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开皇之治那些事儿
27358300000006

第6章 临危受命,政变夺权(1)

杨坚进入官场之后,虽然屡有功绩,但仕途依然坎坷。此时,朝中局势波澜诡谲,瞬息万变,当周武帝病重之时,杨坚在众人的帮助,通过发动宫廷政变,迅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在制服诸王、平定三方之后,杨坚更是独揽大权,而篡周建隋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杨坚满心不高兴地来到南兖州上任时,已经是新的一年了。陈朝想借齐亡之机,夺回徐、兖二州,结果在彭城一战。全军覆没,老帅吴明彻被俘,北周的南线稳定了下来。武帝统一中原,格外高兴,下令改元宣政,准备大治天下,一展宏图。五月,武帝下诏北伐,亲总大军,分五道出塞,准备消灭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北齐余孽高绍义、高宝宁之流,打败不时入侵的突厥。然而,大军才刚刚踏上征途,武帝就一病不起。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赍志而殁,时年36岁。六月一日,宣帝即位。即位后,就倒行逆施开来,首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北周首辅齐王宪及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第二年,又诛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和尉迟运等。至此,武帝朝的重臣被诛杀殆尽,其空缺由宣帝的亲狎侍从出任。这些人,多为文学出身的世家子弟,并无军功资历,他们平只以亵押无赖得宠,在北周政坛上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忌恨那些看不起他们的元老重臣。因此,他们积极唆使刚满二十岁的宣帝逞凶斗狠,排斥前朝旧臣,把大权统统集中到宫中,便于他们从中窃弄。日后,杨坚在回忆宣帝滥杀忠良时,庆幸道:“宇文孝伯室有刷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辈无措手处也。”

宣帝登基,太子妃杨氏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杨坚也因此获得高升,进位上柱国,出任大司马,掌管军政。在地方任职一年多回来,京城已是今非昔比,杨坚深怀顾忌的大臣或死或散,剩下来的并无多少政治才干。

在宣帝的人事变动中,杨坚自然大得其益,从个人的军功资历来说,他都不显赫,可是就因为他是国丈,所以也就当上了大后丞,跻身于最高的四辅官之列,而且,在四辅宫中,越王盛为宗室,尉迟迥和李穆都是耆老之人,只有杨坚才三十九岁,又具有家世和外戚的背景。过了半年,杨坚再次被提升,高居四辅之首,而且,宣帝出巡时,经常让他留守京城,足以证明其地位之显要,倍受瞩目。宣帝自毁栋梁,现在,杨坚似乎可以不必担心背后那些警惕的眼睛,从容进行政治布局。

宣帝爱好声色犬马,他既要独裁,又讨厌处理日常政务,所以,登基不满一年,就将皇位禅让给七岁的幼子(静帝),改元大象,自称天元皇帝。

他自大成狂,自比上帝,最恨别人有称“高州大”者,凡姓高的,尽改为“姜”,高祖改称“长祖”,官名犯此忌者,也一并改名,还下令天下车辆,以浑成木为轮,禁止妇女涂脂抹粉等等。经过这般“改革”,妄图实现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梦想。“改革”大功告成,宣帝非常得意,便把鱼龙百戏,陈设于殿前,日夜嬉戏。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按捺不住青春冲动,与籍没入宫且大他十余岁的婢女朱氏胡来,生下静帝,现在母以子贵,宣帝封她为天元帝后,但内心实在嫌弃她,于是四下搜括美女,先后又立了两位皇后。

大象二年(580年)春,尉迟氏尽被抄斩。宣帝五位皇后并立,他又让人制造五辆专车,载着五位皇后,自己率左右徒步随行。

宣帝的皇后中,只有杨皇后身份最为高贵,既无须献媚取宠,也不惧怕宣帝,宣帝对此早就十分恼火。在他看来,杨皇后胆敢不屈,无非是仗着父亲杨坚为后盾。自有了宇文护的教训,北周皇帝都十分警惕再次出现权臣,宣帝做得最彻底,他一方面把武帝朝掌握实权的大臣尽加清除,同时命令宗室亲王各就封国赴任,以免留下隐患;另一方面则重用资历浅薄者,把权力全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即便如此,他还不放心,经常派人秘密察访,将朝臣的言行举止一一记录奏报,略不顺眼,辄加其罪,甚至对大臣鞭笞捶挞,每行体罚,号称“天杖”,几乎无人能够幸免,直打得“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所以,当宣帝清除完先朝旧臣之后,自然就盯上了颇具实力的杨坚。现在,他找到了借口,要通过教训杨皇后来收拾杨坚。

要处死皇后的消息,由宫中飞报到杨家,杨坚的夫人独孤氏赶入宫中,死命求饶,这才稍解宣帝的一腔怒气,免去皇后一死。可是,这次没逮着杨坚,宣帝终不甘心,打定主意要除去这个心头之患。有一天,宣帝又和杨皇后生气,发怒道:“必族灭尔家!”随即派人去召杨坚入官,并吩咐左右,只要杨坚神色有异,立刻就将他捉拿。杨坚来到宫中,举止合礼,神情自若宣帝无由下手,只好再觅机会。

杨坚之前长期受宇文护等当朝者猜忌,抑郁不得志,一直熬到三十八岁,才因为宣帝外戚的缘故而飞黄腾达,可谓大器晚成。然而,他认为自己只是得到早该获得的东西,所以并不感谢宣帝。相反,他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位胆大胡为的女婿,只是宣帝滥杀忠良,使武帝好不容易重新拢起的人心再度涣散,不啻给了自己绝好的机会。宣帝荒淫无度,身体渐消。

杨坚对宣帝身后的形势作了极其冷静的分析,他对心腹宇文庆说道: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又复诸侯微弱,各夸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翮既剪,何能及远哉!尉迥贵戚,早著声望,国家有衅,必为乱阶。然智量庸浅,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司马消难反复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席、蜀蛤隘,易生艰阻,王谦愚蠢,素无筹略,担恐为人所误,不足为虞。

杨坚曾与郭荣月下谈心,从容说道: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而且,杨坚也确实以此为目标,积极展开活动,并在暗中招纳了不少党羽,然而,眼下最大的障碍,在于宣帝虽然没有政治远见,不懂得积德树恩,却善于不择手段地铲除异己,只要谁的权势坐大,则必欲除之而后快。杨坚早就就意识到在宣帝眼皮底下发展自己的势力并非易事,还不如出镇地方,更可进退自如。所以,自入京担任大司马时起,就多次请求外任,另谋发展。当时,其党羽李谔坚决反对,并给他分析了掌握中枢权力的至关重要性,杨坚恍然大悟,认识到堡垒必须从内部攻破,遂决意留在中央。这一决断固然是极其正确的,可现在的问题是宣帝已经盯上了他,使他不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从容不迫地积蓄力量,而且已经到了马上就有血光之灾的危急关头。此时的杨坚赶忙入宫,悄悄把宣帝面前的头号红人郑译拉到无人之处,拜托他千万帮忙,给找个外任职位,好保全性命。郑译与杨坚素有交往,于是十分爽朗地应承了下来。

郑译来到宣帝面前,宣帝正在筹划对南朝用兵。自称天元皇帝固然十分风光,但是,天下尚未统一,宣帝仍感到意犹未足,特别是和武帝的平齐功业相比,更有相形见绌之感,大大损伤他的虚荣心。郑译见机,从旁献策道:“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宣帝正看杨坚不顺眼,但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发落他,所以听到郑译的话,顿时觉得此计一箭双雕,实在太妙了,便立刻准奏,任命杨坚为扬州(今安徽省寿县)总管,偕郑译发兵南征。五月初四,杨坚接到任命,如逢大赦,一面奏请调其党羽庞晃同行,一面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这生死之地。说实在的,这次外任,固然躲得了眼前之灾,但前途却十分渺茫。杨坚自叹命蹇时乖,但他实在不愿意就这样认输出走。杨坚改变了态度,自称有足疾,暂缓启程。他决定以闭门养病为由,韬光晦迹。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九日夜里,宣帝心血来潮,起驾巡幸天兴宫。这种事情以往有过多次,就在去年底,宣帝也曾突然想起要到洛阳,当即启程,令四位皇后并驾齐驱,自己骑驿马奔驰,见到哪位皇后落后,即加谴责,一日驱驰三百里,人马劳顿,颠仆者不绝于道。所以,这次夜出避暑,并没人把它当回事。

可是,隔天,宣帝就起不了身,病势沉重,左右迅速护送他回宫,同时下诏让杨坚入宫侍疾。御医想尽办法,多方救治,但宣带的病情不但丝毫未见起色,而且连声音都嘶哑了,说不出话来,眼看凶多吉步。到了二十二日,宣帝大概也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传令赵、陈、越、代、滕五王火速入朝,准备嘱以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