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地理
27354300000006

第6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5)

灵渠又叫湘桂运河。位于桂林市北6公里的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派史禄等人开凿的,整个工程由铧嘴、分水人字坝、南、北渠等组成。它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促进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一带干旱地区的人民适应当地干旱炎热、蒸发量大等气候特点而创造的一种引高山雪水并储藏于地下的特殊水利工程。主要由暗渠、竖井和明渠三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坎儿井并不特别引人注意,但西北地区有绿洲农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坎儿井的存在。所以坎儿井又被称为西北沙漠地区“生命的血液”。

(三)古代桥梁工程

桥梁,作为一种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交通线路使用的建筑物,古代的各式桥梁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可以丰富水域风景,其本身的造型和工艺也极具观赏工艺,从结构和形式看,我国古代桥的类型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廊屋桥、铁桥、竹藤桥、网桥等。其中历史悠久,工程独特,工艺较高的古代桥梁有:河北省境内的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敞肩桥;苏州宝带桥为纤道桥,是孔数最多的连拱石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广西程阳永济桥是侗族文化建筑艺术的结晶;卢沟桥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一座石质多拱桥。

(四)古代道路工程

我国历史上曾修筑了驰道、驿道、栈道系统,其规模和工程堪称壮举。驰道即天子专用道。据史书上记载“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滨海之观毕止。道广50步,旁植松、筑墙、隐以金椎”。驿道供邮传之用,规格较低,可惜驰道、驿道大多烟湮灭,所幸秦汉时所凿蜀道之格局尚存,绝巉岩,度峻岭,形式壮观而秀丽,如剑门蜀道已被开发。

在中国古代道路工程体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汉开辟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当时的都城——长安,经过渭河流域,穿过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各地。“丝绸之路”不仅是贩运丝绸的道路,也把古代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养蚕、织绸、医药、农业等重大成就相继西传;西方的古代文明、科学成果、宗教及其艺术,乃至一些农作物品种也沿这条路传入中国。200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西域改变了古代的面貌,但古代丝绸之路遗迹到处可寻,它们是丝路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激发着现代人们的好奇心,“丝绸之路”热,方兴未艾。

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福建泉州,南航可达菲律宾;西航经东南亚、阿拉伯海直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各国;向北航行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可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从某种意义上说,海上丝路持续的时间更长,通达的范国更广,贸易的规模更大。海上丝路沿线各国保存的历史文物、瓷器、古钱、船骸、碑文、雕像等,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四、城镇风貌旅游资源

城镇,特别是都城,多选址于自然条件优越,位置适宜,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易守难攻之处,这就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城市的变迁史,城市的文物古迹,风貌和居民生活情景,是历史的缩影和国家的橱窗,因此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七大古都

古都是历代帝王的统治中心,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洛阳、南京、北京、西安、开封、杭州、安阳是我国的七大古都,其中安阳作为古都历史最早,西安作为古都建都时间延续最长,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是北京、西安和南京。

中国古都的建设大都讲究周密的统一规划和总体布局。其依据的主要原则是:“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途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此种规划是借助宫城在都市的中心位置,很好地突出了帝王在国家的中心地位,显示了皇权的神圣与威严,整座都城呈现出一个方正严整、中轴对称、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的棋盘式格局,所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在城市建设中最早采用统一规划的国家。

(二)历史文化名城

所谓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某一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并积淀和保存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的城市。国务院曾经先后三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些是历史上各朝代的都城,如七大古都;有些是历史上的地区中心城镇,如武汉、商丘、平遥等;有些是工商都会名城如扬州、天津、上海等;有些是名人故乡或因保留有重要名胜古迹而闻名的,如山东曲阜(孔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四川乐山(乐山大佛)等等;有些是著名物产的产出地,如江西景德镇(瓷器)、江苏苏州(刺绣)、安徽歙县(徽墨)等;还有些是近代革命运动的纪念地,如延安、遵义、南昌、广州等城市。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华部分,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中国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现代都会

我国现代的大都会很多,它们一般都是国家或地区工业、商业、科研、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都市风貌较其他城镇建筑更为宏伟壮观,又往往是购物天堂,所以现代都会常常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产生地,也是世界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向地。我国著名的大都会如北京是我国的政治首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广州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商贸中心,“花园城市”大连,新兴经济特区城市深圳等等,数不胜数。

五、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旅游环境,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阿拉伯、欧洲)中,中国园林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与山水画、烹饪、京剧一起被称为“中国古文化四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朝。最早的园林形式称为苑、囿。秦汉时期,苑、囿发展成为宫殿、山水花木相结合的“宫苑”,开创了人工模拟自然山水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化和士人类受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多寄情于山林田园,以逃避现实。私家园林应运而生。园林艺术也从单独模仿开始走向对自然的艺术加工。

唐代因国力强盛,皇家园林兴作极盛,私家园林日趋频繁,公共园林有所发展,两宋造园更为普遍,造园技法日趋成熟,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明清是古典园林最后兴盛时期,造园艺术和技术十分成熟,而且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苏州、扬州、湖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园林,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岭南园林等不同地区风格的园林,出现了《园冶》和《长物志》两部园林艺术论著。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向来争议颇多,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1.按占有者的身份划分

按占有者的身份可将中国古典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为帝王及后宫嫔妃享乐的地方。一般规模较大,有的占地五六百公顷,借用真山真水,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通过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宣扬纲常伦理及忠君思想。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是指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营造的、供自家享用的园林。私家园林规模不如皇家园林,豪华富丽程度逊色,却往往追求一种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以少胜多,以精取胜,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京的恭王府、可园等。

寺观园林一般只是寺观的附属部分,占地较大,空间环境容量大,变化多,景观的深度、广度和层次比较丰富;由于寺观本身是“出世”的所在,所以寺观园林较其他园林更加淡雅、朴素,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都有这类园林。

2.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艺术风格划分

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艺术风格可将中国古典园林划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集中在苏州、扬州、无锡、杭州、南京、湖州等城市,以私园为代表,其建筑体量小,多数是青瓦粉墙,色彩素雅淡泊;又因园石、河湖、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比较玲珑纤巧,曲折幽深,从而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成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和后世效法的楷模。如历史上苏州有名园200多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四大名园堪称为代表。

北方园林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尤以北京为代表。由于受北方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北方园林河溪湖泊、园石树木均较少,但面积一般较大,风格趋于粗犷豪放,园林建筑厚重有余而委婉不足,如颐和园等。

岭南园林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东园林为代表,其风格介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之间。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和堂皇,也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岭南园林轻巧、通透、明快的特点。如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少数民族园林尤以拉萨的罗布林卡园林规模较大,花木繁茂,宫殿建筑精美别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宗教氛围,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藏式园林。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情自然山水型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是“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即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为蓝本,按照特定的艺术构思自由地将自然界的景物“移天缩地”在有限的范围内,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等融合于一处,创造出“景自天成”、“天趣自然”的风景式园林,由此借景生情,托景言志。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所谓“生境”,即要求体现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所谓“画境”即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其犹如画之高于自然;所谓“意境”,乃是情景交融,是主观感情和客观外在的有机统一。为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取材,建筑布局、艺术创作等方面形成寓情于景的特点;园林建筑在形式上可分为厅堂、轩馆、楼阁、桥廊、亭台、榭舫等,形式不同,作用不同,注重与自然景物的搭配协调,相得益彰;在造园艺术手段上,错用障景、隔景、透景、框景、倒景、借景、夹景等多种造园方法,充分利用天然湖山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造化出四季皆景或步移景换的艺术效果;作为语言艺术的园林门楣、对联、匾额等,寥寥数笔,将客观事物的内在美和艺术美点染出来,“文借景以抒情,景借文以流传”。

六、宗教旅游资源

由于佛教和道教长期传播,留存有许多佛、道宗教名山、石窟艺术和寺观古塔等宗教旅游资源。

(一)宗教的旅游价值

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地都修建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当时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水平的代表,而人们出于对神佛的敬畏,宗教建筑能够比同时期建筑更加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除宗教建筑外,宗教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也是极富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宗教中,特别注重健身养生,并因而形成了影响极大的武术和养生方法。

(二)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在孔雀王朝时期外传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寺庙、石窟、佛塔等。

佛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教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筑布局上存在差异,但大体都以佛殿或佛塔为主体,辅以讲座、经藏、僧舍、斋堂等建筑,布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最初我国佛寺是以塔为中心的,唐宋以后,发展成为以佛殿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布局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是梵语,即僧院,禅宗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明代以后,佛寺布局又有变化,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内左右是钟鼓楼,内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后为藏经阁,最后部分并列三个院,中央为“大悲阁”,左右为方丈院,罗汉堂多在寺院一侧,另辟一院,不影响全寺的整体布局。汉地佛教历经各代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宗派,最重要的有八大宗派:天台宗、三沦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和密宗,到清代,除净土宗和禅宗外,其他各宗派相继没落,而净土宗后又与禅宗融合,汉地佛教各宗派有些虽已没落,但还保存了一些知名寺院,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所寺院)、南京栖霞寺(三论宗祖庭)、浙江天台国清寺(天台宗祖庭)、西安华严寺(华严宗)、西安兴教寺(法相宗)、扬州大明寺(律宗)、西安大兴善寺(密宗)、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河南少林寺(禅宗)。此外,陕西法门寺、武汉归元寺都是知名寺院。

藏传佛教是佛都由印度传入中国与西藏本地的原始苯教融合而成,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各大都派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寺院,如萨迦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等。中国内地最大的藏传佛都寺院是北京的雍和宫。

云南上座部佛寺的结构与造型,既受缅甸、泰国和内地风格的影响,也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著名寺院如云南临沧地区的广允缅寺。

石窟即石窟寺,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是僧侣就山崖开凿的寺庙建筑,是佛教徒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寺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经新疆沿河西走廊向中原地区发展。石窟寺艺术融雕刻、绘画、建筑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国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山西云冈石窟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塔原是供奉佛祖舍利子的地方,也供奉象征性佛舍利(佛经)。佛塔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的特点,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如楼阁式塔(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密檐式塔(西安小雁塔)、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北京真党寺金刚宝座塔)等。中国的佛塔不仅能供奉佛像,而且能够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对佛教建筑和城市轮廓面貌起点睛作用。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清静、虚寂、注重清修,为达到这一境界,僧人们常常选择清幽静寂的自然山林作为悟道、清修之地,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景观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