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2748000000035

第35章 第五个价值观:幸福比完美重要(2)

后来,妈妈才意识到,因为晓梦所上的学校周围都是一些高档小区,这些居民的孩子也大都在该校读书,所以晓梦受他们的影响也爱比这比那的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妈妈开始了对晓梦的教导,她说:“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能够把书念好,考出好成绩,那才是最棒的。一个孩子即便穿得再高档,吃得再高级,学不到知识也白搭……再者说,没有哪个人处处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问心无愧就好。”

起初,晓梦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她觉得是妈妈不想满足自己或者没有能力满足自己才这样说的。后来,又经过妈妈几次三番地教导,晓梦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爱攀比的习性也有了很大改观,从比吃穿用度转移到比学习上来了,晓梦的成绩因此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地将自己的能力、智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总是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们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比吃穿、比学习用品,甚至有的孩子还比起了父母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现象让很多父母都感到不知所措。

也许你自己家里也有晓梦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同学攀比这攀比那。除了环境的因素之外,导致孩子爱攀比主要是因为教育不当所致。

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物质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因此,这种溺爱,纵容了孩子的攀比心。

此外,父母平时的表现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有的父母爱和别人拼消费,喜欢显摆,那么孩子自然会效仿。

孩子一旦喜欢了与人攀比,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不平衡心理:凭什么别人有我没有,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甚至还要更多更好!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把攀比对象当做“假想敌”来看待,处处看人家不顺眼,时时想把人家比下去。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么就会被自卑感占据内心。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孩子本身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创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孩子的荣誉。家长应把他们的竞争注意力从家庭条件引向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园内的良性竞争。

1.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

很多孩子会觉得钱就是“银行卡里吐出来的”,随便花就行。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理解,任何东西都是父母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那么孩子就会理解和体谅父母,不会因为虚荣心而和身边的人盲目的攀比。

2.帮孩子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

其实,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在其内心有一种竞争的意识,他想要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甚至要超越别人。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把孩子的攀比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3.告诉孩子,和别人比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

很多时候,小学生们比来必去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家长们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比别人强的东西,所以你不用处处都和别人一样,你有很多比别人强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别人拥有的你没有,同样你拥有的也可能是别人所没有的。

4.父母以身作则,绝不放纵孩子

有些时候,孩子的爱攀比是受家长价值取向所影响的。有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学习,全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甚至有些父母还会郑重其事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你的都是最好的,除了你,别人都没有。或者这些东西都是很贵的,妈妈因为爱你才会买给你。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使孩子产生一种攀比的心理。

5.父母要保持平常心

想要父母杜绝“攀比孩子”,父母就不要想着“比”,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暂时的不足,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这样,孩子的进步反而会更加明显。

甜甜这次期中考试得了第九名,没有达到妈妈的预期目标。不过,妈妈并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她看了看前八名同学的成绩。谁知,甜甜一下子生气了:“你就知道把我和别人比,我就不如他们,你看谁好就让谁来当你女儿吧!”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可能起了反作用。从那以后,妈妈再没拿别人和甜甜比较。甜甜也争气,成绩很快提高到前三名。

父母应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停止对孩子的比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样会让孩子更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明白,只要他尽力了,他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2.看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看孩子的进步,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家长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更加可怕的是,家长的攀比会渐渐让孩子也养成爱攀比的坏习惯。

让孩子学会竞争固然重要,但是还是少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吧!这样做,既能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可以让你的家教轻松许多。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不要对孩子过于挑剔,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乐观的心态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

从前有一对美国兄弟,但是他们的性格却大相径庭。哥哥十分乐观,弟弟却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非常希望两兄弟的性格都能稍微改变一些,于是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将乐观的哥哥锁进堆满马粪的屋子,将悲观的弟弟锁进漂亮的放满玩具的屋子。

一个小时之后,当父母走进弟弟的屋子时,发现他正坐在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尽是沮丧。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担心父母的责备,因此便不再玩耍,在哭泣中等待父母的到来。

接着,父母又来到锁着哥哥的屋子。这时他们发现,哥哥正兴奋地用小铲子挖着马粪,将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他高兴地说:“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所以我要为他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哥哥慢慢长大,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然后到州长,最终当上了美国总统。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孩子就是美国着名总统里根。由此可见,乐观的性格为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快乐和奋进的力量,还有不可抵挡的成功之势。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乐观心态。因为只有乐观,孩子才不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是面对困难积极地想方设法跨越过去。这样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将来的生活及事业上,才会取得更理想的成就,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生来就比较悲观,什么都无法让他快乐起来。的确,有的孩子天生就带有些许忧郁的情绪,但这绝不等于无法扭转。因为,乐观的性格是可以逐步培养成一种习惯的。在早期诱发理论中,专家曾提到,性格是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被逐渐养成和改变的,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变。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培养孩子乐观的特质呢?以下几点建议,父母应当牢记在心:

1.带领孩子摆脱困境的束缚

成长的路上,孩子会经常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有的孩子可能很快就忘掉,但有些敏感的孩子会耿耿于怀,从而影响情绪。面对敏感的孩子,父母应多留意他的情绪变化,如果他能够自己解脱,则不用担心;假如他始终闷闷不乐,那么无论自己有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来和他交谈,引导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并鼓励他向好的方面努力,而不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甜甜从学校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于是妈妈问她:“甜甜,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甜甜撅着嘴说:“今天一点儿都不好。”妈妈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们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很会说话,总给同学们讲好玩的事情,结果他们都不理我了。”看着失落的孩子,妈妈说道:“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就拥有一个会说笑话的小伙伴了。”甜甜听了以后想了想,就快乐地笑起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他愿意和父母沟通,就要及时引导他将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他就会恢复快乐。

2.别对孩子限制太多

一些孩子之所以不快乐,很可能是由于父母对他限制太多,感觉自己没有自由。尤其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和举动十分小心,甚至替她包办一些事情,使他无法亲自体验做事的乐趣,同时也丧失了快乐的源泉。

其实,想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应允许他在不同年龄拥有不同的选择权,比如两三岁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奶,今天穿什么衣服等;五六岁的孩子,则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应该允许他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以及何时完成作业……

只有拥有自由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在一些事情上,父母不妨适当放手,给他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自己去选择和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而悲观的孩子,则会觉得所有事情没有任何希望。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不但可以帮助他驱散心中的阴影,而且会为他点亮希望的等他,让他找到乐观的方向。

毛毛从6岁开始就学习拉大提琴,并非常陶醉其中。一次,前来他家做客的小姨看到毛毛的状态,不由得问他:“毛毛,你为什么这么高兴,难道你觉得拉大提琴很享受吗?”毛毛笑笑说:“是啊,音乐本来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我并不把学琴当成任务来完成啊!”后来,毛毛参加过几次市里的大提琴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要做孩子乐观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己必须要有乐观的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在孩子面前必须坚强坚定,因为你处理困境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假如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那么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自然会受父母的影响,从而乐观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他知道,令人快乐的事情是长久和普遍的,而不愉快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一点,生活仍然十分美好。比如遇到周末加班的情况,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加班,这说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千万不要让他觉得,你很讨厌加班,并且抱怨重重。

5.让孩子尽情地快乐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快乐。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那么他自然就会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太压抑,孩子开心的时候就任他开心吧,不要觉得心烦而训斥孩子。

6.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我们知道,悲观和乐观是一种情绪,它们均可归于精神领域。所以,要想让孩子告别悲观,保持乐观,可以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入手。具体来讲,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广泛的阅读,让他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比如可以为他选择一些名人故事、童话、文学作品等,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读书和陶冶情操上来。

此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为他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带他去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他多和同学交流等;还可以搞一些活动,比如带他外出游外,或者和他一起利用闲置物品制作小玩具等。

类似这样的活动都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能够使他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进而培养乐观积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