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独掌大权后,审时度势,敏捷果断,在政治上、军事上迅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的调整,使清军得以顺利入关,占领北京,争取到了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掌握了主动权。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死,明朝灭亡。听到这一消息,清朝大学士范文程急忙从养病的盖州温泉返回沈阳,上书多尔衮,建议清兵尽快入关,夺取天下。多尔衮也敏锐地观察到形势的变化,他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
四月初七,多尔衮统率大军,出师中原,行前祭告太祖、太宗。
清军一路缓行,四月十五日抵达翁后(今辽宁阜新一带)。这天早晨,遇到了明军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援的使者——副总兵杨坤、游击郭云龙。他们向多尔衮呈交了吴三桂的请援信,在信中,吴三桂除了说明当时形势及一些客套话之外,主要表明他站在明王朝立场上请求清军支援的态度,还没有表示降清。他的条件是与清军分治中原,“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多尔衮看了信,当然感到意外。他没想到屡招不降、拒宁山海关、宁远的吴三桂会投书乞降。但他还有些疑虑,怕这是阴谋。便给吴三桂写好复信,信中以一国之主的口气,用“封以故土,晋为藩王”的条件招降吴三桂。同时,命大军加紧向山海关进发。
清军以平均每天60公里的速度进发,四天以后来到连山驿(今锦西)。这时候,李自成已开始攻打山海关了,吴三桂又派人给多尔衮送去第二封信,希望清军“速振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多尔衮知形势急迫,立即命令大军星夜出发,昼夜兼程。清军越过宁远(今辽宁兴城)进抵沙河地区,小驻于沙河驿(中后所与前屯卫之间,距连山城75公里,距山海关50公里),然后继续进发。二十一日,清军在距山海关5公里外,得到吴三桂军中哨骑的报告,说:“贼已出边立营。”多尔衮遂命精兵往击,在一片石首遇大顺军唐通部数百人并迅速将其击溃。傍晚,清军再进离山海关5公里处,已隐约可闻关内炮号轰鸣、喊声阵阵。清军发现山海关城中的炮火向东轰击,遂迟疑不敢冒进,扎营于关外欢喜岭。在对关内战况毫不掌握的情况下,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说:“不如分兵固守,以觇动静。”然后,清军“披甲戒严”,“高张旗帜,休息士卒”,“蓄锐不发”。并遣人到吴三桂营中打探虚实,以免上当。
此时农民军正在与拒守关城的吴三桂军激烈交战。历史上著名的山海关之战就在这天开始了。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古称榆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起点。关城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横亘辽西走廊,东西为出入关门的必经孔道。在明朝,它“外控辽阳,内护畿辅”,是明朝经营辽东的陆路咽喉之地,一关雄踞,万夫莫开。
李自成大军猛攻山海关的翼城,两方拉锯,喊杀声震天。到二十二日黎明时分,吴三桂见情形不妙,又知清军已到关外,赶忙亲率五百骑,冒着矢林弹雨,赴欢喜岭拜见多尔衮。在营中,多尔衮与吴三桂对天盟誓,吴三桂剃发称臣,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而后,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一步,与农民军进行决战,并答应清军随后就到。二十二日上午,三方军队,在关内石河摆开战场。李自成知道“成败待此一决,驱其众死斗”。农民军在石河以西列阵,马步兵二十多万“北至山,南至海”,排成一字长蛇阵。吴三桂也是“悉锐而出”先行迎战。清军以英王阿济格为左翼,率领万骑入北水门;豫王多铎为右翼,率万骑入南水门,为吴三桂两翼助战。多尔衮自率主力部队殿后指挥,从关中门进,并即赴石河西。这时吴三桂已挥兵上阵,一场恶战开始了!这天,“大风迅作,尘沙蔽天,咫尺莫辨”。因为几乎对面不见人,所以根本谈不上整整齐齐地交手。有些八旗将领不禁急躁起来,想乘势杀将过去,但都被多尔衮制止住了。然后他把八旗主力部队面向大海,分层排开,主要针对农民军的阵尾。令吴三桂军为右翼之末,即最西端,实际上就是让他作为前锋,与列阵于石河西的农民军首先交战,自己衔住农民军长蛇阵的结尾,使其无法合围自如,这体现了多尔衮战术的高明之处。
由于风卷黄沙,对面不见人,所以吴三桂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农民军阵前。李自成在庙冈之上立马观战,见此情形,急令农民军包围吴军。一霎时,金鼓之声、呐喊之声传到百里之外,在农民军层层包围之下,吴三桂率军左冲右突,拼命死战,但农民军数量上胜于吴军,战斗力亦很强,因此步步进逼,前仆后继。吴三桂军被围在核心,向左突围,便有农民军号旗向左指,使军队向左迎击;吴军向右冲击,号旗便向右挥,农民军又向右堵截,吴三桂恰如瓮中之鳖,几无脱身之路,“阵数十交,围开复合”,“炮声如雷,矢集如雨”。双方苦战了大半日,直至下午时分,吴三桂开始支持不住了。就在他精疲力竭的时候,多尔衮抓住战机,突令清军出击。于是清军三吹号角,呐喊三声,以白旗骑兵二万从吴三桂军右侧突入,“万马奔腾不可止”。农民军不畏强敌,仍然奋勇拼杀,刘宗敏勇冠三军,但中箭负伤。
由于农民军已与吴三桂军相持了大半日,伤亡者较多,而且力气耗费甚大,因此无法抵挡一直养精蓄锐、在双方交战中作壁上观的清军,见到这种情况,李自成惊慌失措,当即下令撤退,自己麾盖先走,避开锋芒,于是农民军阵脚大乱,一败不可收拾。清军则乘胜追杀20多里,缴获了许多驼马缎币。农民军被杀者无计其数,投水溺死者,不知其几,横尸遍野,沟水尽赤。夜幕降临了,两天来一直震耳欲聋的炮声和呐喊声渐渐停息了。清军追击还师后,在关内五里处扎营。至此,这场各方投入总兵力近40万人,连续激战两天一夜的山海关大战终于结束了。
据当时目击者说:战役中“凡杀数万人,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山海关之战对李自成农民军、清军,乃至吴三桂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场战役的结果已远远超过了战争胜负的意义,中国历史又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取得山海关战役胜利的当日,多尔衮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赐给他玉带、蟒袍、貂裘等物,并令山海关城内军民一律剃发。以马步兵一万隶属吴三桂,让他和多铎、阿济格一起率兵前往追击李自成。
为了改变清军烧杀屠掠的行为,以期夺取全国统治,大军出发前,多尔衮与诸将誓约:“此次出师,所以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从山海关逃回的大顺军士兵拖着疲倦的步履,又回到了原来的营地。李自成连遭挫折,士气大落,预料很难坚守北京,因而决定回师晋、陕,以图东山再起。二十七日,为了发泄仇恨,李自成又杀了吴三桂全家的三十余口,悬首城上示众。
为了证明自己曾经真正统治过天下,李自成最后决定在北京举行登基称帝仪式。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皇帝位仪式,立妻子高氏为皇后,追尊七代考妣为帝后,牛金星代行郊天礼,并由六政府各颁一大诏书,以当年为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身加衮冕,受各官朝拜。同时,出牌晓谕百姓速速出城躲避清兵。然后将木柴、硝磺之类运入承天门,这位大顺永昌皇帝计划烧毁这座自己刚刚享用过的宫殿。二更时开始放火烧宫,再烧九门城楼。五更时,农民军开始撤出北京,李自成命左光先、谷可成统领万骑殿后,载其所熔金饼数万狼狈地离开了北京。在他们身后,大火正燃烧着他们曾一度占有的地方。自三月十九日农民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北京城,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统治,到四月三十日仓皇撤退,其间不过四十二天。时间之短,变化之大,真是发人深思!
与此同时,山海关的清军正以锐不可当之势,积极向北京进发。多尔衮一方面派出吴三桂军追剿李自成,另一方面仍考虑到用招抚的手段争取民心,特别是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分子的支持。这样,前途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山海关之战时,多尔衮就再次告诫将士:“不能乱杀无辜百姓,乱抢财物,乱烧房屋,否则,要论罪。”多尔衮曾发布令旨说:“谕官兵等人知道,曩者三次往征明国,俱俘掠而行。今者大举,不似前番,蒙天眷佑,要当定国安民,以希大业。入边之日,凡有归顺城池,不许杀害,除剃头而外,秋毫勿犯。其乡居散屯人民,亦不许妄加杀害,不许擅掠为奴,不许跣剥衣服,不许拆毁房舍,不许妄取民间器用。其攻取之城,法不可赦者,杀之。可以为俘者,留养为奴。其中一应财物,总收公用。其城屯不论攻取投顺,房屋俱不许焚烧。犯此令者,杀以儆众。”多尔衮反复严肃军纪,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清军“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
此外,多尔衮还向百姓宣布清军严守军纪、安定国家的规定,招纳逃避四方的百姓还乡返里。尤其是,多尔衮利用明朝地主阶级的复仇心理,宣布清军入关的目的是:“为尔等复君父之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也。”告诉明朝官民:“官者归来复其官,民者归来复其业,师律严肃,必不害汝。”由于吴三桂是明朝旧官,他的话更易为汉族官绅所接受、相信,所以多尔衮又让吴三桂以自己的名义发布檄文,号召汉族官民归顺清军。京东州县,本来已无明军,农民军败退后,就更没有什么抵抗力量,顺利得让人吃惊。而且吴三桂已先发榜文到前路州县,所以各地士绅纷纷望风而降。
从山海关到北京不到千里的路程,多尔衮开始了他收买民心、招抚汉族地主阶级的计划。他每到一处,对百姓进行安抚,开仓济贫;还不让军队入城住宿,严申军纪;又对投降的地方官好言劝慰,赏赐袍服,保证他们原有的地位,这不仅使这些士绅感激涕零,也使当地百姓松了口气。更重要的是对京城内外各阶层人士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为建立清朝未来的统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李自成农民军撤出后的北京,已重新成为故明官员的天下。御史曹溶自任城西巡视,在城隍庙中设立了崇祯帝的灵牌,故明遗老如高尔俨、孙承泽、梁兆阳等纷纷发丧哭临,张懋爵、柳寅东、韩文铨、朱朗绍也自任五城中其他四城的御史,暂时行使起统治职权,恢复统治秩序。一些投降过农民军的明官如王鳌永、沈惟炳、骆养性等也与各官一起在午门设立崇祯牌位,行礼哭临,准备恭迎吴三桂以及大清义师,以为他们会奉还崇祯太子,重新中兴大明王朝。
一场大雨,使京城熊熊燃烧的烈火渐渐地熄灭了。宫中除武英殿、文华殿,宫外除大明门、正阳门之外,主要建筑都已半成灰烬。宫城内外的白玉石桥虽被烟火熏成褐黑斑驳,但还完好无损。只有那昔日结巢于宫殿重檐之下的泥燕被大火烧得无家可归,只好在荒凉残破的庭院里上下翻飞,几乎遮住了天空,叫声凄凉。
五月初二日,故明遗官、遗民们早早就等候在朝阳门外,他们都以为是吴三桂奉太子回归。于是,锦衣卫指挥骆养性准备好銮仪法驾,百官随卤簿齐集朝阳门。远处一股尘埃扬起,众人连忙跪伏在大道左边,一些百姓烧香拱手,甚至有人高呼万岁。可车马行到眼前,既不见明太子,也不见吴三桂。不久,北京城里人才知道,此时的吴三桂已被多尔衮径直差去追击农民军,自卢沟桥向西而去,连京城的影子都未看到。众人等到的是衣服、语言俱异的清朝军队,领头的是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说:“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我为主否?”众人不禁面面相觑,惊愕不解。此时清军大队已进入北京城,门上遍插八旗中白旗标志。百官在相顾惊异后就迅速默认了现实,然后俱劝进表。范文程告诉他们:“皇帝去岁登基矣,何劝进之有?”这些人又请多尔衮乘辇进城。多尔衮推辞说:“我是效法周公辅佐幼主,不该乘辇。”众人叩头请求:“周公也曾是负扆摄国事的,现在应该乘辇。”于是,多尔衮不再推辞,说:“我如今来安定天下,自然不能违背众意。”多尔衮下令把卤簿向宫门陈设,排仪仗于前,奏乐,从长安门进皇宫。在此对天行三跪九叩头礼,再向关外方向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乘辇直入武英殿,以金瓜、玉节等罗列于殿前。多尔衮下辇升座,接受故明大小官员以及宦官七八千人的朝拜。在一片欢呼万岁声中,多尔衮顺利地进占了北京城。
正是多尔衮这种迅敏的机变,使清军在尔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占尽先机,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兵锋所至,势如破竹。
从多尔衮出兵至清军占领北京,前后不足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