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地理
27354300000010

第10章 中国旅游客源地理

【本章提要】

旅游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以及中国旅游客流地理,其中包括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对旅游者的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形成,一是激发旅游行为的实现。地理背景能激发人类产生旅游需求并实施旅游行为,其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激发了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好奇心,从而促使人类产生旅游动机。一般的,两地的地理环境差异性越大,对旅游动机的激发力就越强,旅游者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与旅游者的产生关系密切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四个:自然地理背景、文化地理背景、经济地理背景、环境质量背景,并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也是最原始、最持久稳定的因素。

(一)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

(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自然地带是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自然地理环境单元。全球共有11个水平自然地带,每一个自然地带有其独具的环境基调,称为基调景观。

(2)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海陆交接地带特有的景观,宜人的气候和内陆水面无法提供人类开展特殊运动的环境条件。

(3)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如由于石性不同而形成花岗石地貌、丹霞地貌等特征各异的景观。

(二)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不同自然景观类型的地区之间往往具有双向互动吸引力。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生活在普通环境和以人工环境为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的作用。

(三)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

按一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越大,相互的吸引力也越大;未知程度越高,吸引力越大。

但从现代人类在旅游活动中追求舒适、享受与安全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沛,环境优美的地区吸引力最大;中、低纬度地带比高纬度地带旅游吸引力大;中低纬度地带内的沿海地带又比内陆地区旅游吸引力大;内陆地区奇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强度大,而且原始程度越高,吸引力越大。

二、文化地理背景

(一)文化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音乐、文学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一定的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由一定时空的人类社会历史所创造,而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又创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以文化景观为标志的文化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远胜于自然地理背景。

1.时间差异

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其中的物质文化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继承精华,扬弃糟粕,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延续的,向后人展示着文化地理环境的历史延续性。

2.空间差异

文化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表现为文化景观特征随地面距离延伸所发生的变化。世界文化地理环境存在着三级差异。一级差异即文化圈,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所有地区为同质文化区,不同文化圈的为异质文化区。现代世界可分为五大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文化圈;二级差异即文化区;在文化区之下,还有众多民族文化小区之间及其更局部的文化地理背景差异,即三级差异。

(二)文化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不同文化地理背景对各自的居住者产生相互的旅游吸引力。然而由于文化内涵的广博,其产生吸引激发的原因要比自然地理背景复杂得多。这里有异质文化间以及同质文化不同的文化区之间文化景观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彼此吸引;有同一文化区内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物对后人的强烈好奇心理的激发;也有文化发祥的核心地带对其扩散区的吸引激发;更有特殊的文化传统对向往艺术的人们的吸引。

文化景观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在理论上表现为两点:一是文化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越大;一是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越大。但是,在旅游实践中,同于异质文化间由于语言、文字、习俗差异过大,使旅游者因陌生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孤独、畏惧与不安全感。这种心理和感觉与旅游者普遍希望获得舒适、安全、愉快的需求相悖,所以,同质文化环境更适于广大旅游者。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发展以旅游服务的日趋完善,异质文化造成的陌生与不安感正在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异质文化间的强大旅游吸引力日益凸显出来。

三、经济地理背景

以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准可分为两大经济地理背景区,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地,也是主要的客源地。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聚集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与现代建设风貌,现代化的人造旅游景观与完备的食宿、娱乐与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对不同特色的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及非中心地区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并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接待地。就社会经济地理条件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吸引力也就越强。

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工作与生活节奏快,又多处于人口稠密、喧闹与拥挤的城市环境和以高楼建筑为主的空间紧缩的人工环境,人们具有强烈的定期回归大自然休闲旅游放松自己的愿望;同时,由于发达地区良好的经济活力和对外交通条件,商务旅游较为盛行,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带薪休假日较多,还有较多的奖励旅游机会,从而为各种出游动机提供了充分的推动力,成为现代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旅游流形成的推动作用越大。

四、环境质量背景

环境质量背景是由于现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分布特征严重地改变自然环境的原貌而派生出来的后天背景。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环境质量问题日趋突出与人类追求健康的需求增强,环境质量高的地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二节)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产生一种梯度力,这种力促使游客、物质、货币在空间上的移动,这就是促使人们外出旅游的动力之一——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虽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导致人们外出旅游的根本原因,但并非任何两地之间都会发生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旅游客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产生空间相互作用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进入性。

一、互补性

由于地理背景环境的不同,某地居民对外界具有感知、感受或某种心理需求上的空白,而另一地恰有可以弥补上述空白的事物,这样的两地就具有互补性,并可互为客源与目的地。如中低纬度的“阳光地带”与“中高纬度”的“冰雪天地”就具有互动性。

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两地具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一般的,两地间的互补性越强,其空间相互作用力度就越大,人们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互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替代性

两个旅游地的互补性导致旅游客流的形成。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在A地和B地间移动时,A、B两地间介入另一个能与B地性质相同的旅游地C,于是A地游客转向C地移动,这种现象就是同类旅游地之间的替代性。当B地被C地替代后,A、B两地仍存在着互补性,但其强度减小甚至消失。因此,替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可以看出,替代性存在于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替代的结果是同一客源地客流方向的全部或部分转向。

替代性反映了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是具有互补性的旅游地之间能否实际发生和流量大小的竞争性制约条件。

三、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首先表现为两个旅游地之间的距离,无论现代交通条件多么发达,旅游地之间的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就越大。其次,旅游地要有游客停留的接待条件;最后,旅游接待地不存在游客进入的自然或人为的障碍因素,如自然灾害、对外政策等。因此,可进入性是旅游地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最终限制性因素。

(第三节)中国旅游客流地理

一、海外入境旅游客流

(一)入境方向、口岸与流程

海外旅游客流入境口岸高度集中,主要以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四大口岸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口岸增多,不仅在沿海和陆上边境城市,而且在昆明、西安、重庆等中西部内地城市,也开辟了直航入境口岸。

我国的海外入境客流流程以短程居多,1997年,游览大陆城市仅为1~3个者占83.2%,海外的游客中只到我国的“一国游游客”占近89%,在出境后还将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游客中,40%以上前往中国港澳地区。

(二)入境后主要流向

海外游客流量集中于我国大陆四类地区。

(1)沿海地带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全国代表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是海外客流量最集中的地区。

(2)我国东南沿海邻近港澳台地区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泉州、中山等传统侨乡,这些城市既是口岸城市,又是新兴或传统的旅游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海外游客接待地。

(3)以自然风光和文化胜迹为主的我国最著名的一批传统以及新推出的旅游胜地,是吸引海外客流量的主体,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的杭州、桂林及苏州、无锡、黄山等中国山水与古典园林风光旅游地;北京、西安等世界著名古都;春城昆明及长江三峡、张家界峰林、四川九寨沟等中西部以奇特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地;厦门及海口、三亚、大连、青岛等山海与岛屿风光旅游地。

二、国内旅游客流

(一)国内旅游客流的主要客源地与客流地

我国国内旅游客源地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区,以及东部人口稠密的大省。主要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山东、辽宁、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尤其是这些省区的大中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区等我国大中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比较稳定成熟的旅游客源地。

国内旅游的客流地则主要集中于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以及内地有大中城市依托、交通方便的高品级风景名胜与文化胜迹所在地,具体可分为四类客流地:(1)中心城市与口岸城市,如北京、上海等;(2)高品级的风景名胜地区,如苏州、杭州、桂林等;(3)高品级的文化胜迹所在地,如北京、西安、敦煌等;(4)大中城市周围的一些休闲度假区。

(二)国内旅游的客流方向与流程

目前国内旅游客流的主体方向有三:(1)由大中城市中心地区向环城市周边地带流动的周末休闲度假客流;(2)由中小城市及农村向大都市流动的都市观光购物客流;(3)中长距离客流主要以南北向为优势,1992年以前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向旅游热点地区,1992年以后即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热线”向“温冷线”发展的趋势,并且日益呈多向发展,交互向发展。

国内旅游客流以短程旅游占绝对优势。如据1998年抽样调查,访问上海市的国内旅游者中来自邻近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区的游客就合占56%。在近几个黄金周期间,短途一日游占较大比重。2000年春节期间国内旅游人次中有80%是城市周边度假游,2000年“十一”期间一日游游客为4280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71.5%,2001年“五一”期间,一日游游客5005.4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67.89%。

三、出境旅游客流

我国出境旅游始于1983年11月,广东有率先开办的“香港游”。20世纪90年代后,出境旅游人数逐渐增多。1997年7月1日,由国家旅游局与公安部共同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正式开始。

在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方面,我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我国周边的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各国。

截至2003年底,我国政府已批准57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我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缅甸、尼泊尔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德国、埃及、马耳他、南非等。

【本章小结】

旅游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背景、文化地理背景、经济地理背景和环境质量背景,是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但是,有环境差异的两地要发生空间作用形成旅游客流成为旅游客源地或目的地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互补性、替代性与可达性。我国海外入境客流主要来自东南、东亚与东北及西北方向,流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东南沿海地区、传统风景名胜集中地区,国内旅游客源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区以及东部地区,旅游流流向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以及内地交通方便的城市及风景名胜地与文化胜迹所在地。我国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

2.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哪些?请详细说明。

3.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外入境旅游主要来自哪些方向?入境后主要流向哪些地区?

(2)我国国内旅游的客源地与客流地主要是哪些地区?

(3)了解我国政府已批准作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