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病理学基础
27364700000005

第5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3)

3.纤维组织的再生 纤维组织损伤后,损伤局部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化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幼稚的成纤维细胞体积大,呈椭圆形、梭形,两端常有突起,胞质嗜碱性,胞核体积大、染色淡,有1~2个核仁。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与基质,在细胞周围形成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形成长梭形,胞质减小,核也变成长梭形、染色深,成为纤维细胞。

4.神经组织的再生 脑、脊髓内神经细胞坏死后不能再生,由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修补,形成神经胶质瘢痕。

神经纤维断离后可以完全再生,但与之相连的神经细胞必须存活。神经纤维断离后,首先断处远侧端的神经纤维髓鞘及轴突发生变性崩解,断处近侧端的一部分也发生同样变化。变性崩解物质被吸收后,两端的神经鞘细胞增生,将断端连接并产生髓磷质,形成髓鞘。在损伤后大约第三周,近侧端的轴突开始生长,进入远侧端的神经鞘内,最后到达末梢。此过程常需数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再生。如断端相距太远(如约超过2.5cm),或两断端间有血块及瘢痕组织相隔,则近侧端长出的轴突不能进入远侧端的神经鞘内,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在一起,卷曲成团,形成块状,称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引起顽固性疼痛。因此,施行神经吻合术和对截肢神经断端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神经纤维的正常再生愈合十分重要。

二、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是在损伤范围大、组织再生能力弱、不能完全性再生的情况下,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成熟并转化为瘢痕组织完成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组成。

1.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肉芽组织因富有毛细血管,无神经纤维,故触之易出血,无感觉。创面伴有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有异物存在时,可导致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呈苍白色,水肿状,松弛无弹性,颗粒不明显,表面覆盖暗色脓性渗出物,触之不易出血等。镜下观,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并向着创面垂直生长,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创伤的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新生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渗出液及少量炎细胞。肉芽组织填补创伤后,一般由底部向表面逐渐成熟,表现为毛细血管部分闭合,部分转变为小动脉和小静脉,而胶原纤维增多,成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梭形的纤维细胞,最后转变为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灰白色、坚韧、缺乏弹性的瘢痕组织。

2.肉芽组织的功能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机化和包裹坏死组织、血凝块、血栓及其他异物。

(3)填补创伤及其他组织缺损或连接断裂组织。肉芽组织自下而上(如体表创口)或从周围向中心生长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

(二)瘢痕组织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性。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瘢痕组织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1)修复创伤,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

(2)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但不及正常组织的弹性。

2.瘢痕组织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1)瘢痕组织弹性较差,如瘢痕承受过大压力可向外膨出,腹壁瘢痕形成腹壁疝,心肌梗死形成的瘢痕可形成室壁瘤等。

(2)瘢痕组织可收缩。如关节附近的瘢痕常引起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胃溃疡近幽门处的瘢痕收缩可引起幽门梗阻。

(3)瘢痕性粘连发生在两种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

(4)瘢痕可引起器官硬化、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可形成肥大性瘢痕,若此肥大性瘢痕突出体表皮肤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称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在胶原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渐分解、吸收,从而使瘢痕缩小、软化。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后,损伤的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通过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创伤愈合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早期炎症反应 创伤第一天,伤口局部血管断裂出血及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并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故局部红肿。伤口中的血凝块和渗出物很快填充伤口,并干燥形成保护性的痂皮。

2.伤口收缩 第2~3天后,由伤口边缘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靠近,使伤口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使创面逐渐缩小。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创伤后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机化血凝块并填平伤口。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并分泌胶原纤维与基质,并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瘢痕完全形成大约需要1个月。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创伤后24h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分裂增生,覆盖肉芽组织表面的伤口,并分化成鳞状上皮。若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则高出皮肤表面,亦会阻止表皮再生,临床上须将其切除。若伤口过大,直径大于20cm时,则再生表皮很难将创口完全覆盖,临床上需要植皮。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根据组织损伤的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可将创伤愈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一期愈合 组织伤口小,创缘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炎症反应轻,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小,称为一期愈合。如无菌手术切口顺利的愈合可达到一期愈合。创伤后第3天,肉芽组织可以从创口边缘处长出,很快把创口填满,第5~6天胶原纤维形成,表皮再生在24~48h内便可将创口覆盖,故一般手术切口在第7天左右即可拆线。约2~3周可完全愈合,遗留线状瘢痕。

2.二期愈合 组织伤口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或伴有感染,坏死组织多;伤口收缩,大量肉芽组织增生,修复伤口,愈合时间短,愈合后留有明显的瘢痕,称为二期愈合。

3.痂下愈合 多见于较浅表并有少量的出血或血浆渗出的皮肤创伤(如皮肤表浅的擦伤)。创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凝固并逐渐干燥,形成黑褐色硬痂覆盖于创面,创伤在痂下进行愈合,表皮再生完全后,结痂即自行脱落,称为痂下愈合。

(三)骨折愈合

骨折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血肿形成 骨折时,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数小时后发生凝固,可暂时黏合连接骨折断端。

2.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折后1~2天,骨内、外膜的细胞增生形成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再生,形成肉芽组织,向血肿中长入,逐渐将其取代,形成质地软弱不能负重的纤维性骨痂,将两断端连接起来,但不牢固,此期约经2~3周。

3.骨性骨痂形成 在纤维性骨痂形成的基础上,分化出骨母细胞,骨母细胞分泌大量骨基质,沉积于细胞间,骨母细胞逐渐成熟成为骨细胞,形成结构上似骨但无钙盐沉着的骨样组织,称骨样骨痂。骨样骨痂使断骨的连接进一步加固。以后,骨母细胞发育成熟为大量骨细胞,形成骨小梁,骨基质内并有钙盐沉着而钙化,形成骨性骨痂。此时,骨折的两断端已牢固地结合,但骨小梁排列紊乱,结构疏松,仍没有达到正常骨的支持负重功能。此期约经4~8周。

4.骨性骨痂改建 骨性骨痂形成虽达到了临床愈合,但随着功能的需要,梭形膨大的骨性骨痂还需进一步改建板层骨,使之成为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更加牢固的结构和功能。改建主要是通过骨母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协同作用完成的。骨母细胞可产生新的骨质加强负荷重的部位,破骨细胞可将不需要的骨组织吸收、清除,使小梁逐渐形成力学排列方向,使其逐渐恢复正常骨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过程可长达几个月甚至1~2年才能完成。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而患者的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骨痂形成,也可促进骨痂的改建和功能恢复。因此,骨折复位固定后,既要注意局部的相对固定,又要重视全身和患肢肌肉、关节的适当活动,才有利于骨折愈合。此外,全身性因素如年龄、营养、机体状态等和局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骨质缺损程度、有无软组织嵌入骨折断端及感染等对骨折愈合亦有一定影响。

测评与训练

一、名词解释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肉芽组织

二、问答题

1. 简述常见的病理性萎缩及发生原因。

2. 试述变性常见类型、原因、病变特点。

3. 试述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结局、坏死的类型及特点。

4. 阐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