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殊命名 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而依据各自特点进行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及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以“母”细胞瘤命名。例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有些恶性肿瘤由多种成分组成或组织来源尚有争论者,则在肿瘤的名称之前惯用“恶性”二字,如恶性畸胎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白血病,精原细胞瘤则为习惯沿用的名称,实际为恶性肿瘤。
二、肿瘤的分类
肿瘤分类通常是以组织起源为依据,将所有的肿瘤分为五大类。每大类又按其分化程度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不同再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类(表5-2)。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与肉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正确掌握癌与肉瘤的区别,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实际意义,二者区别要点见表5-3。
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正确识别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是防止肿瘤发生、发展和早期诊治肿瘤的重要环节。
一、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不及时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因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癌前病变有以下几种。
(一)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是黏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观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常见口腔、食管、外阴及宫颈等处黏膜。
(二)子宫颈糜烂
糜烂局部复层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肉眼观呈粉红色或鲜红色,似于皮肤缺损,故称宫颈糜烂。
(三)乳腺纤维囊性病
病变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及囊性变。其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四)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本病往往有家族史,较易发生癌变。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此种改变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六)皮肤慢性溃疡
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长期刺激,使病灶周边鳞状上皮增生,有的可发生癌变。
另外,目前常见的还有大肠绒毛状腺瘤、外耳道和阴茎、膀胱的乳头状瘤、日光角化病及交界痣等。
癌前病变如不及时治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但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必然发展为癌,也不是所有的癌都可发现明显的癌前病变阶段。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并定期随访,对肿瘤的预防有重大意义。
二、原位癌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是指癌细胞仅限于黏膜上皮全层(包括腺体)或皮肤表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层或真皮的非浸润性癌。常见有子宫颈、食管等处的原位癌。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一般可由重度非典型增生发展而来,但因上皮内无血管或淋巴管,一般不发生转移,但原位癌继续发展可转变为浸润性癌。临床上,肉眼不能辨认原位癌,只能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发现确诊原位癌。因此,原位癌及早发现、及时治愈对防止发展为浸润性癌十分重要。
三、早期浸润癌
早期浸润癌是原位癌部分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但浸润的深度不超过5mm,无血管浸润、无淋巴道转移的癌。因此,早期浸润癌肉眼不能确诊,只能在显微镜下确诊。此型癌若继续发展,深度超过5mm为浸润癌。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 起源于被覆上皮(包括鳞状上皮、移行上皮等)的良性瘤。
(1)好发部位:常见于皮肤、喉、外耳道、阴茎、膀胱等处。
(2)肉眼观:肿瘤常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有蒂与正常组织相连的细指状、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基底部可宽大或纤细。
(3)镜下观:每一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间质);其表面为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腺上皮或移形上皮细胞。
2.腺瘤 起源于腺上皮的良性肿瘤。
(1)好发部位:常见于甲状腺、乳腺、胃肠道、涎腺和卵巢等处。
(2)肉眼观:腺器官的腺瘤呈结节状,常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黏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瘤内腺上皮浆液或黏液分泌多时,则常形成单房或多房的囊腔,囊腔内面可形成乳头。
(3)镜下观:由分化良好的腺上皮形成腺体结构。腺体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疏密不一致。
根据形态特点与组成成分可分为:①囊腺瘤:因瘤细胞分泌物蓄积于腺腔内形成,如卵巢囊腺瘤。②纤维腺瘤: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腺体外,同时伴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如乳腺纤维腺瘤。③多形性腺瘤:瘤组织由腺管、鳞状上皮、黏液样或软骨样多种组织构成。如涎腺多形性腺瘤。④息肉状腺瘤:多见于直肠,还见于结肠、胃等处,以细蒂与黏膜相连,可单发或多发。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1.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起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
(1)好发部位:常见于有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喉、宫颈、阴道等处,支气管、胆囊、肾盂等非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发生鳞癌。
(2)肉眼观:鳞癌常呈菜花状,也可坏死脱落呈溃疡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质地硬,切面灰白色,呈粗颗粒状。
(3)镜下观:癌细胞形成不规则的片块状或条索状的团块,称为癌巢。癌巢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间为结缔组织间质。高分化鳞癌,分化程度相对较好,癌巢边界清楚,其边缘的癌细胞似基底细胞,内层的癌细胞近似于棘细胞,癌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中央常出现同心圆状的角化珠(癌珠)。低分化鳞癌,分化程度差,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无角化珠和细胞间桥,核分裂像多见。
2. 基底细胞癌 由基底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1)好发部位:多见于中老年人面颊部。
(2)肉眼观:在局部形成慢性侵蚀性溃疡,可破坏周围组织。
(3)镜下观:多边形或梭形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癌巢,其边缘癌细胞呈高柱状、栅栏状排列,其他癌细胞为短梭形或卵圆形。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常形成溃疡。
3. 腺癌 起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1)好发部位:有腺体的部位均可发生腺癌。多见于胃、肠、乳腺、子宫内膜、甲状腺等处。
(2)肉眼观:息肉状、结节状或溃疡状。
(3)镜下观: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与形态结构,可分为:①管状腺癌:分化较好,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腺管样结构,常呈多层排列,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②实性癌或单纯癌:分化较差腺癌,癌细胞不构成腺体,形成实性团块或条索状癌巢,异型性明显。若癌巢小而少,间质多,称为硬癌。若癌巢大而多,间质少则称为髓样癌。③黏液癌:常见于胃与大肠。癌细胞呈弥散侵袭,分泌的黏液聚集于细胞内,细胞呈球形,细胞核挤向一侧,该细胞形似戒指,称印戒细胞癌。该细胞分泌黏液逐渐聚集在腺腔内,形成黏液池,后腺体发生崩解,癌细胞则漂浮于黏液池中。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故又称胶样癌。
4. 移行细胞癌 起源于移行上皮的恶性肿瘤。
(1)好发部位:常见于膀胱、肾盂等。
(2)肉眼观:肿瘤外观呈多发性乳头状,乳头纤细而质脆。
(3)镜下观:癌细胞分化较好时似移行上皮,分化差者异型性明显,且易广泛侵袭和早期转移。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 纤维瘤 起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瘤。
(1)好发部位:常发生于四肢及躯干的皮下。
(2)肉眼观:呈结节状,有包膜,质地硬,切面灰白,见纵横交错编织状排列的条纹。
(3)镜下观:瘤细胞由分化好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瘤细胞之间的胶原纤维构成。胶原纤维呈束状,互相编织。间质内有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
2. 脂肪瘤 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瘤。
(1)好发部位:常见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组织。
(2)肉眼观:外观多呈分叶状或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质地柔软,色淡黄,切面有油腻感,似正常脂肪组织。一般单发,也可多发。
(3)镜下观:瘤细胞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间质内有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和正常脂肪组织几乎一样。一般无明显症状,手术易切除。
3. 平滑肌瘤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良性瘤。
(1)好发部位:最多见于子宫,其次见于胃肠等处。
(2)肉眼观:多呈结节状,边界清,切面灰红色,有编织状条纹。可单发或多发。
(3)镜下观:肿瘤组织由分化较成熟、形态较一致、排列成束状(同一束内的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其间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等。
4. 脉管瘤 为先天性脉管组织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分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两类。
(1)好发部位:以血管瘤最常见,多为先天性,故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以面、颈部、唇、舌、口腔的皮肤和黏膜多见。分为三种:毛细血管瘤(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扩张的血窦形成)及混合型血管瘤。淋巴管瘤分为三种: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2)肉眼观: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鲜红色或紫红色。皮肤黏膜血管瘤呈斑块状,内脏血管瘤呈结节状。淋巴管瘤呈蜂窝状或囊状,由分化成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 起源于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1)好发部位:发生部位与纤维瘤类似,常发生于四肢及躯干皮下组织。
(2)肉眼观:肿瘤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切面灰红色,湿润,质地均匀细腻、柔软,呈鱼肉状外观。
(3)镜下观:由肿瘤性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瘤细胞丰富,有明显异型性,细胞呈梭形或圆形,形态、大小不一,核亦呈多形性,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间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少见。其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和复发。
2. 脂肪肉瘤 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极少由脂肪瘤恶变而来。
(1)好发部位:多见于大腿、腹膜后和其他深部组织。
(2)肉眼观:肿瘤呈分叶状或胶冻状或鱼肉状外观。表面常有一层不完整包膜。切面分化较好者呈黄色,似于脂肪组织;分化较差者呈黏液样或鱼肉状。
(3)镜下观:由程度不同异型的肿瘤性脂肪细胞和脂肪母细胞构成,瘤细胞形态多样,分化差者可呈星形、梭形、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其内含多少不等的脂肪滴,也可见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
3. 骨肉瘤 起源于骨母细胞的恶性肿瘤,是骨组织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青少年多见。
(1)好发部位:好发于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以及肱骨上端多见。
(2)肉眼观:肿瘤常位于长骨干骺端,呈梭形膨大的包块,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的鱼肉状。由于瘤组织侵犯破坏骨皮质后,将骨膜掀起,可见肿瘤上下端的骨皮质与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隆起,在X线片中称Codman三角。在掀起的骨外膜与骨皮质之间可形成与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反应性增生性新生骨小梁,X线上称日光放射状阴影。
(3)镜下观:肿瘤由明显异型性的梭形或多边形瘤细胞构成。瘤细胞间可见其产生的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是诊断骨肉瘤最重要的组织学依据。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一般将肿瘤病因分为环境致瘤因素和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两方面。
(一)环境致瘤因素
1.化学因素 在人类恶性肿瘤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类。①多环芳烃:具有强致癌作用的物质有3,4-苯并芘、苯蒽和甲基胆蒽等。此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煤焦油、沥青、烟草燃烧的烟雾以及不完全燃烧的脂肪和用烟熏制的鱼、肉中;②氨基偶氮染料:此类物质存在于奶黄油等中;③芳香胺类:乙苯胺、联苯胺等苯胺印染物有较强的致膀胱癌作用;④亚硝胺类:亚硝胺类物质是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化合物。合成亚硝胺的前身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却广泛存在于如鱼肉类、谷类食品和烟草中。在变质的腌制菜和变质食物中含量更高。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能合成亚硝胺与胃癌、食管癌发生有关;⑤霉菌毒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致癌性最强。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食品中,尤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中含量最多,与肝癌发生有关;⑥其他:铬、镍、砷和石棉等亦具有致癌作用。
2.物理因素 ①电离辐射:长期接触X射线及镭、铀等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引起肺癌、皮肤癌、白血病等;②紫外线:在阳光下紫外线长期过量照射可引起皮肤癌。
3.生物因素 ①病毒:EB病毒与伯基特(Burkitt)氏淋巴瘤、鼻咽癌发生有关;人乳头状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与某些鳞癌发生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有关;②寄生虫: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有时可合并胆管型肝癌。结肠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合并结肠癌。
(二)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遗传的只是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种族因素 某些肿瘤的发病率有相当显著的种族差异。如我国广东人鼻咽癌发病率高,但并不一定是种族易感性不同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惯、外界因素不同所致。
3.激素因素 内分泌功能紊乱时,某些激素持续地作用于敏感的组织,可导致某些组织细胞增生与癌变,因而激素与某些器官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如乳腺癌、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过多有关。
4.免疫因素 临床和实验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如免疫缺陷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的发病率较正常人增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患肿瘤,尤以B淋巴细胞免疫为主。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探讨明了,有待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在其发病学方面公认的观点有:
(一)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病毒或细胞基因组的一类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的核苷酸序列。原癌基因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可被激活为有致癌活性的癌基因。激活机制有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等。
(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肿瘤抑制基因又称抑癌基因。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突变或缺失,使其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负性调控作用减弱或消失,其抑癌功能丧失,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和分化不成熟而发生恶变。
测评与训练
一、名词解释
肿瘤 异型性 转移 癌 肉瘤 癌前病变 原位癌
二、问答题
1.简述肿瘤的组织结构。
2.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异同。
3.简述肿瘤的扩散方式。
4.叙述肿瘤的基本命名方法及肿瘤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