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龙生九子
27396100000053

第53章 信任袁世凯,真是“瞎了眼”

庆亲王是慈禧太后晚年最信任的亲王,在他还是外务部尚书的时候,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就得到风声,庆亲王不久必将出任领军机大臣(即后来的内阁总理大臣)。于是,袁总督派亲信杨士琦带去了一张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孝敬庆亲王。庆亲王初见银票面额以为眼花,揉眼仔细再看,确是十万两。从此庆袁二人便结下了深厚交情。

交情是要好好呵护的,庆亲王明白这个道理,好在已经秉持国政,正可回报袁世凯。北洋军要扩编,奕劻支持。北洋新军由一镇渐渐扩展为四镇,后又扩充为六镇,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心腹将领牢牢把持兵权。六镇中其余重要干部,几乎都由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中下级军官升任而来。这些人的事业前途都出于袁世凯的提拔,对袁自然是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庆亲王索性让自己的儿子载振同袁结成把兄弟,变成一家人。这一时期里,北洋势力迅速膨胀,袁世凯得以身居地方而左右全国政局,俨然成为清末政坛的中心人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袁世凯最大的靠山慈禧太后去世,小淳王载沣摄政监国。当时,民间流传载沣为其兄光绪皇帝报仇,已将袁世凯秘密处死,一时流言四起。

庆亲王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白拿袁世凯的银子,他设计利用载沣会晤各国驻华公使的机会,让袁世凯陪同出席,使谣言不攻自破。谣言虽破,但满族年轻新贵们杀袁夺权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庆亲王在养心殿力争说:“袁世凯人虽不在北洋,段祺瑞、冯国璋,还有江北提督王士珍,都听他的。如果他们提兵问罪,说为什么杀袁世凯,铁良(时任陆军部尚书)能挡得住吗?如果挡得住,可以杀,挡不住,不能杀。”一席话先把载沣吓了一跳,载沣又想了个理由:“袁世凯当年告密,大行皇帝(光绪)很吃了亏,如今是要为大行报仇。”庆亲王立即接口:“对不起大行皇帝的,恐怕不止袁世凯一人。”意在言外,矛头暗指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袁世凯,庆亲王甘冒极大的政治风险。

最后,载沣还是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袁世凯被迫离开北京,在河南彰德的洹水北岸买了一座宅院开始了安身隐居的生活。归隐期间的袁世凯,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清早出去散步,随后与亲戚朋友下棋,要不就是和一些来访的文人墨客喝酒吟诗,以打发落寞的时光。当时的《东方杂志》上曾刊登了一幅著名的“披蓑垂钓图”,袁世凯以此来表示自己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取意。不过,从那幅图上看,袁世凯虽然头戴斗笠,手执钓竿,看似闭目养神,似有决裂于仕途之象。但其凝望沉思,又隐隐作姜太公钓鱼之状。

事实上,“退隐”后的袁世凯貌似与世无争,流连于山水之间,但实际上却时刻注视着北京的动向。袁世凯是胸怀大志的奸雄,自不甘退隐,他继续以厚币贿赂庆亲王,请他为之疏通。庆亲王也与袁世凯暗通声气,并扶植徐世昌等袁党,使袁的势力并未真正削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山西、湖南等省便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督抚的警报也如同雪花般直飞朝廷,要求增派军队,以防不测。摄政王载沣接到那些警报后,一下子就变得手足无措,只得慌忙召集内阁的一班大臣前来商议。皇族内阁的这些人,都是一群无能之辈,平时就知道吃喝享乐,这下要动真格的了,一个个面面相觑,束手无策。看到这般景象,摄政王载沣气得是手脚冰冷,几乎要掉下泪来。

庆亲王奕劻资格最老,不得不出来打破这尴尬的局面。奕劻说要保荐一个人,一定可以镇压住革命党。奕劻不说则罢,一说便说到了载沣的痛脚上——此人正是被载沣赶出京城的袁世凯。载沣听完,沉默良久,不作回答。奕劻看到载沣迟迟不作回应,心急如焚,他知道载沣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但眼下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时刻,唯有掌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才能解救清朝,别无他人可选,就苦苦劝说载沣招袁世凯回朝。在万般无奈之下,载沣也只得厚着脸皮派人去请袁世凯。三天后,奕劻的亲笔信便送到了河南彰德的洹上村,开出的价码是请袁世凯出任湖广总督。

虽然庆亲王费尽心力使袁复出,但是此时的袁世凯早已不是当年的袁世凯。他先是以“足疾未愈、难肩重任”推却,吊足清廷胃口,后又放出话:“要我干呢,未尝不可;要我干得好,须听我的。”开出总揽兵权、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条件,由湖广总督变为钦差大臣督师,后又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不客气地将老领导庆亲王挤走。

之后,袁世凯拥兵自重,先逼迫摄政王载沣以藩王身份归邸,乖乖交出大权。1911年年末,清廷在武昌起义的硝烟中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会上提出,应当接受革命政府要求清室退位,建立民国,实现和平的要求。一时间,朝堂大哗,满屋红顶子们做梦也想不到,被视为救命稻草的袁大人竟是自己荣华富贵的掘墓人。

袁世凯的前任、庆亲王奕劻怒不可遏,手持拐杖对袁大打出手,恶狠狠骂道:“我瞎了眼,看错了人!”袁世凯冷冷回了一句:“王爷,咱们原本就没什么交情。”

最后,内外交困的清廷宣布年幼的皇帝退位,袁世凯如愿当上了民国大总统。于是,庆亲王奕劻被视为出卖祖宗的叛徒,皇族、亲贵无人不诟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