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职业很高尚,怪异项目臭难当
科学家是令人十分向往的高尚职业,青少年往往会有当科学家的理想。科学家是受人尊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们的发明创造确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看到科学家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眼镜,细心观察各种试验结果,或者面对干净的试管、高能粒子加速器,或者量子计算机,进行孜孜不倦的刻苦研究,确实令人敬佩。但是,在科研队伍中,也有的人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怪异的职业。同样是科学研究,他们面对的是恶心、痛苦、烦闷与寂寞的工作,有的是尽管臭不可闻,而非闻不可;有的是非常尴尬而非要打破尴尬不可,才能把科研项目进行下去。
下面介绍美国在科研方面最怪异的六项职业。
一、骨骼收集者:在办公室煮尸体
自然博物馆中展出的通常都是洁白干净的骨骼或者是制成标本的动物,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生物工作者那里得到的却经常是带着腐肉和皮毛的动物尸体,如何把皮毛、腐肉从骨架上彻底去掉,这里面大有学问。
哥本哈斯大学动物博物馆的杰普?莫而通常是把动物的尸体往空罐子里一扔,任其慢慢烂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动物学家罗伯特?夏斯不屑用这个懒人的招数,每逢需要获取动物骨骼时,他就把自己的独门暗器--食肉甲虫放出来,它们会把动物尸体的烂肉统统吃光。
但食肉甲虫也是有“品味”的,对那些已经做过防腐处理的动物尸体,它们一口都不碰!这时要想得到动物的骨骼,就得采取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煮。
考古学家桑德拉?奥尔森就最擅长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手中的动物标本。
请注意:使用这种方法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经过防腐剂处理的标本在加热后会散发出一种有毒气体,操作者一不留神便会中毒身亡。奥尔森在一次煮鬣狗爪子的时候,就不慎吸入毒气,幸运的是,那次只是肺部发生了严重的感染,还不至于送命。
这项工作危险与否暂且不说,只是每天关在实验室里煮尸体,光是想想,就够让人毛骨悚然的了!
二、逐臭者:闻屁判断肠胃病
屁无色无形,却因其不同寻常的味道让放屁者脸红心跳,闻屁者苦不堪言。世界上偏偏有这么一些人,将闻屁作为自己的职业。
在肠胃专家麦克尔?莱维特的实验室里,就有两位执著的闻屁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闻那些志愿者吃下豆类后排放在小塑料瓶中的屁,然后根据每个屁的气味来辨别其中的化学成分,以此作为判断人的肠胃系统、消化系统是否健康的依据之一。
这项工作一般人还无法胜任,闻屁者不仅要有相关的医学知识、丰富的闻屁经验,还要有超级投入的工作热情,要是闻得不够仔细、不够专业,很可能会对被检査人的身体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到目前为止,闻屁已成为医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种。
与闻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闻口臭。这个特殊的行业诞生于漱口剂的生产厂家,为了检验产品的功效,专业闻口臭者每天都要忍受大批的口臭患者在自己面前肆无忌惮地呼气,而且,他们绝不能掩上鼻子。
三、数鱼者
每年的4月到10月,在靠近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大坝的旁边,总有一些老人拿着计数器轮番坐在那里,眼睛紧盯着水面,手指不停地按键。别误会,他们不是老年痴呆,更不是在玩电子游戏,这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数鱼。
在这儿,有专为洄游鱼类修建的通道。有些鱼如果遇到了大坝,就不会游回到河里,这些为鱼建造的阶梯就是让它们回到河里产卵。数鱼人守在这里,每当看到一条鱼经过时,就要按一下键作为记录。
这样的工作每天要干满8小时,平均每小时按键达300次左右。一天下来,数鱼人个个眼珠膨胀,手指酸痛。但这不算严重,对于他们来说,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单调。
数鱼工作意义重大,因为管理机构要根据他们统计的数量来确定最终的捕鱼量。还多亏了这个做法,现在回到出生地的鲑鱼数量逐渐增多。
四、舍身饲蚊者
要想彻底消灭疟疾,就必须对它的传播者--蚊子的习性了如指掌。
至于如何把蚊子捉到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就全靠研究人员甘当诱饵、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了。
研究疟疾的科学家赫尔格?齐勒每周至少有两次需要充当蚊子的“美味”:他在野外露出身体,一旦有蚊子落在身上,他就用一个带滤网的管子把它吸进去。收获最大的一个晚上,他在3个小时内捉到了500只蚊子。
不过,他身上被蚊子咬的地方也超过了3000处,除了奇痒难耐之外,他还被传染上了疟疾,足足两年才痊愈。
五、精液收集者
人工授精研究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于是,收集动物的精液就成了整个课题中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为了达到目的,研究人员绞尽脑汁,“欺骗”“诱惑”“献身”,手段之妙、功夫之高,让人大为惊叹。
其中,用得较多的是用一只涂有润滑剂的乳胶管。使用之前,技术人员要先唆使一只年轻的母牛挑逗公牛,让它们逐渐兴奋起来,快要交配时再强行将公牛的生殖器插进乳胶管进行采集活动。
与此同时,至少要有3个大力士从后面拖住公牛的尾巴,让它保持不动。即便如此,技术人员还是经常受伤住院。也难怪,受到这样的愚弄,愤怒的公牛哪能轻易放过他们。
六、粪便研究者
在20世纪80年代的最初几年里,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特雷西?维就教授及其同事戴维?利维利就开始研究引起腹泻的细菌--梭状芽孢杆菌,并分析了从这种病症患者那里提取的粪便样本。
虽然是工作需要,可这次分析粪便的经历实在是不堪回首,他们整整两个星期不能正常进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家名为Techlab的公司,专门生产用于分析粪便的工具。
目前这家公司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打开装粪便的盒子,并对粪便进行化验,以此来检验设备的效用。(取材自《侨报周刊》2007年7月6日《六大最怪异的科学职业》)
看过这几个行业的科学家的研究,让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是他们不顾恶臭、不顾风险、不怕寂寞,献身科学事业,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奉献。我们对他们的高尚而神圣的科研精神倍加赞赏,并衷心祝愿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自小培养独立性,孩子长大不依亲
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人的坟场”,这是人所共知的。在这个“天堂”里,美国人对儿童的关爱与中国人是大不相同的。最大的特点,是自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谋创业的本领,比较形象地说,美国人注重给孩子工具和武器,让他们自闯天下;而中国人喜欢给孩子铺床、铺路,让他们有优越的条件。由于中美两国人民对培养孩子的理念不同,所以在小孩的培养上差异很大。下面将我所见所闻介绍于后:
孩子生下自己睡
美国人对生孩子非常重视。妇女怀孕之后,定期要到医院检査;尽管接生费用昂贵(住一天医院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美元),但是家庭与社会政府或医保公司也都乐意付出这笔花销;产妇分娩前后,不仅医院对产妇的照顾无微不至,而且“女人生孩子,丈夫休产假”,甚至陪护及探视的亲属,都会沾婴儿的光,在住房、饮食方面得到特殊照顾。还有的州,孩子一出生,就会收到州长亲笔签名的贺卡,我的孙女1997年在北卡州出生,还收到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签名的贺卡。难怪一位旅居美国的男士感慨地说,经历这一番事后,才真正体会一次什么叫“幸福”。
初生婴儿在医院享受的这一切堪称无比温暧,然而一回到家里就立时睡冷床了,父母早早为他(她)准备了婴儿卧室、婴儿床,父母对婴儿说了声“宝贝,你自己睡一个屋子吧”,孩子的“独立”生活就从此开始了。即使家里的住房比较紧张,也要腾出一间房让孩子单独睡。
每每想到这些,做父母的每天夜里自己钻进暧和的被窝,而把襁褓中的婴儿独自“扔”在一个房子里时,就觉得他们太狠心了丨你们这样做,怎么忍心又怎能放心呢?
然而人家美国人自有自己的说道。几乎所有的妇产科医生都会警告产妇,千万别搂着自己的孩子睡觉,那样容易闷着、压着孩子,因此而发生的悲剧已经不少了。一些家长还看重了让孩子生下来就独住一屋,有利于克服孩子过重的依亲心理,对从小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大有好处;我也听到了一位袓母对儿媳的劝慰:开始,让孩子哭几声,不要紧的,渐渐地,他就会习惯的……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家庭也渐渐地学起美国人来。
当然了,让婴儿独住一屋子,并不是把孩子扔下不管了,婴儿室的温度控制、婴儿床设计制作的精致、科学及安全保障等都不必说了,就说对孩子的照料吧,孩子一会儿要吃,一会儿要尿,需要大人操心的事多着呢。但是请放心,孩子的身边就放着录音机放着传声机呢,孩子这边稍微有点儿动静,马上就传到父母耳里了。不少做父母的还时不时地到婴儿室巡视一番……这比把孩子放到自己被窝里还要操心、还要辛苦呢。
新生的婴儿敢“摔打”
稍加关注美国人的育儿过程,往往就会看到这样令人惊奇的一幕又一一幕:
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护士抱进浴盆洗澡;
孩子感冒发烧,舌温低于38.5度不给孩子吃药,医生和家长都是这样强调着;孩子大些了,就更敢“折腾”了。一天,邻居家的几个孩子都没有上学,而是跳进门前的塑料水池里噼里啪啦地打起水仗来。冋起缘故时,家长说,孩子感冒了,不能上学;“感冒了还敢叫孩子玩水?”答曰:这样做,不仅无妨,还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更令人不解的是,本来衣食无忧甚至称得上富豪的美国家庭,“舍不得”让孩子穿衣服!你看吧,大冷天的,一群群上学的孩子穿得那么单薄,站在校车停车点等车时,冷得抖抖索索的,有的还流着鼻涕呢丨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舍不得”给孩子买点遮阳的东西,就让他(她)在30多度的高温下光头赤脚、袒胸露背地在露天玩耍、走路。
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一个夏日的傍晚,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孩子紧挨着湖边散步。湖边杂草丛生,坎坷不平,水渍斑斑,即使我们这些大人,如果稍不留神,也会滑到水里变成落水鸡。但这两个年轻人,只顾有情有趣地边走边聊,而让路都走不稳的孩子自个儿在一边玩。看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我们旁观者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暗里责备这家大人太粗心了。果真不出所料,孩子一脚没有踩稳,摔倒了,虽然没有掉进水里,但离湖水也只尺把远光景。谁知孩子并没有吓哭,大人更未显出惊慌,他们慢慢走过来,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等到孩子爬起来之后,两人相拥着孩子又亲又吻,夸他表现很好很勇敢。孩子受到鼓励,小脸蛋高兴得像朵化。
在波士顿雷根机场,见到一个孩子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小兜儿,走着走着摔倒了,兜里的东西撒了一地。跟在他后面的大人(像是他的父亲)没有弯腰把孩子拉起来,更别说拣起地上的东西了。他也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再把地上的东西一件一件拣起来,然后夸孩子做得“很好”,并向孩子说了声“谢谢”。
这样的故事绝非个别,因为我在美国前后住了十多年,就没有见过一次孩子摔倒了大人伸手把孩子拉起来的。
乍遇到这类的事儿,总觉得令人难以理解,及至住久了,当你想明白了之后,还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呢。
美国的孩子不兴抱
北卡州。某大学学生家庭公寓。一对美国研究生夫妇喜得贵子。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就把孩子放在婴儿篮里带出来亮相了。别看美国成年人人高马大,可刚生的婴儿却小得出奇,像小猫小狗似的痩小,看了都有点害怕。当时我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抱着多轻呀,为什么放到篮子里拎着呢?
又过了些时候,还是在这个校园内,一位旅居美国的中国老太太告诉我们一件稀罕事:她在家里帮忙给一对大学生夫妇临时照看孩子,这对夫妇是美国人,孩子只有几个月大,孩子爸爸第一天开车把孩子送过来时,除了向她交代什么时候给孩子喂奶、什么时候给孩子喝水之类的喂养之类事务外,还特别强调了一条,可以把孩子放到地板上或草地上玩,但是务请她不要抱孩子。有两次,她看孩子哭闹得厉害,不忍心,抱了一会儿孩子,被孩子妈妈看见了,她在感谢老人对她孩子关爱之后,再次要求老人以后不要再抱她的孩子了。她告诉老人,如果孩子没有生病受伤等特殊情况,让他哭一会儿不要紧的。
听了这位老人的叙述,我想,大概这对美国年轻人学业太重,担心孩子放在老太太家里抱惯了,接他回家后,两口子都没有时间抱他,孩子会闹腾得更厉害。不让抱,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罢了。
后来又碰到一个中美联姻的“国际家庭”喜得千金,小两口相亲相爱、甜甜蜜蜜,关系处得非常融洽,都把他们的宝贝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关爱之心难以言表。然而夫妻俩对要不要抱哄孩子的问题上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做法:妻子(中国籍)对孩子爱不释手,有点空儿就想把女儿抱在怀里,而丈夫呢,只有当孩子闹得不可开交时,抱到怀里哄哄,多数时间是把孩子放到婴儿车里推着或者拿出各种各样的玩具逗她玩。
这使我渐渐明白了,美国人不愿抱孩子,并非怕累着自己,也不是忙得没空儿的权宜之计,而是如同孩子一生下来就让孩子自己睡一样,是为了减少孩子的依亲思想,较早地学会独立生活。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是大人愿不愿意或者说兴不兴抱孩子的问题了,而是美国法律明确规定,为了安全的缘故,孩子坐汽车,只能把孩子放到特定的椅子里,再把椅子牢牢固定到车里特定的位置上,绝不准许把孩子抱在大人的怀里。有一次,我们带着几个月大的孙女儿乘车出去,回来的路上,天色已晚,大概是孩子太小也怕黑的缘故,孩子在车上哭起来了,怎么逗她仍痛哭不止,只哭得小脸憋得红红的,嗓子也哭得嘶哑了,我们很心疼。此时,离家不远了,这条原本比较僻静的路上,过往车辆已经很少了,如果把孩子抱到怀里,孩子定然不会这样哭闹,行车安全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法重如山,我们不能也不敢这样做,只好选了路旁一块空地停下车,抱着孩子在那儿哄了玩了一大会儿,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才又把她重新放回专椅,继续赶路。
美国有关法律还规定,孩子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大人不能搂着孩子睡觉,以免对孩子的安全造成危险。有些新来的移民,因为不知有这条规矩,搂着自己的孩子睡觉,糊里糊涂地吃了官司.
推销甜点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