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旅游活动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旅游从业者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审美的特点、旅游资源美感分析以及旅游审美的要求。
(第一节)旅游与审美
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无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如何变化,其中都包含着对美的追求与享受。而旅游者的审美感受既取决于个体的审美能力,也取决于旅游业的经营与从业人员能否将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并展现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质量与旅游业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
所以,学习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掌握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
(一)审美对象的多样性
旅游审美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都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山川河流、风云雨雪、诗词歌赋都可能是旅游审美的对象。这些类型迥异的旅游资源所提供的美感类型也就多样化,因此,旅游审美往往对审美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二)审美主体的广泛性
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旅游者的广泛性、大众性。旅游者由各种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群体构成,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旅游者,因而旅游审美主体是非常广泛的。旅游活动也因此成为审美教育,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审美过程的直接性与短暂性
由于旅游活动通常需要游客亲自参与,旅游者需要直接面对审美对象才可以获得强烈的美的刺激,得到美的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又是很短暂的,旅游者与审美对象的直接接触与交流通常很肤浅,因而对旅游对象的印象是零乱不系统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审美对象的认识以获取更多的精神享受。
三、旅游审美的一般规律
1.审美信息的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事物与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如河流、植物、饭店的装饰、旅游服务人员的衣着、言行等。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与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也可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其他各种器官进入。但是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每个旅游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对同一事物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
2.审美活动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情感投入,是主体暂时抛开实用或功利的目的,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客观审美对象之中,审美是人的主观情感世界与客观外在世界的统一。因此,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以热情的胸怀去追求美。
3.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演进,审美感受的差异也随之打上时代的印记。中西方建筑、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装饰等艺术风格的兴衰沉浮或交相辉映都是明显的例证。在阶级社会中,审美意识也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印,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由于审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往往会有不同的体会和反响。正如鲁迅先生指出: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
4.美学的“距离效果”
美学的“距离效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心理距离,它是指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不能纯粹从实际利益出发,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如果从功利出发,木匠会觉得弯曲的黄山松毫无价值可言。其二是空间距离,由于人与景物之间的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不同。距离远,构成远景;距离近,构成近景或特写景;距离适中,则构成中景。这些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形态美
旅游景观的形态美,泛指地象、天象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旅游资源的形态美可以概括为雄、奇、奥、险、旷、野等几种典型的风格特征。
(一)以“雄”为美的旅游资源
“雄”在这里主要指雄伟、雄浑,意味着形象高大,气势磅礴。泰山为五岳之首,素以“天下雄”著称,虽然其主峰海拔只有1545米,但相对高度则达1360米,且其骤然突起,凌驾于齐鲁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给人以高大雄浑之感。另外,泰山借助古代封禅祭祀活动和相关人文因素的渲染与烘托,在强化人们心理感受的同时,也极大地突出了泰山“雄”为美的价值。
(二)以“奇”为美的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的形态光怪陆离,奇异多变,千变万化,非同寻常。在我国诸多名胜中,典型的“奇”美当首推黄山。黄山奇美源于峰奇、石奇、松奇、云奇。此外,“奇秀东南”的武夷山,“天下奇秀”的雁荡山,“奇丽岭南”的桂林山水等也是我国以“奇”著称的旅游景观。
(三)以“险”为美的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通常形态陡峭,气势险峻,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西岳华山,素以“天下险”而闻名,“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自古华山一条路”,其“险”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堪称“险”景之典型。
(四)以“秀”为美的旅游资源
此类旅游资源一般植被覆盖率高,山石土壤很少裸露,一年四季草木苍翠,生机盎然,形态别致丰满,轮廓线条柔和优美。四川省的峨眉山号称“天下秀”,一是因为远观其形,“此山云鬟凝翠,鬃黛遥妆,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嘉定府志》),因此人们也常将峨眉比作美女。二是因此山植被茂密,四季常青,植物花草种类繁多,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峨眉山间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对峨眉秀色的写照。
(五)以“幽”为美的旅游资源
这类景观常以崇山幽谷、山间盆地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的高大乔木,构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环境。比较而言,这类景观视域狭窄,光线较为暗淡,空气清洁,景深而层次多,有迂回曲折之妙趣。从形态特征看,“幽”与“深”、“藏”与“静”关系密切。青城山号称天下之幽,此山海拔1300米,却位于海拔6250米的邛崃山系下,且深藏于岷江峡谷之中,形成其特有的深幽之境。山中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涧壑幽深,实不负其“幽”之盛名。
(六)以“奥”为美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种美感形态,“奥”的特征表现为深不可测,隐秘、曲折。如果说“幽”的空间形态还是半封闭式的,那么“奥”几乎就是全封闭的、隐秘到了不可捉摸的程度,但愈“奥”愈奇,也就愈有吸引力,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所以“奥”之美,往往就在于神秘性。位于湖南省张家界的武陵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峰密林立遮天蔽日,溶洞奇布,迷离神奇,其“奥”无穷。
(七)以“旷”为美的旅游资源
旷有阔、远、朗等含义。此类景观视域开阔宽广,形态坦荡辽远,一望无际,如绵延田野的平原,空旷洪荒的大漠,辽阔无边的江河湖泊,或登高望远的大面积景区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有“旷”之美。最典型的“旷”美要数洞庭湖。号称八百里广之洞庭湖,水域广阔,视野开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八)以“野”为美的旅游资源
一般指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原始自然景观。四川的九寨沟旅游风景区,其山、水、石、林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保持着纯真质朴的风采,游历其境,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野趣之美。
二、色彩美
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映生辉,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构成“最大众化的一种审美形式”(马克思语)。旅游资源色彩美的构成要素很多,但究其本质,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光线。光线通常视为一切色彩的摇篮,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照射在物体上,使其在不同条件下看上去又是相当的不同”。具体而言,旅游资源的色彩美受季节、气候、天象、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色彩美通常包括山色、石色、天色、水色、植物色等。山色系指山体的混合色。近山绿而远山蓝,在山色渲染方面,淡云、浓雾、轻烟均可起到重要作用。石色主要指山石因岩石种类、所含矿物质的成分,风化程度等各不相同而呈现出的色彩,一般相对较为稳定。如武夷山的山体为丹霞地貌,山体呈现红色,与九曲溪绿水相互映衬形成“碧水丹山”的绝妙景观。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会出现朝阳、夕辉、彩云,使天空呈现千变万化的色彩,这就是天色,天色的变化,使旅游审美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水本来是无色的,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由于受所含矿物质、周围景象不同、天气及其自身清洁程度的影响也会形成各种色彩,而植物色彩因四季不断变化,是最有情感,色彩最为丰富的。
三、听觉美
在诸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风吹松涛等自然音响,皆与都市、厂矿、车喧、人吵等噪音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们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因此,大凡名山名园,均设有诸如“松涛亭”、“听泉亭”之美的景点。在大自然丰富的声音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四、嗅觉美
芬芳的花卉、诱人的果品、满目苍翠的树林茅草,都会引起嗅觉美,它使人肺腑清净、全身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这是一种以生理快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感受。凡游览过黄山的人都深有体验: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有含云吐雾的缥缈仙境,沁人心脾,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这同都市的各种有害气体形成鲜明对比,亲临其境的游人,在吐纳之际,身心愉快,神思飞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陶情冶性、洗涤胸襟的医疗妙用。
五、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