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零距离”看美国
27460600000047

第47章 军政奇事及其丑闻(2)

布什在大学学的东西不多,但也决非一个草包。正如中国人所说:各有一路精明。布什的本事,应当是在耶鲁练出来的。耶鲁英杰汇聚,这么一个德州的土小子,必须在别人比自己高一头的环境下求生,他仍能泰然处之,把自己的“劣等感”掩盖得天衣无缝。这样的环境,锻炼了他的几个本事。第一,他学会如何包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靠说几句“酷”话应付场面,维持一种体面的形象。第二,他学会了化繁为简,认准几个“硬道理”、大原则,而不管自己不懂的复杂细节。第三,被知识精英压了一头,得了一路 C,自然发展出一种反智主义的逆反心理,使他与那些讲不出三句话的头脑简单的人认同。这三点,后来证明都成了他政治上成功的关键。比如“9.11”那天,他本来吓得不敢出来,引起一些媒体人士批评。但几天之内,他就知道怎么包装自己,一下子成为声望赫赫的“战时总统”。他本来是个“含着金勺子出生”的特权阶层,然而,他那德州的土腔一直不改,在竞选时,甚至不愿提他在耶鲁受过的教育,人说他就像加油站修车的憨厚的伙计(美国人修车常受骗,也许正因为如此,伙计憨厚不憨厚就显得特别重要)。欧洲人笑他土,但也不好好想想,这么一个豪门子弟竟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土老帽,你只要看看克里亲民、变“土”多么费劲,就理解布什那可以乱真的“土”是多大的本事了,也可见这个“演员”足可称为“世界明星”了。

而“9.11”把世界变成了简单的黑白两极,似乎只有善恶,没有其他。世界上错综复杂的矛盾,一下子转化成“反恐”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布什作为一个只认简单的大道理、不懂也不问细节的人,可谓生逢其时。他是战后见记者最少的总统,复杂的问题答不出来。但是,“9.11”后他那直来直去、简单明了的作风,正好突显了他所谓的“道德清晰性”,投合了需要明确方向的美国人的胃口。

民主社会的政治,常常就是这样具有讽剌性。克里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一辈子都想接近百姓。他有真实的奋斗、真实的牺牲。他走到今天,可以说没有一步靠父母,全是自己干出来的。读他的事迹,你会深受感动,常常自然落泪。但是,这个真人,看上去却像是个假的。布什一辈子靠演戏,说“酷”话过日子,其生平事迹疑点斑斑,走到现在,可以说步步仰仗老爹的庇护和提携。但这么个假人,看上去却像一个真的“土”人。有时,你会奇怪,在这个世界上号称是最透明的民主政治之中,真假竟是这样难辨。这也正如《红楼梦》所言:真作假来假亦真。说到底,总统候选人,是政治平台上的大演员,真人唱得不好,观众不接受,变成假的,“演戏不像不如不唱”,演员本来就是真人扮假,假戏真做,以假成真,受到观众鼓掌欢迎,甚至跟着哭哭笑笑,入迷了,政治家就得手了。(摘自《美洲时报》2004年4月11日报道:《年底美国大选将出现一场“两个美国的决战”》)

2004年的大选,由于共和、民主两党提前大造舆论,肯下血本,在2003年3月,距正式选举还有8个月,86%的选民就打定主意,决定投谁的票。从人口构成上,民主党和共和党各占选民的46%,大选争夺的是中间8%。也就是说决定胜负不在大多数人,而是怎么样争取到还没有拿定主意的中间派。所以,2004年大选,争夺之激烈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执的焦点是俄亥俄州。

俄亥俄州按人口数是美国的第七大州,占有20张选举人票。按规定,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如果获得270张选举人票,就可以当选为总统。20张选举人票本不算太多,但这次大选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支持度空前接近,多次选前调査,均有50%左右的胜算。在这种情况下,拥有20张选举人票的俄亥俄州就成了总统必争之地,这是其一。其二,其他人口较多的州,有的选举人票甚至超过俄亥俄州,但那些州内的选情已基本明朗,要么共和党领先,要么民主党称霸,大局已定,竞选宣传很难起扭转乾坤的作用。其三,历史资料显示,俄亥俄州在每次美国选举中都站在胜出的一方,换句话说,谁赢了俄州,谁就赢得大选。所谓得俄州者得天下。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俄州位于保守的中西部,一直都是共和党的地盘,2000年那次大选,民主党的戈尔在俄州以3%的差别输给了小布什。而布什上台四年来,俄州的经济每况愈下,制造业失去了23万个工作岗位,州的失业率又高达6%,比全国平均数几乎高出一个百分点。经济不景气,导致了民怨,民心思变,这就给民主党创造了机会,竭尽全力想拿下共和党的桥头堡。

鉴于以上四点,俄亥俄州成了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驴象两党的中原逐鹿的主战场。离选举日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布什和克里就时不时地拜访俄州,发表演讲,到了离大选还有两、三周时,两位候选人再加上两位副总统候选人,今日这个来哥伦布市,明日那个去辛辛那提,后天又到克里夫兰,在俄州几个大城市之间窜来窜去,形成了“车轮大战”,两党花样百出地造声势,做宣传争取选民。比如大选前的那个周四,即2004年10月28日下午,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克里携著名摇滚歌星一同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草坪上唱歌加演讲,吸引了4万多学生和各界人士聚会助威。隔了三天,11月1日大选前的头一天晚上又赶到克里夫兰,如法炮制,据说聚集了近6万人。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爱德华也不闲着,而且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报纸报道他在俄州辛辛那提市早上6点半就起来挨门拜票。

每敲开一户居民的门,一边儿握手一边儿说:“我是乔治?爱德华,我和乔治?克里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需要你们的选票。”拜票累了,他到快餐店吃快餐,一份快餐2.7美元,他放了2美元的小费,等快餐的时候还抽空拿起身边小伙子的手机,向小伙子的父亲表示问候。共和党那边,布什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请来了加州的电影明星州长施瓦辛格来俄州助阵,哥伦布市大报Dispatch登出的大照片都是施瓦辛格在正中,布什倒像是配角了。往往是克里前脚走,布什后脚就到。共和党在俄州的铁杆摇旗呐喊,站脚助威。并有一些平时并不关心政治,也很少踏出州界的普通百姓,记者问他为何支持布什,回答是“布什反对同性恋”“布什反对堕胎”、“布什诚实”等等,可见道德问题在偏向保守的俄州选民中占了上风。俄州布什的选举班子紧紧抓住选民的这个心理大做文章。他们寄出约250万封信。信里附有一座漂亮的教堂和一幅传统家庭的照片,上面写着:布什同你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婚姻、生命和信仰。正是这封信中的道德、信仰的感召力,加上85000名共和党志愿者在俄州城乡远郊挨家挨户的游说,提醒选民布什在社会问题上的价值观,特别是反堕胎及主张修改宪法,明令禁止同性恋婚姻,使严重遭受就业危机俄州选民在道德信仰和个人利益的两极天平间,最终摆向了道德信仰,促成了布什最后的胜利。

美国总统大选金钱是获胜的基础。竞选实际上是一场金钱竞赛。尽管美国人把自己的民主讲得天花乱坠,十全十美。冷眼相看,民主只是手段,要想达到目的,要有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如果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小康,想竞选美国总统,手中一无权,二无钱,只能说说而已。布什、克里竞选也是要筹集大笔钱款,不然选举也是难以启动的。据报纸报道,到2003年6月底为止,布什一共筹集到2.264亿美元,克里筹集到1.8亿美元。布什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总统选举筹款的最高纪录,克里则创造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筹款纪录。布什和克里在接受本党提名后将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7500万美元的竞选经费。有了钱,他们才能大肆做广告、做宣传,发动和组织选民。据电台报道,驴象两党都投入了巨资在舆论宣传上。2004年总统选举总费用接近40亿美元,比2000年大选多近10亿美元。最后决战俄州时,共和、民主两党共投下了1.04亿的竞选经费。从选前一个月开始各家邮箱都有一、二张不等的宣传材料,最多一天能收到6份。全都是8伊11的高级报纸,彩色精印,内容不外是攻击对方,宣传自己。寄出材料的单位有两党的竞选总部,有支持一方的群众组织。和电视台的广告相比,邮寄材料只是小菜一碟。那些日子,一打开电视就是与选举有关的内容,新闻、访谈、专家分析,十八般武器全来。俄亥俄州立大学制作了专题节目,足有两小时长。从布什、克里进入耶鲁大学开始,历史照片、录像、配上知情人的真人解说,把二人做学生、当士兵、经商、从政、恋爱、结婚直到竞选总统,来个全程回顾,说一段布什,说一段克里,既有历史性,又有可比性,比较可信。节目最后说:“谁当下届美国总统,将由选民来决定。”

在两党不惜血本的空前造势下,竞选的气氛被炒得越来越热。不少社区的居民也被动员起来,在自己门前草地上插上写有中意候选人名字的牌子,以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并为自己喜欢的候选人造势。俄州报纸上还报道过,一个支持共和党的律师,不怕辛苦,趁着黑夜开车,并带上自己的女儿,沿途将写有克里名字的牌牌拔走,放到自己的后车厢里。听来,也觉得这个律师够铁杆的了,也怪可笑的,“人到痴迷处,傻事干得出”。

在那些竞选的日子,俄州以及全国不少城市的十字路口,总有人站在那里,举着自己候选人名字的牌子,或者散发印有自己候选人观点的传单。越接近选举日,站在路口的人越多,到选举日头一天,俄州哥伦布市几个主要路口整天都有不少人高举克里的标语牌,为其造势。到选举那天早上,从清晨开始,助选的人就占据了各个路口的每个角儿,先是有一个超大的标语牌,写着布什的名字。一小时后,就多了两个同样超大型的克里的牌子。有趣的是,尽管站在路口的人意见针锋相对,但大家肩并肩站在一起,却相安无事,并无吵架斗嘴、你推我搡的事情发生。这一点,还真得佩服美国人的涵养、文明和美国民主的成熟。

选民投票在电脑上直接进行。每个投票站都有若干台电脑,电脑用布罩起来,样子像老式照相机,轮到投票时每个选民由义工领着,钻进布帘里,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义工在外面把电源开启,眼前的大屏幕上显示了所有可选择的内容,除了总统以外,还有联邦参议员,众议员、州参议员、众议员,大法官、法官,还有当地县、市的会计、出纳,以及政府准备发行的各种用途的债券,等等。因为总统选举,选民参与率比较高,所以带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问题,来一个一揽子投票。

总统大选搞得热热闹闹,把那些工作人员累得七死八活,那些铁杆选民也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工作。是不是老百姓投谁的票多,谁就当选?这得看看美国的选举系统是怎么设计的,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体现民意呢?

美国选举总统的方式有独到之处。它既非国会推举,也不完全以大多数老百姓的意向来决定,更不是由当选党派的内部党员投票产生。

美国的选举机制被称为“选举团”(electoralcollege),共有538张选举团选票,候选人如果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团选票,也就是说起码得到270张选票,才可当选总统。

这538张选票基本上是以人口的多少为基础分配给各个州的。比如副总统切尼的老家怀俄明州,地虽广大人却稀少,因此只占有3张选票,而占美国总人口12%的加州则分得55张选举团选票。

按照这个制度,赢得大多数选民的投票并不如赢得选举团选票来得重要。这也是美国总统选举机制中最有争议的地方。

各个州的选举团票最后归谁也相当有意思,除了緬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以外,所有的州都是采取“胜者全拿”的独吞办法。即谁在该州获得选民票数多,便全部获得该州所有选举团选票。举例说,一个州有10张选举团选票,两位候选人在选民中的得票,一个占40%,一个占60%,但该州的选举团票不按4颐6分成,而是10张票统统归胜利者。

正是这个宪法规定,造成了获得大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未必当选的结局,这就很难体现民意。2000年戈尔也正是输在这一点上。在佛罗里达州,布什比戈尔的选民得票仅仅多出537张,但佛州所有的20张选举团票统统归属布什。

鉴于这点,人们不禁要问,不服从民意,民主平等何在?不过,当年的立法者考虑到,如果一味地按民意,那么来自地大人多的州的候选人势必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人口少的州则没有地位。此外,从历史上看,选票多的候选人当不上总统的情况也是屈指可数。所以,这个制度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公正的。同时,美国大选有预选,是简单多数的直接民主。

关于选举团票,科罗拉多州在讨论一项修改议案,建议按选民投票比例把选举团分配给候选人,如果通过,这项修正案将影响今后的总统选举。

选举民主是招牌,总统也靠花钱“买”

2008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先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推选,争夺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共和党是麦凯恩一枝独秀,早有定局,民主党的希拉里和奥巴马争得你死我活,最后奥巴马胜出。从7月份往后,两党候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互拉选票,也即互相攻击,到9月、10月展开辩论。总统选举看起来是兴师动众,煞有介事。依我看,普通老百姓只不过是看看热闹而已。尽管美国公民有一票之权,但一般平民参选率不高,2008年大选,有1.31亿人投票,投票率61.6%是40年来最高的。可见以前总统选举投票率较低。也就是说,公民对此事看得比较透,有不少人不太热心,因为他们那一票起不了什么大作用,要是计票员弄错了,还不知差多少票呢?而真正关心选举的是富人,因为富人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要使选出的总统能代表他们说话、做事。尤其美国总统选举,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选举人团的投票。选举人团代表的是富人,那些“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寒士”只能在家看看电视转播的选举实况。

美国式选举,民主只是手段,是一块招牌,其实质是富人的民主。纵观美国政府官员选举,除了总统竞选通过多次辩论而透明度大,越底层的选举越不透明,媒体不像总统竞选时那么热衷报道,没有全国电视实况转播的多次辩论。村镇政府官员甚至县州官员竞选的辩论,电视不会转播,即使地方电视台转播,收看率也很低。可以理解,美国人对州县村镇政府官员的选举,远远不如对总统选举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