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大帝
27725100000021

第21章 宋太祖赵匡胤(1)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一朝黄袍加身,成了一国之君;他结束了从唐中叶就已开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他杯酒释兵权;虽出身行伍,却重文轻武,为宋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家境贫苦。在他幼年时,父亲赵弘殷曾经一度携带妻儿,外出逃难。

父亲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也就开始受到冷落,家境也日益艰难。公元945年,赵匡胤结婚成家。成家之后,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荡出一番事业。

赵匡胤先是去投奔父亲几位先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掉了后汉,建立起后周王朝。赵匡胤因战功卓着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即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积极从事的统一全国的事业,为赵匡胤等一批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重要职务。同年2月,北汉对后周发动进攻,赵匡胤随周世宗前往迎敌。双方部队在高平相遇,遂展开激战。

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脱逃,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形势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北汉军队抵挡不住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终于转败为胜。

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亲自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的工作。

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开始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从公元956年到公元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三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开始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招到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赵匡胤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读书的草莽作风。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去世。其七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是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

赵匡胤及其幕下心腹文武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亲信担任。

经过近半年的部署准备,赵匡胤觉得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动手了。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有人谎报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柴宗训误以为真,便征求了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出发后前进中的后周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在离京城汴梁东北50多里的陈桥驿驻扎下来。将校们一个个神情严肃、紧张,街上岗哨林立,一队队士兵穿梭巡行,气氛显得非同寻常。

不久,有人在军队中很快就宣传开了:“主上年幼,未能亲政,我们这些人出生入死为国家打仗,他能知道吗?”“有道理,我们的点检为人仗义,英武盖世,不如先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对,咱们一块找点检去!”顿时,群情激昂,有人带头呼喊着,叫嚷着,围住了点检赵匡胤的大帐。

当时,天刚蒙蒙亮,赵匡胤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走出大帐,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于厅前,他们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已被群兵簇拥到厅堂。这时,有人把一件早已预备好的黄袍罩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众人口呼“万岁”,拜跪于地上。赵匡胤还想再推辞,参与其谋的赵普上前说道:“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对!应允了吧!”全体将帅齐声呼喊着。见此情景,赵匡胤装得无可奈何地说:“你们立我为天子,必须听我的命令,否则我不应允!”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听你的!”“那好,现在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返回京城,不得抢掠,扰乱百姓;第二,少帝和太后都是我所侍奉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平辈,你们不能伤害他们,以往改朝换代,都要大杀大抢,你们不能这样,如有违反,格杀勿论!”

当天下午,赵匡胤率领部队返回汴梁。京城中早有人接应,文武百官,列于殿前,欢迎新皇帝登基。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军队驻扎地为宋州,于是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至此,大宋王朝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杯酒释权治兵有术

五代时期,是个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谁拥有强大的兵力,谁就可以实现他的野心。在大分裂的五十多年间,军校拥立、弑君篡位、互相砍伐、战场厮杀的现象,从未间断过。赵匡胤也是靠着自己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登上帝位的。他当年作为一个军人,也参与过拥立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因此,他一上台,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将帅,防止兵变的发生,以便永葆帝业。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召见谋臣赵普,向他问道:“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使天下战火永息,兵不再战,为国家作长久打算,应当怎么办?”赵普回答说:“过去的动乱,只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赵普这一番话,使赵匡胤惊叹不已。赵匡胤很快又说道:“卿言过重,这些弟兄跟随我多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太多虑了。”赵普又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也由不得他们了。”赵匡胤听后,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将拥立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特别是他想到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于是,赵匡胤下决心削夺他们的兵权。

公元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月光如水。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诸位爱卿,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哪能会有今天?因此,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不过这天子也并不是怎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快乐些。从登基到现在,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天子的位置,谁不想坐?”诸位将领听后大惊失色,慌忙问道:“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怎奈你们部下会有些贪图富贵的人,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将领们听罢,一起跪倒顿首说:

“我们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给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就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吃喝玩乐,再替子孙们攒下些基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大藩,选买些好的田宅,替子孙们置备下百世产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过一辈子,岂不快哉!我还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吗?”

众将领听罢,明白了皇帝的意图。第二天,他们一个个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赵匡胤表面装得很惋惜,内心却十分高兴,立即应允,对他们假作安慰一番,又送给他们每人大量的钱财,打发他们以节度使的名义,出外镇守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等一批掌握重兵的将领军职被解除之后,赵匡胤意识到,如果不对军事机构加以调整,还会有新的军事实力派产生,因此,他着手改组军事机构。北宋初年的禁兵,分隶殿前、侍卫两司,殿前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最高的军事将领。赵匡胤夺得帝位,就是利用了殿前都点检这一重要职位。所以,在众将领提出辞职之后,一些重要的军职也随之撤消了。

到第二年石守信请解军职,赵匡胤又撤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这样,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制度。“两司三衙,分天下兵而领之”,改变了过去一人统领三军的局面。三衙权柄虽重,但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调兵大权归枢密院,枢密院虽可以调兵,而却没有带兵权。只有皇帝才可命令两院,执掌全部兵权。

遇有战事,或者临时命将,或太祖自任主帅。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

两院互相牵制,皇帝一人从中驾驭,从制度上防止了军事实力派的产生。

“强干弱枝”是宋太祖治军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强干是在兵力部署上,把重兵、精兵布防在京师;“弱枝”,就是削弱地方兵力,使地方部队无法同京师兵力相抗衡。为了加强禁军的力量,宋太祖对禁军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他亲自检阅军队,骁勇的挑选为“上军”,老弱的淘汰为“剩员”。“剩员”编制主要用来容纳那些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老弱禁军,让他们去干看仓、守护、清洁等杂役。“去其冗弱”之后,禁军需要大量补充,宋太祖命各州长吏从当地挑选骁勇兵卒,送到京城来,补充缺额。挑选的标准是琵琶腿、车轴身,高度适中,体力强健者。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他挑选一些“样兵”分送各州,后来又改用木棒,拿长短来分别等次。这样一来,各地的强兵锐卒,统统集中于京师,组成了强大的禁军队伍。

禁军除了在京师宿卫外,还要轮流外出戍守,即所谓“更戍法”。这样做一方面能避免禁兵日久骄惰,让他们“南北番戍,以劳苦其身,远离其子,使习南北风土之异,而不得坐食于本营”。另一方面,可以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就是在一个城中驻扎的部队,宋太祖也十分注意“习其筋骨,以戒其骄惰”。驻扎在城东的部队,偏要让他们到城西仓库去取军粮;驻扎城西的部队,偏要让他们到城东仓库去领取军粮,城南城北也是这样。

兵士们挑负着军粮,来回往往要走几十里路。通过这样长期训练,禁军士兵个个身强体壮。

在全国军队的布防上,宋太祖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当时全部兵士有22万,有10万驻扎京师,十多万分驻扎各道。这样京师的兵力可以控制外道,防止外道发生兵变。而各道的兵力总和又同京师相等,这样就防止了京师驻军的骚乱。

“内外相维”、互相牵制,在京师布兵也是这样,京城内有亲卫诸兵,城外是“诸营列峙相望”,城内的兵和城外的兵力又基本相等,也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这就有力地防止了军事将领祸乱中央的现象产生。

荒年养饥兵,是宋太祖在养兵方面的独创。宋初军队兵士是向民间招募的,尤为特殊的是宋太祖除了及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灾凶年,更是大量招募饥民当兵。宋太祖的这种做法使社会上的动乱因素大大减少,防止了饥民的反抗,从而稳定了王朝的统治。这样的募兵制度,后来一直成为宋朝统治者的传统政策。

由于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成功地防止了骄兵悍将对皇权的颠覆活动。大宋王朝历时几百年,与宋太祖采取的这一套治军方略是分不开的。

未雨绸缪金匮之盟

宋太祖刚登基时,随行的仪仗较为简略,排在前面的是由禁军组成的“驾头”,随后是皇帝坐的步辇,步辇之后是擎着扇的方队。方队后面是公卿百官——大多是后周旧臣,与端坐在步辇之上的“皇帝”乃并肩多年的同僚,但现在却跟在他的步辇之后作臣民,心中多少会有些不自在,所以仪仗队总有些杂乱。

一次,当銮驾缓缓通过御街,跨上大溪桥时,有人放冷箭,箭紧擦着步辇飞了过去,射到了后面的折扇上,卫士大惊。宋太祖显得比卫士们镇定多了,他从步辇中探出身子,指着胸膛说:“教射,教射。”又笑道:“射死我,这皇位也轮不到你!”这话,笑中含刺,不单单是讲给刺客听的,也是讲给步辇下面的一大批后周的旧臣听的。

宋太祖捷足先登获得皇位,只不过使旧臣失去一次实现野心的机会,却没有打消他们的野心。他们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再起,准备与新王朝重新来一番角逐。

面对这种隐患,宋太祖和赵晋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以静制动。因为,“京城若乱,四方必转生变”,“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静谧”。

为此,宋太祖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宋太祖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罚。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一天夜里,他以巡检为名,去敲宰相王溥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宋太祖的这些做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放心地为新王朝服务,起了很好的作用。

对后周旧臣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宋太祖精神上的压力减轻了很多,行为上也有点放纵了。一段时间他“沉湎”于酒席之中,常有失态,有时还喝得大醉,但他及时克制了自己。紧接着发生的一件大事,使他对形势的认识变得清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