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龙生九子
27396100000011

第11章 铁蹄南下,逐鹿中原

在军事上,清人虽然定都北京,但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西安有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吃了败仗,但仍有几十万久经沙场、作战勇猛的将士。四川有张献忠的大军。在江淮以南,明朝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未受损失,各镇总兵累计有几十万部众。以上还只是清人的最主要敌手,除此之外,各地反清义军、降而复叛者更是难以计数。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之下,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在军事上必须作出正确决策,主要矛头对准哪里,先攻谁,后攻谁,至关重要。

在此关键时刻,多尔衮审时度势,终于根据柳寅东的建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先攻打李自成的军队。而为了攻打李自成,调蒙古兵入三边,举大兵攻晋豫,使李自成腹背受敌。为此又需先用计扼住蜀汉之路,以免张献忠与李自成联手。然后进攻江南,稳定江南局势。

多尔衮之所以首先把矛头对准李自成,一是因江南尚无能力北进,只是固守江南。二是把矛头对准起义军,理由是清人得天下于“流贼”,而不是得自于明,攻打起义军是为明报仇,师出有名,既可稳住明代官吏与将士,以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而又无后顾之忧。多尔衮的这种决策无疑对清人十分有利。

在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多尔衮在主持完顺治帝的登基大典后,立即开始调遣军队,兵分两路,向大顺军和南京福王弘光政权同时发起进攻。开始了入关后最大的武力征服。十月十九日,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清军经山西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征讨李自成。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以所部随征。

李自成节节败退。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途经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他先率二三十人前去观察地形,不料遭到当地山民袭击,由于大队遥远,救援不及,因此全部殉难。清政府曾派认识李自成的人去查验尸体,但尸已糜烂腐朽,无法辨认。关于李自成的结局,各种史籍记载分歧很大,亦有李自成隐遁为僧的说法。李自成死后,其余人马与从延安撤下来的李过、高一功部会师后,进入湖南。不久,与南明桂王政权的何腾蛟部结成抗清联军,大顺军的余部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末由张献忠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于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沿江而上大举入川。六月克重庆,八月下成都,先后杀掉明朝的端王和蜀王。十月,张献忠定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政权,改元大顺,改蜀王府正殿为承天殿。建立各级农民政权,铸币造历,开科取士。同时,张献忠派出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等将领率兵四处攻略州县,使全川一时皆置于大西政权的统辖之下。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故明势力在四川反对张献忠的活动愈演愈烈。顺治二年(1645年)以来,大西政权所面临的局势就逐渐恶化起来。为了镇压一切反抗和有可能反抗的势力,张献忠在四川实行了疯狂屠戮的报复措施。自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张献忠感到自己在四川很难立足,便在其女婿汪兆麟的怂恿和帮衬下,开始有计划地对蜀民进行残酷杀戮。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张献忠在成都指挥他的部队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先杀男子,后逼妇女跳江。“除投缳赴井者莫可查考,其膏锋刃者,男妇不下四五百万”。十一月九日,张献忠以举行“特科”为名,命令将各府县生员一律送至成都,到齐后全部杀光。十一月二十二日,张献忠下令将大西政权官员家属以外的成都“城内居民一律杀绝”。顺治三年正月十日至十五日,张献忠大杀川丁,将14岁以下者除外,“其余老弱成丁,不论男妇,尽杀”。并在顺治三年(1646年)上半年,派兵分剿成都府属32州县,以杀人多少论功。张献忠命令部队“俱要处处残灭,节节搜杀”;“无论男妇,尽杀”。被杀者“尸骸山积,臭闻百里外”,其情形惨不忍睹。张献忠最后干脆放弃成都,另寻出路。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六日,张献忠在纵火焚烧成都后,向川北转移。后到达西充,驻扎在凤凰山金山铺一带。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最初对张献忠知道不多,当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李自成上,后来为了实现其统一全国的目标,特别是在李自成被剿灭后,便开始着手解决张献忠割据四川的问题。

顺治二年(1645年)春,清陕西总督孟乔芳致书大西川北巡抚吴宇英,“令其说张献忠投降”。闰六月,多尔衮询问:“张献忠现在在什么地方?”大学士奏报道:“听说张献忠现仍占据四川,其地方险要而富庶,他在那里抗拒不降。”同年秋天,清湖广等地总督佟养和继续派人“持书与告示往四川招抚张献忠”。张献忠对此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清朝在江南基本被平定后,便开始以武力征讨四川。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二十日,多尔衮任命驻防西安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加派左翼固山额真巴颜、右翼固山额真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等率兵前往陕西,“会剿四川,征讨叛逆”。同一天,又颁布了招抚张献忠的诏书和告四川各官兵民人等的谕旨。诏书说:“张献忠前此扰乱,皆明朝之事。因远在一隅,未闻朕抚绥招徕之旨,是以归顺稽迟。朕洞见此情,故于遣发大军之前,特先遣官赍诏招谕……张献忠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所部将领头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赏,倘迟延观望,不早迎降,大军既至,悔之无及。”“凡文武官员兵民人等,无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倘抗拒不服,置之重典,妻子为奴。开城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

在政治招降无效的情况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廷又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会同多罗郡王罗洛宏、多罗贝勒尼堪、固山贝子吞齐喀、满达海等,统率官兵前往四川征讨张献忠。豪格等人经陕西,着手准备入川。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西军内部发生了刘进忠降清事件。刘进忠原是大西军骁骑营都督,其部下四川人较多,当时“营中纷纷传献忠欲杀川兵”,他的一些部将叛投了南明。刘进忠害怕自己受到张献忠的严惩,遂率部下叛逃,先至重庆投靠明将曾英,不久又率部下北移,同摇黄十三家中的袁韬部合营,自称新天王。大约在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间,他又派部将吴之茂往陕西向豪格投降,接引清军入川。

十一月,清军准备就绪,迅速入川。二十六日,豪格从大西军俘虏口中,得悉张献忠的大营驻扎在西充县凤凰山下,遂密令章京鳌拜、固山额真准塔等率领精锐充为先锋,自己则带着满、蒙军队随后进发。清军一昼夜三百里急行军,于二十七日抵达西充凤凰山。当时天气“寒冰凛冽,朔风刮面,平地雾起,目不见形状”。张献忠拥众数十万,直到清军迫近,还是不相信。当有哨兵报告说:“听到山下有人马甲胄的声音,雾太大看不见有多少人。”张献忠听后大怒,将哨兵捆绑起来,说道:“我天王老子统领天兵在此,谁敢来捋老虎须?你为何胡说八道,惑乱军心?应当处斩!”话音未落,哨兵接二连三地向他报告与前者同样的情况。张献忠这才命令给第一个来报告的哨兵松绑。然后继续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的名字威震天下,四海皆知,哪人敢来送死?我一个人就能对付他。”于是自己拿着一张弓,挟上三根箭,未披任何甲胄,一人骑马驰出了御营。随从护卫立即备马追赶,但都未能跟上。张献忠策马飞驰率先来到山下,此时雾散日出,放眼望去已是漫山遍野的清兵,气势汹汹,如潮水一般围攻过来,清兵前锋与张献忠只有一溪之隔。刘进忠连忙指着他,告诉清兵:“此人就是张献忠。”张献忠见此连忙张弓搭箭,但未等箭矢发出,其胸膈已连中两箭。张献忠急忙勒马回逃,刚一转身,后背又被对方射中两箭,当即从鞍背上滚落下来,气绝身亡。这时随从护卫相继赶到,当他们从张献忠身上拔出箭矢,仔细察看后,才知道对方是清兵。这些人正想扛起尸体赶回大营,只见清军大队人马已经冲杀上来,个个人强马壮,恍若天神。张献忠的随从们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丢下张献忠的尸体,一溃不可收拾。

大西政权就这样败了。后来李定国等将领率余部南撤,转入云南,与南明永历政权共同抗清,仍然发挥了作用。

清人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后,明朝官僚们为了解决王朝继统的问题,先后建立了几个南明政权。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被迎入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弘光政权。弘光政权派员北上,与清廷议和,未成。这年十月,多尔衮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清军征讨南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以所部随征,全军二万余骑,渡黄河南下。

三月初七日,清军分兵三路:一路由多铎自己统率,出虎牢关;一路由固山额真拜尹图指挥,出龙门关;一路由尚书韩岱统领,走南阳。三路殊途同归,直指归德(今河南商丘)。途中所经30县,皆望风迎降。二十二日清军克归德,多铎在归德期间,清军已进入安徽,占领了颍州(今阜阳)、太和(今安徽境内)。四月初五日,多铎军经过十几天的休整,再度出发南进,经亳州(今亳县)、泗州(今泗县),直抵淮河,南明将领烧断淮河桥后逃走,清军在泗州夜渡淮河后,从天长(今安徽天长市)、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一线逼进扬州。大军兵临城下,扬州已危在旦夕。

在清军铁蹄南下,矛锋直指南京之际,弘光政权虽然开始有些恐慌,但并未有所举措。由于三月份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来到南京,各个党派为了自己的利益又跳出来争斗。远在武昌的左良玉也接连上疏,为“太子”争地位,甚至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兵发武昌顺江而下,移檄远近,要入朝诛杀马士英。自汉口至蕲州,列舟300余里,向南京进发。马士英万分惊恐,急调黄得功率兵镇芜湖,进行江上堵截;又调刘良佐入卫;刘泽清的部队则以勤王为名,大掠而行;史可法也得到渡江入援的命令。

这时的清军已攻取归德,进逼淮南。史可法飞章告急,请求增援。昏庸的弘光皇帝竟对他说:“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赴北兵,自是上策。”史可法气愤地说:“上游之意,不过欲除君侧之奸,原不敢与君父为难。若北兵一至,则宗社可虞。”一些文武臣僚也请求弘光派兵防御淮扬一线。但马士英却指着这些官员大骂:“你们这伙东林党,想借防江纵左军进犯!清兵到了还可以议和,左逆到了,你们是高官,我君臣却得死!我们宁可死在清兵手里,也不死在左兵手中。”由于黄得功、刘良佐等部已被马士英抽调去抵御左良玉,而防守江北的史可法实际上已无御清之兵。弘光小朝廷赖以生存的江北门户——扬州,已是内乏守兵,外无应援,毫无固守的可能。左军东犯失败后,史可法奉旨仍守泗阳。于是他急趋天长,并檄诸将救援处于清兵严重威胁之下的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不久,有报盱眙已降清军。史可法急返扬州,泣谕城中士民坚守到底。同时传檄各镇增援,结果,仅有总兵刘肇基以四千兵赶赴扬州助战。刘肇基请求趁清兵尚未集结,背城一战,史可法认为,野战不如凭城坚守,没有同意。

四月十五日,清军逐渐逼近扬州,开始围城。十七日,多尔衮再次晓谕江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历数南明诸臣对国破君亡不遣一兵;既无遗诏,擅立福王;扰害良民以起兵端三罪。告诫各地文武官员速以地方城池投顺,否则杀无赦。对南明发出了措辞严厉的檄文。同一日,清军距扬州10公里列营,多铎遣韩岱、伊尔德、阿济格、尼堪等率领清军进至扬州城北,又令顾纳岱、伊尔都齐、费扬古等领兵至扬州城南。清兵在扬州城北、城南共得船300余艘。

十八日,原南明徐州总兵、降将李成栋引导清军包围扬州,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多铎派降清的明将李遇春持豫王多铎的檄文到城下招降,史可法站在扬州城上,在众人面前俯视这位劝降使节,痛斥他的变节行为,并下令士兵用箭射他。

多铎又令一些乡民多次持书招降,不是这些信使被杀掉,就是信件未曾启封便被一烧了之。但清军的招降也并非全然无效、皆不应命。二十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在欲劫史可法出降不成后,遂拔营降清,给扬州的防御造成了新的困难,使守城兵马更加势单力弱了。

二十三日,清军对扬州尚未发动攻势,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人不备,出城一战。史可法认为:“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结果坐失良机,清军从泗州调运来了攻城用的红衣大炮。

史可法面对险峻的形势,决心抵抗到底,与扬州城共存亡。他认为大清豫亲王多铎所领的兵数量较多,且承锐来攻,其势难当。明朝守扬州,虽有兵,能战者少,所以不能轻易出战。当时扬州有新旧二城,史可法与诸将分别把守,旧城西门最为险要,他就亲自领兵防守,说:“诸将以此地为险,吾自守之。”二十四日夜,多铎命令用巨炮轰城,并亲督劲兵,猛力攻城,“西北角忽崩如雷,城遂破”。守城者矢石如雨,攻城者前仆后继。顿时尸积如山,清兵借以爬上城墙。清军越攻越急,城墙修不胜修,新城先被攻破。旧城被攻危急时,史可法正盼望黄得功的兵来救,忽然听到报告:“黄爷兵到矣。”史可法望城外旗帜,信以为真了,忙门出迎。待入城之后,来者大肆杀掠,至此才知道上了清军的当。扬州终于被清军占领了。

史可法知大势已去,又不愿做清军俘虏,即拔剑自刎,被参将许瑾双手抱住,而未伤致命处。史可法血溅衣袍,不得死,便命义子史德威用刀砍自己,德威痛哭,犹豫再三不忍下手。德威与许瑾等数十人拥护着史可法下城,至东门,被清兵堵截。史可法大呼道:“史可法在此。”于是被活捉,送至新城南门楼上去见多铎。

多铎很礼貌地召见了他,说:“前书再三拜请,俱蒙叱回。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史可法愤怒地回答:“我身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头可断,身不可屈。”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矣。我岂肯效其所为。”多铎说:“既为忠臣,当杀之以全其名。”史可法随即郑重答道:“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宽大,万不可杀。”多铎遂下令将其斩首,史可法时年44岁。当时天气炎热,尸体很快腐烂不可辨识。第二年,他的家人将其衣冠葬于扬州梅花岭。乾隆时,曾有人以诗凭吊曰:“号令难安四镇强,甘为马革自沉湘。生无君相兴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在史可法遇害时,刘肇基守北门,发炮反击,攻城的清军伤亡惨重。扬州城破后,他率部下四百人又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巷战,最后以寡不敌众,被源源不断涌入的清兵战败,刘肇基和他的这些部下全部牺牲。扬州知府任民育是史可法的好友,这位誓死保卫扬州的地方官,戎服守镇淮门,城破,乃换上绯衣端坐堂上,说“此吾土也,当死此。”清兵至,有人想让他躲避,他坚持不肯离开,于是遇难,妻子皆投井殉难。

随着城防的崩溃,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便开始了。

当时大雨倾盆,城中居民一面忙着烧香,一面隐藏他们的财宝。他们已无力抵抗凶猛的清兵,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只有听天由命了。清兵先是要银子,后来就无所不要了。夜幕降临之后,清兵凶狠的砸门声,抽人的鞭子声和被打、被杀者发出的惨叫声,悚耳慑魄。城中燃起了大火,“赤光相映如雷电,辟卜声轰耳不绝”。清兵用绳子把人捆起来,然后就用长矛一阵猛刺,将他们杀死;有三个清兵将五六十人如同犬羊一般驱赶,“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作为战利品,他们用一根长绳分别系住许多妇女的脖颈,如穿珠一般,这些人一步一跌,遍身泥土;许多被清兵从母亲怀中掷弃地上的婴儿,在街上爬来爬去,被马蹋人踩,“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城中“处处皆有积尸”,一些沟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积薪下面,乱尸丛中,希望以此逃避这场屠杀,但是清兵仍然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堆和柴草垛,直到有鲜血流出。

清兵逢人便杀,城中随处可听到数十人或百余人齐声乞命的哀求和清兵的追杀声。“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匍匐,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一清兵“所掳一少妇、一幼女、一小儿,小儿呼母索食,卒怒一击,脑裂而死,复挟妇与女去”。有些藏在屋子里的人,虽有幸逃过清兵的屠刀,但其中一些人却又被清兵放的大火无情地吞噬。当清军接到多铎就此封刀的命令时,这座城市可能已有80多万人死于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这个数字据说还未包括那些被迫落井投河、闭门自焚,或惊愕而死、自缢而亡的人。

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扬州城内暴虐十日。无日不掠取,寸丝粒米搜刮殆尽;无日不杀人,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兵野蛮的屠刀之下。清兵血洗后的扬州,积尸遍布街道,“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盖此百万生灵,一朝横死,虽天地鬼神,不能不为之愁惨也!”

清军攻下扬州,扫除了进取南京的一大障碍,南京的弘光小朝廷已濒临灭亡的绝境。面对虎视眈眈的清军,福王朱由崧只得寄希望于长江天堑。他命令总兵郑鸿逵、郑彩以水师守瓜洲,调杨文骢巡抚常、镇地区兼督沿江诸军,合二郑兵驻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在南岸与清军隔江对峙。

惯于长驱野战的清军为飞渡长江天堑,不能不改变策略。他们针锋相对,首先攻破弘光政权在瓜洲等地设防的水师,进驻瓜洲。然后拆掉瓜洲城内各家居民的门槛、桌椅,结成木筏。夜里点燃灯火,施放号炮,沿江而下。南岸明兵以为是清军铁骑渡江,炮石猛击,并向朝廷报捷。京口人民捧着酒肉去犒劳明军,载歌载舞,大肆庆祝。其实这是清军一种声东击西的迷魂阵,故意麻痹南明那些腐败无能的统治者。

五月五日,清军进抵长江,第二天陈兵北岸,相持三日。五月八日晚,清军开始了正式的渡江行动。他们乘着黑夜雾浓,由拜尹图、图赖、阿山等率领舟师,沿运河不声不响地潜至南岸。第二天,又命梅勒章京李率泰趁天还没有亮继率舟师登岸。黎明,击鼓吹螺,大批清军已渡江而来。等到明兵发觉,于甘露寺仓皇列阵,立即被八旗劲旅一冲全溃。弘光政权派在沿江而守的杨文骢逃到了苏州。二郑扬帆入海奔回福建。清军夺取了南京下游的镇江。

清军渡江的消息传到南京,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弘光小朝廷所在的南京城,本无必要的防备,早在清军到来之前就已人心惶惶。但是对前方战事,马士英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弘光帝嬉游如常,嗜戏而无暇上朝。时人有一副对联张贴在南京长安门柱上:“福人(指福王)沉醉未醒,全凭马上(指马士英)胡谄;幕府凯歌已休,犹听阮中(指阮大铖)曲变。”嘲讽当权者的昏庸腐败。

初七日,马士英召百官集议,16名与会者,或窃窃私语,或相对无言。其中有二人公开说出有可能投降清军。更多的人虽没有公开发表言论,却暗中计划请总督京营的忻城伯赵之龙向清军奉表投降了。

初九日,明朝江南之师皆溃,京口败兵逃到南京,城中大震。此时的弘光皇帝却还在彻夜观戏酣宴。到了十日午夜二鼓后,他也觉察形势不妙,带着后妃宦官共四五十人,骑马出通济门逃走。弘光帝出逃,城中文武官员全然不知。十一日黎明,马士英在四百名士兵保卫下,挟皇太后出走浙江。顿时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内门不闭,宫女杂走。百姓拥入马士英、阮大铖家中,抢掠殆尽。文武百官各自逃命。

早已立马江南的大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率领下,五月十四日从丹阳向句容进发,当日前队到达南京郊坛门。十五日,多铎身穿红锦箭衣,乘马自洪武门进入南京城。明总督京营忻城伯赵之龙率公侯驸马、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六科给事中及都督巡捕提督副将等55人并城中官民,冒雨淋漓褰裳跪道旁迎降。刘良佐也于沿途投降清军,沿途归降的还有各镇总兵23人,副将47人,参将、游击86人及监军道员86人,马步兵共238300人。

清军占领南京后,赵之龙命令南京城内百姓家家设香案,用黄纸写“大清皇帝万万岁!”又另写“顺民”二字,贴在门上。弘光政权文武百官纷纷投递职名,赴清营参谒。十七日,百官争先朝贺,职名红揭堆至五尺高者,多至十几处。这些昔日的达官显贵积极向新主子投靠,以求得个人的荣华富贵。朱由崧从南京逃出以后至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又走芜湖投奔黄得功。此时黄得功屯兵芜湖,弘光帝潜入其营,黄得功见后,又惊又悲,说:“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之言,仓皇至此?”由崧说:“非卿无可仗者。”黄得功答道:“愿效死。”不久,刘良佐奉多铎令与清兵追至黄得功在芜湖的营地。黄得功督将迎战,并拒绝了刘良佐的招降。双方还未交战,黄得功被对方冷箭射中喉咙,“知不可为,掷刀拾所拔箭刺吭死”。刘良佐乘势劫营得朱由崧,挟之降清。

五月二十五日,弘光帝乘无幔小轿,首蒙包头,身穿蓝布衣,以油扇掩面被押至南京。沿街百姓夹道唾骂,甚至有投瓦砾击之者。弘光帝后被多铎押解到北京,第二年五月清廷将其斩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弘光政权就此灭亡,清军乘胜南进,攻打南方各省。

战争的一切灾难最终还是要老百姓去承担。在这场战争中,百姓被杀戮过半,财物被劫掠将尽,田园荒芜,同时还要承担军队的粮草供应,加上蝗灾又突然蔓延开来,真是“地方之残,再莫残于晋省;百姓之苦,更莫苦于晋民”。

多尔衮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经济恢复的缓慢甚至停滞,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而且也给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不稳定。不能不说,多尔衮的功绩是以武力为后盾而建立在人民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顺治七年(1650年)年底,清军相继消灭了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并给鲁王政权和永历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尽管此时仍有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南方各省战事也时有反复,但是大半个中国已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问鼎中原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