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以前之版样,大小适中,银色浮绿,声音尖结,边圈歪斜。芒鸟两图及西字藤纹粗糊不堪,无自然之气。其形状与圈土相类。边道两肩圆,眼孔浅,其名曰单边。此数年所铸之银币,底面之神色稍有相异之处。
1865年以后版样较前略大。银色白中带黄,声音尖紧。芒鸟两图不相符合。西字藤纹较前明晰,稍有刚气。鸟图与别版异,头形扁方,身形极小,眼空,翅糊。边道刚紧,与粗边相近。
1870年后之版大小同上,银色红黄。芒图之中心点略带凹势。鸟图较前稍大,两翅极壮,两图花纹粗糯自然。声音在扬紧之间。边圈稍歪。边道平糊,眼孔极浅,其名曰单粗边。
1886年以前所铸之版极小,银色甚绿。两图花纹粗糯而极自然,芒图形势稍凹,鸟图形状偏圆,两翅甚壮,羽毛不清。声音尖结。边圈平,边道浅而糯,亦名单粗边。
1886年以后之版较前稍大,两图形状大都相近,不像以前数十年之两图,另有一种特别神气。银色白,声音尖扬,芒鸟两图因版大,故觉其圆形瘦小。西字藤纹粗细适中,边道粗斜,眼孔较深,名曰粗边。
1890年后之版,大小版样大致与上相近。银色白中带青,声音扬中稍带宽气。两图花纹明而略刚。边花紧而带环,名曰粗边。此数年间,亦有大同小异之处。
(7)双工版
双工版之名目最多,市廛无论符号如何区别,统称之曰双工。现将有关符号名目列表如下:
(新王)(老王)(Ⅰ。Ⅰ。单边王)(N佛兰西)(N王版)
以上数版,市面流传最广者为新王,老王次之。现按铸造年份,次第予以叙述。
1860年以及后几年之版甚小,银色白中带绿,声音在尖紧之间,两图光精,结实非常,花纹尚叨。鸟形圆,两翅壮。边道粗糯,歪斜不堪,眼孔极浅,与拳头版之单粗边相近。
1870年及以前几年所铸之版样,大小适中,银色白,声音稍带空气。鸟图羽毛明晰,头圆,眼清,嘴弯,与别版不同。芒图花纹清细非常。西字藤纹之位置形状与他版无丝毫相同。边圈平阔无花。边道歪斜,亦异常度。眼孔浅而带糯,与弯弓版之双边相近。
1880年后之版较小,银色尚白,声音结实,其形状与硫黄版1886年以后,1890年以前相似。鸟之两翅极壮,羽毛与芦花相似,明中带糊。芒图及藤纹皆带散漫之神气。西字比他版稍小。边道歪斜不齐,与上相同。
1890年后之版较大,银色较白,声音尖扬。两图花纹刚硬而极明晰。鸟形甚小,两肩稍带偏势。边道浅糯,亦与上同。
(注意:照此神式,如版小花纹不明者,铜居多数)
(8)D弯弓版
1870年之版极小,而结实非凡。银色甚绿,稍带浮滑之气。声尖,西字藤纹粗糊不堪。版子虽小,而芒鸟两图之尺寸却不小。鸟图中间略带凹势。边圈与西字相连。边道两肩圆扁,边花模糊,虽有若无,其形与单边相类。
1870年后之版极大,声音宽空,银色白带红黄。两图花纹,粗硬刚气极甚。鸟身大,头眼向上。其声如带尖扬之音,则为土版、净铜之类。边道细匀,花带环势,两旁凸,中间凹。其花虽与细花边相像,而只能称其为双边,而不能谓之细花。
1880年后所铸之版较小,银色白绿,声音尖结。两图花纹模糊不清。边圈与西字相连。芒图较大,鸟图官整,两翅羽毛细明而极壮。边道之凹凸,较前稍好。边眼较前稍深而略厚,亦名双边。
1890年后所铸之版大小不一,声亦随版之大小而异。银色白黄,西字藤纹粗细适中,玲珑非常。芒图中间亦带凹势。鸟图其形瘦小,羽毛甚清。边圈极高,边道粗匀,较前稍厚,亦为双边之一种。此数年间所铸之版大有相异之处。
民国十年以后,由于输出之数超过输入,以及国内收集销毁等原因,鹰洋流通日益减少,但民间流散者,尤其是仿冒品仍旧不少,我们须按照以上介绍的情况一一核对,方可无误。
人洋是本洋、鹰洋之外,在中国流通较多的又一种外国银币。人洋为英国殖民地香港和印度所铸。英国禁止本国货币出口,因此中国国内没有英国钱。1866年,香港设立造币厂铸造银币,正面为英女王头像,背面有“香港银元”四个汉字。香港所造银币,初意在抵制鹰洋的输入。后因成色较低,行用需贴水,旋即作废,并将机器转卖给日本政府。印度造币局1895年以后始造人洋,又名英国贸易银元,其一面刻有汉文“一元”二字,似专为我国贸易而设。重量成色与香港所铸者无异。此币铸造地毗邻粤桂,再加—亡英人商业在广东省内颇占优势,因此广东方面通行最盛。1900年以后,北方各地亦渐用此种银元,京津地区尤为通用之中枢。其市价大抵北高而南低。
香港地区1866年至1868年间所铸人洋有一元、半元之分;外形则有线齿、光边二种,铸造极少,光边者更罕见。
印度1895年所造银元,正面有不列颠女神手持叉杖的站像,故人们又称之为站洋或杖洋。
清光绪以后,南方的福建、江西、湖南以及北方的奉天、大连等地区流用的银元中,有一种俗称“大日本”或“龙番”的日本银元。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用从香港买来的机器铸造银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想以此驱逐鹰洋,当时日本国内也盛行鹰洋。日本银元币面有“大日本”三字,故人们称之为“大日本”。又因背面有蟠龙纹,所以也有称其为“龙洋”的。
在清末通行的外国银元中,美国的贸易银元也占有一席之地。该银元是专供对远东贸易使用的,和本洋、鹰洋等银元的性质不同,本洋、鹰洋在本国也是通行的货币。美中之贸易,开始也使用本洋,但由于后来白银产量增加,于是开始铸造贸易银元,意图用此币来争夺鹰洋的地位,然而,终因成色低而告失败。美国贸易银元币面为女神坐像,手中有一枝花,背面是鹰像。
以上是外国流入银元使用较多者,另外还有数种银币在边远地区有少数流通,现分述于下。
①安南洋系法属安南(越南)所铸之银币,原名Indo Chinese Piasta。其重量与成色同人洋等。该币在我国流通范围甚为狭小,大约与安南接壤之滇桂地区多用之。此外,1874年安南沦为法国“保护国”之前,即已铸有数种银币:
明命通宝
明命帝(圣祖1820—1840)在位期间所铸,共有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铸三种。
绍治通宝
绍治帝(宪祖1841—1847)期间所铸。此币版别颇多。其版式,除一面有帝号与“通宝”二字外,背面多治国安民之语,向为人们所珍藏,系不易得之品。绍治通宝,亦有小型之品,背文为“三多”、“三寿”等字样。
嗣德通宝
嗣德帝(翼宗1848—1882)在位期间铸造,其时正当安南沦为法之保护国。此币共有10余种版本。
②柬埔寨银币
柬埔赛一比索
此币为1860年法人代铸之机制币。币上除安南文外,有华文一元与西文为批亚士,以及一比索三种单位。币精美异常,极不易得。此类币除下述之四法郎、一法郎币外,还有一法郎以下辅币数种。
柬埔寨四法郎
同上,但币值仅有西文四法郎字样。
柬埔寨一法郎
同上,但币值仅有西文一法郎字样。
③暹罗(泰国)银币暹罗铸币,以金银为多,且为机制品。其中最珍贵者为以下二者:
郑明通宝
郑明系暹罗王。此币当为最初铸造之品。后面图案为三塔与花纹。暹罗铸币,沿用三塔,即始于此。此币特大,重60余公分,而且制作精美,极为珍贵。
Mongkut王币
Mongkut王(英文译音)在位时期,为1851年至1868年。此币正面为象,背面三塔与花纹同前币。此后暹罗铸币不外乎三塔(但无花纹)、国王之像、巨象。此币绝少见。
④缅甸银币
缅甸卢比
1852年至1856年所铸之机制品,重量与卢比相同,铸额甚多。此币一面为孔雀图案,另一面为花纹。
⑤蒙古银币蒙古于1925年委托前苏联列宁格勒铸币厂铸造银币五种,分别为吐格里一元币、五十蒙、二十蒙、十五蒙和十蒙。“吐格里”之重量仿于卢布,约二十公分;“蒙”为辅币计量单位,每一蒙重约0.5公分。
前面曾经提到,国外银币流入中国者,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十分复杂,随之而来的就是名目繁多的俗称。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收集、鉴别外国流入银币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末民初,各地对洋钱的称呼可谓千奇百怪,如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等。其中除双柱、马剑以外,就不大容易确定其所指了。所谓大髻小髻蓬头,无疑是指人像银币。西班牙的查理银元即打有发髻。十七八世纪欧洲帝王和贵族都是披发的,当时的人像银元在中国人看来都可以说是蓬头。至于所谓蝙蝠,恐系指币面上的鹰。还有所谓三工四工工半的名称,也是指西班牙的查理银元,三工指查理第三的银元,因为拉丁文的“三”字。(Ⅲ)很象三工的连写;四工和工半则指查理第四的银元,因为拉丁文的“四”,有时写作“Ⅲ”,有时写作“Ⅳ”。另据光绪年民间极为流行的《银洋精论》一书的记载,略有以下数端:
一名双鹰,有两只英开坤鹰爪抢住鹰之胸前。
一名罩鹰,有一只鹰,鹰爪掳住三枝箭,鹰之胸前有箭挡者。
一名百鹰,有一只鹰,鹰足掳住一条蛇,鹰嘴夹住蛇。
一名洋船,有一只洋船在银面上者。
一名撦撞,有一只洋船撦起帆在银面上者。
一名企鬼,有一番鬼立于银面上,掳一杖锡杖者。
一名睡鬼,有一番鬼睡在银面上者。
一名揽柱,有一条铜柱在银面中间,有两番鬼揽住此银柱者。
一名羊钱,有一树在银面中间,树侧有两只羊者。
一名马钱,有一番鬼手掳一口剑,骑在马上者。
一名左面,有番鬼之面向左手边者。
一名日影,其形如日影,中有一小鬼头,通身无毛者。
一名草尾,有两孔草尾在银面上者。
一名锁光,此无花草鬼字,如光身铜锁形者。
一名坐车,有番鬼坐在车上者。
一名鸭钱,有一只鸭在银面上者。
一名龙钱,一边有一条云龙,一边有“明命通宝”四个字,出安南国。
上述记载虽嫌含混不清,且有荒唐可笑之处,但细细体味,按图索骥,却能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明末至嘉庆,是外国银币输入和不断扩展市场的时期;自道光初年以迄清末的近百年,是外国银币在华流通的极盛时代;光绪末年起,随着各国币制本位的改革,银币逐渐停止铸造,来源减绝,形势遂为之一变。又国内各省自行设局鼓铸,力图抵制外币。民国后,更力行币制整理,各种外国银币或被销毁,或返流于海外,基本上退出了流通领域。
本国自铸银元
(1)概况
据史籍所载,汉武帝、新莽时曾铸造过银货;金代承安二年铸过银币,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五种。但上述货币流通时间极短,且效力有限,可谓一时之特殊情况。除此以外、我国清以前上下通行之银,皆以重量计而不以枚数计。
严格说来,清乾隆五十七年户部奏准西藏设立宝藏局鼓铸银钱,是我国以银铸币之始。当时定制:银元正面铸汉字“乾隆宝藏”,背铸“唐古忒乾隆宝藏”字样;边郭注明年分,纯用纹银铸造。重纹银一两,易重五分之银钱十八元,重一钱之银钱九元,余银一钱作为火工,由驻藏大臣派员监造。
道光初年,外国银元输入渐多,蔓延各地,欲禁无由。当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奏请自行铸造银元,籍资抵制,未获批准。不久,浙江自铸一两重银钱,欲与洋元并行,因遭民间反对而止。
咸丰年间,上海银商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等铸造过上海银饼。同治时期,上海工部局也铸过类似银饼。左宗棠、曾国荃则造有漳州军饷。
光绪初年,吉林机器官局铸有吉林厂平,或依湘平,或按吉平,分量成色均无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同(治)光(绪)之际,随着外国银币在国内流通的日益加剧,仿造外币的所谓“土版”银元,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面上。对于这类银元,我们应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视为伪币而予以否定。当然,仿造洋元者之动机也是为了盈利,这与伪币制造者似乎有相同之处。其实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前者来说,他们因洋元在国内信誉高,人们乐于使用,因此仿刻其版而铸造之。其成色虽然大都低于原币,工艺也差,但毕竟差距有限,在稍加贴水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为人们接受的。从《银洋精论》中即可看出,当时南方各省仿制外洋者甚多,而且市面流通者也不少。书中将各种仿造银币的成色估算法、如何贴水等,均作了详细记载,并认为上海地区仿铸者质量最好。伪币制造者则不然,他们或以铅版镀以银色,或将银元挖心镶以铜、铅等等(以下章节将专门叙述),其主观动机属于欺诈,欲藉此大发横财,纯属违法犯罪之行为。如上所述,仿造银元也应作为我国自铸银币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论述与研究。
光绪初年,吉林虽曾开铸银钱,却未能盛行。至十三年二月,粤都张之洞奏称:广东通省皆用外洋银钱,波及广西,至于闽浙皖鄂,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四川、前后藏,无不通行,以致漏卮无底。粤省拟试造外洋银元,每元重漕平七钱三分。今拟每元加重一分五厘。银元上面铸“光绪元宝”四字,周围铸“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十字。汉文洋文并用,以便与外人交易。支放各种饷需官项与征收厘捐盐课杂税及粤省洋关税项,原收洋银者,均与洋银二一同行用。从这时起,在我国广泛流通的银元中,才有了自铸银元。光绪二十二年,湖北亦行开铸。同年,御史王鹏运奏请在京城开铸银元,交由户部议复。户部认为,银元之铸造始于广东,又试办于湖北,至于京城,工匠生疏,不如仍就广东湖北两省加增扩充,此外沿海沿江各省亦可自行设局。二十三年十月,江南又继之。次年,批准山东自铸银元,其他爷省也次第推行。
光绪二十五年,清廷以各省设局太多,成色份量难免参差不齐,不便民用为由,令各省需用银元并归广东湖北两省铸造。但此令并未执行,这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的谕旨中即可看出。光绪谓:“各省所铸银元,唯广东湖北两省成色较准,应即就该两省多筹银款,源源铸造。即应解京饷,亦准拨作成本,并兼铸小银元,以便民用而收赢余。每次报解京饷,准其搭用三成。所有铸造余利,尽数核实归公。此外,各省并可拨款附铸,亦准拨解京饷”。从光绪所言,非但没有禁止各省铸造的意思,反而是在鼓励他们多多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