵,古名胜地也。”“巴蜀风土,悉在洞鉴中矣。”“有明之代,人文蔚起。甲第联镳,士乐稽古之荣,民游太和之宇,煌煌盛矣。”宋人冯如晦称,“山名富乐冠三巴,”“碧云诗句众争夸。”诗人胡汝翼称,“丽地由来属绵川,绵山更在蜀山前。”《直隶绵州志》还收录了两首《先民谣》,一首云:“(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另一首云:“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大旱不乱,蜀有广汉。”这两首先民谣足以证明古绵州在蜀中的地位。在绵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抚育出了很多勤劳勇敢、爱国爱民、功名显赫、流芳千古的风流人物;诗词书画,浩如烟海;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绵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绵阳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直隶绵州志》称:“绵之有学旧矣。山川环抱,风气淳和。故宋之苏文宪公欧阳文忠公,皆生于斯。而文献之称,实自兹始。”“盖有关学问、有裨治绩、有益风俗人心。”邓小平认为,历史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正是依仗这种精神动力,绵阳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并且正在创造着璀璨的现代文明。盐亭人士、北宋诗画大师文同,提出了“治学为治国之本”的观点。《直隶绵州志》中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叫“文以华国”。短短的四个字充分表达了古人对文化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并指出:“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江泽民的论述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的力量。就绵阳而言,研究三江文化,揭示现代科技城的文化底蕴,提升绵阳电子城的文化形象,增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已成为绵阳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
三江文化源于上古文化,汲取三国文化、李杜文化,汇入现代文明。三江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西汉大学者杨雄曾在绵阳西山结庐而居,潜心治学。涪县人早在公元615年就在他流寓苦读的西山建造了一座纪念他的亭阁—子云亭。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诗句,表明子云亭在唐代已闻名天下。道光年间四任绵州知州的陈耀庚把当时的“左绵书院”比作宋代朱熹主持的、闻名全国的“白鹿洞书院”,由此可见绵阳三江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有位现代诗人吟咏道:“造化汤汤驹影逝,汉家兴落在涪城。”由此足见绵阳三江文化在三国历史与三国文化中的地位。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都到过绵阳。涪水滨的《北亭》就是纪念王勃的亭阁。他在《北亭群公堰宴序》中诗曰“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我张载之怀。”反映了他对三江文化的重视。
绵阳三江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相当的地位,在邻国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韩国诗人李德懋等人在祝贺李调元生日时诗曰“绵州万里若比邻,自定神交意传真。”韩国友人一定从这位才华横溢的绵州人身上感受到绵阳三江文化的魅力。
三江的历史源远流长,三江的故事神奇迷人,三江的文化底蕴很深。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元妃”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就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征服自然、造福百姓的动人传说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绵阳积累了很深厚的文化沉淀,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边堆山新石器时期遗址、越王楼遗址、盐泉废址、天池寺废址、汉平阳府君阙、西山古墓群、龟山古墓群、宋家梁子西汉木板墓、九龙山东汉墓群、蒋琬墓、子云亭、隋唐道教造像、富乐寺碑碣及摩崖石刻题记、千佛岸佛教造像、通济桥碑、飞来石题刻、太仆寺丞金公墓碑、天泉汉碑、滴米遗迹题刻、西山观、鱼泉寺、马鞍寺、李杜祠、东岳庙戏楼、马鞍寺戏楼、泗王庙戏楼、玉皇观、塘汛贞节牌坊等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和名胜古迹。涌现了很多名贯古今的杰出人物,诗仙李白巨星璀璨,欧阳修、李调元、沙汀等文化名人和两弹元勋邓稼先或生于斯,或成名于斯。正如陈耀庚云:“昔时人杰地灵,淑气早钟涪水。”1936年黄炎培先生来绵时赋诗曰:“绵州城外水萦纡,其地其人磊落俱。”李白对养育他家乡的山水十分眷恋,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们读到这首名诗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三江文化的巨大魅力。1988年现代中国文学大师沙汀为《绵阳市风景名胜诗选》写了一篇题记,题目为“赞扬/感谢”。这个题目充分表达了他对三江文化的真挚情感。
三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绵阳经济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绵阳是四川盆地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城西七公里处安昌江畔的边堆山,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数千件,是四川盆地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文化遗址之一。在市区何家山发掘的东汉墓葬中,出土了全国最大的铜马和最早的铜铸佛像。秦汉两代,绵阳成为“中分益州之地,断水陆之冲”的军事重镇,被誉为“剑门锁钥”,“蜀道咽喉”。隋唐以后,绵阳成为“再车辐辏,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三江两岸成为天府之国的富裕之地,鱼米之乡。三国时,绵州州史刘璋在东山为入川的刘备设宴,刘备赞叹道:富哉,乐也。东山从此改名为富乐山。李调元在《游富乐》一诗中,有“富乐独入眼,方知使君雄”两句。可见,“富乐”早已称为绵州的一大特色。
古老的三江文明和灿烂的三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应当研究三江文化,宣传三江文化,进一步利用与开发三江文化。根据笔者肤浅的理解,三江文化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值得好好地研究和宣传。
第一,继承性。绵阳三江文化之精要可概括为,爱国,创新;追求卓越,富国乐民。三江文化精神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绵阳三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欧阳修,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在政治上也属于革新派。他正直、敢言、爱民,继承并发展了三江文化的精神。苏东坡称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宋史》称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宋史》对欧阳修的颂扬,可以认为是对绵阳三江文化精神之褒扬。后人一直用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并努力发扬之。
屠用谦在《重修六一堂怀古》中写道:“未觉风流尽,重开六一堂。循声传父子,贡举著文章。初度追绵左,若封重颖阳。两叨剖符地,终始挹辉光。”因为“未觉风流尽”,才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登高望绵竹怀古》中又说:“浩气犹霄壤,浮云自古今。葛张名父子,凭眺感予心。”清代诗人严履丰诗曰:“堂传六一风流古,地起楼台气象加。”都讲到了要继承和发扬三江文化的意思,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辞劳苦来到绵阳,也是为了学习欧阳修所体现出的这种精神。他说“我来访古涪江滨,不辞百罔冀一真。”他在杜甫写《观打鱼歌》的绵州东津写了一首《东津》,其中云:“岁暮涪江水归壑,白沙渺然石荤确。”“四方本是丈夫事,安用一生无别离。”历史证明,陆游的确是学到了三江文化精神之真谛。
李调元在故里辞世前作《叹老》,诗曰:“我愿人到老,求生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这是一种求生的欲望,是一种永不低头的精神。三江文化在他身上表现得很充分。
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尊文昌神为“吾祖也”,自称文昌后裔,赋诗曰“人是人神是,同国与天休。”可见,三江历史文化的传统在农民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爱国将领冯玉祥曾驻兵绵阳,吸取过三江文化的营养;抗日名将宋哲元血战疆场,最后长眠于绵阳的土地上。三江文化浇灌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热土。1935年红军将士曾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丰富了三江文化的内涵,也浇灌了这片沃土。
革命先驱袁诗尧、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张秀孰都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两人被推举为四川省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1928年袁诗尧英勇就义,张秀孰也于同年被捕。被捕后他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准备。这时,他想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和父母,给远在家乡的父母留下一份“遗书”“双亲大人:男幼承庭训,长成后要爱国、爱乡、爱人民。今男以身许国,以身许民,亦是秉承教诲。倘若此次赴难,也是为国为民而死,虽死犹荣!”张秀孰的这份“遗书”充分体现出三江文化精神在现代共产党人身上的继承和发展。
屠用谦曾在《绵州志后序》中预言:“代有传人,科名宦业,炳炳烺烺哉。”历史证明,这个预言是很有见地的。如今,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越王楼已在东方红大桥头的龟山上重修,子云亭在西山上雄视科技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涪江左岸山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科学城,长虹从绵阳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向世界展示了绵阳三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第二,开创性。绵阳三江文化是一种开创性的文化。由历史传说和三江流域的文明成果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开创性,形成了三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
相传,被尊为“中华祖母”、“人文女祖”的嫘祖是发明养蚕抽丝的祖师。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发明,其创新价值是巨大的。1911年三台县人士陈开沚在《劝桑说》书中说:“自黄帝元妃西陵氏教民养蚕,中国蚕桑之利于是乎兴。”如果将来的考古资料能够证实的话,那么,这应当就是三江文化的历史起点。这个起点之高,无疑属于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大禹是炎黄之后又一个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闻名天下。周恩来说过:大禹在人类向自然作斗争中打响了第一炮,大禹艰苦奋斗的精神足资效仿。因此,大禹精神就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绵阳三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
在公元开端的时候,被后人称为“中医针灸鼻祖”的涪翁,就在风景如画的芙蓉溪汇入涪江的东津垂钓。用石针给人治病,医术高明且分文不取,著有《针经》、《诊脉法》两书传世。南宋在绵阳任过通判的杨叔兰在《涪翁问》中曰:“呜呼涪翁,独钓江上。天高地厚,水阔山空。吁嗟涪水,晓夜溶溶。”1993年在绵阳市永兴镇一座汉墓中出土的漆雕人体经脉模型是中国人体经络学理论最早的实物资料。由此证明,绵阳是我国中医针灸学和经络学说的发源地之一。
这种开创性的文化优势,一直是活跃在绵州的历史人物的一种激励因素。例如,刘备自绵入蜀,就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战略决策。高第在《怀古》诗中云“君不见夫富乐山,汉皇曾驻山水间。自矜奇算得西土,气吞吴魏差偏安。”这首诗充分肯定了刘备的战略举措。
出生于涪江上游的李白,是路人皆知的大诗人,他开创性的性格和创造性的成果为世人所敬仰。他在离开家乡时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豪言壮语。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充分肯定了李白的才华和成就。杜甫又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充分反映了李白狂放不羁、傲视权贵的性格。郭文涓在《游大匡山觅太白读书台》中颂曰:“新秋小队觅匡山,吊古怀贤积翠间。百年才华惊白眼,千峰书屋拥青鬟。凤辉此地金星降,鲸驾何时碧海还。展拜英灵泣涕泪,梦魂应绕野云闲。”又云:“今古诗名悬宇宙,江山文藻丽云烟。”李白杜甫不仅为三江文化增添了光彩,而且充实了三江文化的内涵。清代绵州拔贡吴朝品在杜甫称为“左绵公馆”的地方修建李杜祠,他说:“人但知李、杜诗人而已矣,而不知其行之高,识之卓也。”虽然李杜颠沛流离,郁郁而不得志,但他们始终热爱国家,关心社稷,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这正是绵阳人民永远怀念他们的原因。
宋代苏易简,23岁中状元,在宋代开西川大魁之先。后人说,他所著的《文房四谱》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笔墨纸砚发展和制造技术的著作,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一部杰作。苏易简及其著作也反映了绵阳三江文化的开创性。
辛亥革命时期,绵阳是川北斗争的中心。1906年,同盟会员、绵阳人李实在涪江上游——江油发动起义。李实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李实起义是同盟会员在四川发动的最早一次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在四川武装斗争的序幕。后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同盟会员张百祥在绵阳宣布独立,在绵阳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绵阳三江文化的开创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是我们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的巨大动力。
第三,开放性。绵阳三江文化不是封闭型、排他的地域文化,而是开放型的文化。这在长期禁锢的封建社会更显得难能可贵。
据《直隶绵州志》记载,绵阳思贤堂中的九贤像、十贤堂中的十贤像、南山十贤堂中的十贤,不仅有绵阳籍的李白、苏易简、涪翁,诞生于绵的欧阳修;还有在绵阳潜心治学的西汉学者扬雄,流寓绵阳的大诗人杜甫,在绵阳建功立业的蒋琬和庞统,驰名中外的司马光、苏轼等客籍人士。《直隶绵州志》还把欧阳修的母亲郑太夫人列为“绵州贤母”。这表明,在古人看来,三江文化是由绵阳籍人士和在绵阳活动过的客籍人士共同创造的,证明了三江文化的包容性。三江文化不是封闭型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