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家:孙膑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代,约与商鞅、孟轲同时。相传与庞涓同师事于鬼谷子,后遭阴陷致残。几经磨难,终返齐国,受到齐威王赏识,任以为军师,协助齐国大将田忌,先后两次大破魏军,即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惜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宗竹简,考古认为,《孙膑兵法》有440片,1.1万字。孙膑忍辱不屈,发愤自强,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大师。
1.师承鬼谷,佯狂脱祸
《史记》关于孙膑早年生活的记载甚微,“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据说,少年时的孙膑虽然生活孤苦,但胸怀大志,他亲眼目睹了因战争而造成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深深地感到,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以及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做一番事业,为国家和百姓略尽绵薄之力。后来,他到深山里拜鬼谷子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兵书战策。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同学庞涓,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鬼谷子是一位隐士,精通数学,日星象纬,占往察来,尽在掌中;精通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精通出世学,修身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他的学生很多,据说,战国时著名兵家尉缭和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出于他的门下。孙膑为人淳厚,谦虚谨慎,认真地向鬼谷子学习兵学。鬼谷子对他也颇为器重,将孙武所著《孙子兵法》13篇单独传授给他,并告诫说:“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孙膑昼夜研习,三日之后,即能背诵无误,对答如流,一字不遗,鬼谷子逐篇盘问,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发挥。鬼谷子十分惊叹,高兴地说:“你能如此用心,而且颖悟也好,你的祖先孙武先生后继有人了!”
在鬼谷子的学生中,庞涓生性奸诈,嫉贤妒能,然而善于伪装,曾与孙膑结为兄弟。庞涓久欲功名,听说魏国厚币招贤,访求将相之材。心想从师学习已经三年,该一展宏图了,于是拜辞了鬼谷子。下山前与孙膑相约,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孙膑,同立功业;如若失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感佩莫名,挥泪与其告别。
时值战国中期,秦齐楚燕魏赵韩七雄争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统天下。魏国为了扩大疆士,不断地东征西讨,四面出击。庞涓拜见惠王,指画敷陈,倾倒胸中所学,惟恐不尽,并且夸下海口,如果任他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兼并天下,期日可待。惠王大悦,任命庞涓为元帅兼军师,他的子侄亦皆列将。庞涓练兵训武,先侵卫、宋等小国,屡屡得胜,惠王甚为倚重,一时间声名大噪。
庞涓有了用武之地,也有了功名利禄,洋洋自得之余,内心深处也颇为不安。他深知,自己的才学韬略均不如孙膑,何况孙膑还独得了秘传的孙武兵书,如果日后孙膑下山,对自己将是个巨大的威胁。如果他到了魏国,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将受到挑战;如果他到了其他国家,各为其主,必当兵戎相见,自己取胜的可能性也极小。庞涓苦苦地思来想去,认定只有早日除掉孙膑,才能解除后患,使自己无敌于天下。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孙膑处,热情地劝其下山来魏,以便共图大业。
孙膑见信,感念庞涓的举荐之恩,立即下山奔赴魏国。孙膑一到,庞涓假意欢迎,盛情款待。然而不久,庞涓便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说其私通齐国,同时设计使惠王深信不疑。惠王下令“刖而黥之”,使为废人,终生不得通齐。庞涓派人将孙膑绑住,剔去双膝盖骨,又用针刺面,然后以墨涂之。庞涓自以为得计,一方面可以使孙膑终身残废,无法出仕为官,自己的对手就这样消逝了;另一方面还可以骗取孙膑的兵书,同时利用他的智慧,为自己效劳,一石两鸟,可谓妙到极致。
具有雄才大略的孙膑,一走上人生的舞台,便遭“好友”的暗算,身陷逆境,好不凄惨。然而他是个意志非凡的人,虽然膝盖已去,两腿无力,不能行动,只能盘腿而坐,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已识破庞涓的奸计,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他,尽早脱离他的监视,以便有朝一日驰骋纵横,报仇雪恨。
孙膑绝不向恶势力妥协,但也不能蛮干。要讲究策略。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脱魏之计。一日庞涓派人送晚餐时,他正欲举筋,忽然昏聩,作呕吐之状,良久发怒,张目乱叫不绝。庞涓亲自来看,只见他痰涎满面,伏地哈哈大笑,忽然又号啕大哭。庞涓颇为狡猾,恐其佯狂,命左右将他拖入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倒身卧于粪秽之中。庞涓遂半信半疑,但看管已较前大为松懈。孙膑整日狂言诞语,或哭或笑,白日混迹于市井之间,晚间仍归猪圈之内。数日后,庞涓始信其狂。
过了一些时日,齐国有使者来魏。孙膑乘人不备,暗中会见了齐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陈词,打动了齐使。他们商议,用车将孙膑带离魏国,直奔齐国,从此掀开了孙膑人生历程新的一页。
2.知彼知己,智胜马赛
齐国使者救出了孙膑,快马加鞭地回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孙膑洗了澡,换了衣,饱食多日之后,又恢复了他英武的面容。因为早有墨子的推荐,再加他本人装疯脱身之计,齐威王对孙膑就另眼相看,要封他的高官。孙膑辞谢说:“臣一来无功不受禄,二来庞涓如果知道我回了齐国,必定又起是非。不如叫臣暂时隐姓埋名,待大王有机会用臣之时,我再立功报效吧!”
大将军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华,就出面说:“请孙先生暂住我家,我好日夜求救。”于是,孙膑就成了田忌府中的上客。田忌为人礼贤下士,谦虚谨慎。不管国事家事,他都求教于孙膑。二人如鱼得水,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一天,田忌回府,眉头紧皱,有些闷闷不乐。他请来孙膑,告知其不快乐的原因——原来齐国都城流行赛马的游戏。威王想用赛马促进国人练武强国。他本人也亲自参加,每次都下了很大的赌注,吸引得文武百官纷纷参加。威王的御厩里养有一批高头快马,田忌参赛连连失败,今天又输了百金。孙膑听后安慰说:“将军不要犯愁,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赛马与打仗一样。下次再赛,将军带我去看看,了解了情况,我再给将军出主意。”
又一次赛马会在教场中举行。田忌乘车带上孙膑来到赛场。只见彩旗飘飘,马嘶人叫。比赛开始了。孙膑了解到,参赛者将马分为三等。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三比二胜。三等马跑的速度相差无几,因此互有输赢。但是,威王宫中的马,全是好马快马,所以每赛必胜。这次比赛,田忌仍照常规进行,最后又失败了。
田忌回到府中,孙膑就对他说:“我已想出了赛马的新方法。将军再次比赛,我保你反败为胜。”田忌说:“先生如能保我获胜,我就去请求大王以千金为赌注。”孙膑满有把握地说:“你尽管去挑战好了,输了我负全责!”
田忌很快就去找威王挑战。威王说:“你乃败军之将,怎敢言战?”田忌说:“臣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并以千金作奖。”威王说:“好嘛,寡人明日定要赢你千金!”
赛马会又一次在教场举行。观众听说这次赌注比哪次都高,整个临淄城万人空巷前去围观助兴。
临开赛前,田忌对孙膑说:“兄长的妙计快拿出来吧!这次再输了,我可就惨了!”孙膑说:“齐国的好马都集中于王官。将军是很难与之力敌的。今日当以计取之。”接着,孙膑就与田忌耳语了起来,听得田忌连连点头微笑。
三声鼓响。上等马的比赛开始。威王的马一开始就冲在最前面,把田忌的马拉下了好长的距离。结果,田忌输了。
第二场是中等马比赛。田忌的马一反常态,快速地冲在了前面,观众齐声高叫:“快,加油!加油!”结果,田忌赢了。
第三场下等马的比赛又开始了。田忌的马又一次赢了。结果是三比二的战果。田忌赢了一千金。全场观众欢声雷动,报以震耳欲聋的掌声。威王感到意外地问田忌:“田卿,以往赛马,你是常败将军。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难道你的马都吃了神丹仙药,成了神马了?”田忌说:“臣的马还是凡马,太阳也没有从西边出来。这都是孙膑先生的妙计啊?”威王听后,眼睛一亮:“赛马,又不是打仗,还有什么妙计?”田忌说:“此中奥秘,还是请孙先生来说吧!”
威王叫来孙膑相问。孙膑说:“臣知大王爱好赛马,是为了训练出好马,用于他日的战争。赛马场就是战场,不但要斗勇还要斗智。军队中有上中下三军。马也有上中下三等。臣请田将军以下等马对大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大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大王的下等马。这样,力量的对比就起了变化;输一场却赢得了二场。这在兵法上就叫:’知己知彼,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妙哉!妙哉!”威王树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孙膑:“以一斑可窥全豹。从此寡人可以看出先生身残志不残,足智多谋,高人一等!”
3.避实就虚,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秋,庞涓自以为孙膑已死,天下无对手。为了展示其才能,替魏国开疆拓土,他说服了惠王,率领10万精兵,北上入侵齐国的盟国赵国。魏家将打头,长驱直入。赵国首都邯郸被围。赵王派人求救于齐国。
齐威王决定拜孙膑为帅,出兵救赵。孙膑辞谢说:“不行,不行,臣是个残废人,拜我为帅显得齐国别无人才,让敌人讥笑,再说,庞涓知我未死,一定会加倍小心,这对我国也是不利的。臣请拜田忌将军为帅吧!”威王点头应允,就拜田忌为师,孙膑为军师,立即出兵。
出兵的这一天,田忌下令齐军直奔邯郸。孙膑说:“不行不行!”田忌感到意外地问:“我们不是去救援赵国吗?救兵如救火,去晚了,邯郸恐怕就完了。”孙膑说:“赵军不是庞涓的对手。不等我军赶到,邯郸城早就破了,那就成了雨后送伞了。”田忌说:“军师,你说怎么办吧?”孙膑说:“我们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大军直捣魏国首都大梁。庞涓知道后,定然撤军回救。我们从半路截击,以逸待劳,定获胜利!”田忌听后连连点头说:“妙计!妙计!就依军师高见。”
庞涓果然一鼓作气地攻下了邯郸,正要追击残余赵军,一举扫平赵国全境时,突然接到魏惠王紧急谕旨,令其火速回军,以解大梁之围。庞涓不敢怠慢,立即下令,以急行军速度火速回师!
齐军进入魏国,没有遇到大的抵抗而长驱直入地兵临大梁城下之后,围而不打地撤到桂陵。孙膑知道,桂陵乃魏军回师必经之地,就选择了有利地形,埋伏下精兵强将,等待鱼儿上钩。庞涓率兵回援,一天走100余里,走了近10天,将士已十分疲劳,到了离桂陵20里地时,突然战鼓咚咚,一军杀出,拦路腰击。领兵人乃齐国牙将袁达。庞涓见齐军人少,就命侄儿庞葱领兵接战。两人杀了20多个回合,袁达诈败而虐。庞涓挥军追赶,将到桂陵,只见迎头又一支齐军摆开阵势。庞涓登高一望,正是孙膑刚到魏国时于教场内摆的颠倒八门阵。庞涓心中纳闷:“那田忌怎么也知道此阵?莫非他已求教过鬼谷子?”正在此时,一阵鼓响,齐军中闪出一员主将,全身披挂,手执长戟,认军旗上绣着一个田字。田忌在先锋田婴的护卫下高呼:“庞涓小儿,速来送死!”庞涓怒瞪双眼:“你田忌有何本事,敢与我庞大元帅对阵?”田忌冷笑一声说:“庞涓,你不要逞能。你认识我这阵法吗?”庞涓说:“此乃颠倒八门阵!”田忌说:“你敢来攻阵吗?”庞涓迟疑了一下,要说敢打,又无把握;要说不敢,岂不丢脸?于是,就硬着头皮说:“打!”田忌心中暗喜地说:“好!我们走着瞧!”
田忌引田婴回马入阵。庞涓对身旁的庞葱、庞茅、庞英说:“你三人各领一军待命出击。我领头打阵。你们看阵势一变,就三队并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是!”三个庞家将奉命分兵走后,庞涓就带领500精兵上前打阵。他才入阵中,只见八方旗色,纷纷转换,东冲西杀,找不到出路。正在此时,一阵金鼓齐鸣,齐军推出一辆戎车,车上高坐着一个浓眉大眼威武英俊,手持令旗的主将,背后的认军旗上绣着一个大大的“孙”字。庞涓连喊:“打鬼!打鬼!”孙膑高声叫道:“庞涓,你这人面兽心的势利小人。我不是鬼,是你害不死的义兄孙膑。老天有眼,冤家路窄。你今天敢攻打我的颠倒八门阵,我马上叫你变成鬼!”庞涓闻言胆战心惊,连忙下令退军!孙膑把令旗一挥,几队齐军一齐冲杀过来,杀得魏军弃甲丢盔,横尸遍地。庞涓自认将死之时,三位庞家将赶来解围。双方一场恶战,庞茅被田婴一枪刺死。庞英、庞葱奋力死战,损兵大半才救出庞涓逃出阵去。
庞涓死中逃生,不敢恋战,急忙率领残兵败将,像条丧家犬一样,夹起尾巴逃回大梁,紧闭城门死守不出。
在这次作战中,孙膑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抓住要害,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始终掌握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待时机成熟之时,给敌人以重创,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为齐国争霸中原、战胜强魏奠定了基础。
4.减灶诱敌,设伏聚歼
桂陵之战结束后,齐威王对田忌和孙膑甚为宠任,专以兵权委之。宰相邹忌心胸狭窄阴冷,恐田忌或孙膑将来代己为相,便设计诬陷田忌欲拥兵背反,齐威王疑之,田忌托病辞了兵权,以释齐王之疑。孙膑不久也谢去军师之职。次年,齐威王死,其子辟疆即位,是为齐宣王。宣王素知田忌之冤与孙膑之能,召请二人回朝,执政如故。
魏国在桂陵之战后,并不甘心失败,元气也并未大伤,久霸中原的余威还在。地处中原的原来是晋国,后来分裂成魏、赵、韩三国,因而亦称“三晋”。魏国兵强马壮、国力雄厚,赵、韩二国远逊于它。桂陵之战受挫后,魏国结好与赵、韩,三国联军同仇敌忾,先后击败过秦、楚两国的进攻。魏国内部也加强整顿,发展生产,国势日强。然而魏惠王是个目光短浅、好大喜功而又缺乏深远战略思想的君主,加之庞涓等一帮人的怂恿,魏惠王便又忘记了昔日的教训,独霸中原的野心便又膨胀起来。于是,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战后13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亡韩。
弱小的韩国,在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连吃败仗,兵临国都,韩哀侯异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齐,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早就想称霸中原的齐国认为大好时机到来,齐宣王召集群臣,共议国策。宰相邹忌认为,韩魏相煎,这是齐国之幸事,可以隔岸观火,齐国自身也需加强治理,以不发兵相救为宜。大将田忌则认为,魏韩相斗,韩败魏胜是其必然结果,那样就会使魏势力大增,则祸必殃及于齐,绝不能袖手旁观,坐失攻魏战机。两人争执不下,齐宣王征询孙膑的意见,说道:“军师不发一言,难道说救与不救,二策都不合适吗?”
孙膑早已成竹在胸,他首先透彻地分析了不救与速救的弊端,他认为,魏国自恃其强,伐赵之后又起倾国之兵伐韩,其野心须臾也未忘记伐齐。如果任韩降魏,只能使魏更加强大,从而形成对齐国的巨大威胁,因而弃韩不顾是不明智的。然而,齐国的军队必须为齐国的利益而战,如果过早地出兵救韩,就等于齐国代替韩国作战,韩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颠倒,那对齐国是十分危险不利的。
孙膑的一席话,鞭辟入理,令人信服。既然不救和速救都不妥当,那么怎么办呢?孙膑接着说,从齐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应该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相救,必然尽全力抗魏自卫,魏兵也定然倾其全力以攻韩。等到魏韩厮杀实力消耗后,再出兵攻击疲惫的魏军,拯救危亡的韩国,用力少而见功多,才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齐宣王听了孙膑的建议,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韩国使者,答应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哀侯大喜,奋力抵抗魏军。然而毕竟弱不胜强,前后交兵五六次之后,韩军尽皆大败,再次派使来齐,请求速发救兵。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一定的伤亡,实力有所削弱。于是,齐国抓住了韩危、魏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军数万、兵车数百乘,浩浩荡荡离齐攻魏救韩。
这一次,孙膑又一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他认为“夫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计,惟有直走魏都耳!”魏惠王见齐军又杀气腾腾直扑大梁而来,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急忙将魏军主力调回。庞涓大惊,即时传令离韩归魏,率兵10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战略决战。
孙膑并没有墨守成规旧套。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这一次魏军有一定的准备,兵力也较多较强,而且是主动迎击齐军,来势猛烈。为了避免和魏军正面冲突,应该抓住他们兵骄和急于求战的心理,因势利导,以计胜之。他对田忌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上也说,被利诱而深入百里,去追击敌军,必丧失大将;追击50里,势必折损一半士兵。我们就要在这上面想办法,做文章。”田忌进一步问他如何“因势利导”,他胸有成竹地说:“彼三晋(这里专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就要利用魏军的这一心理,设法诱其中计。具体做法是:齐军装做惧怕魏军的样子,主动引兵东撤。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为三万人。魏军追兵见我军锅灶逐日减少,一定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从而助长其骄傲轻敌的思想,诱其拼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计取之。田忌听罢大喜,完全依膑之计而行。
庞涓怒气冲冲地率兵从韩返魏,望西南而行,心想韩兵屡败,建功立业已唾手可得,却被齐兵侵扰,毁其大事,不胜之愤。本来要痛痛快快地与齐兵决一死战,不料齐兵又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追击开始之时,庞涓恐齐兵有诈,还是比较谨慎的,行军速度亦不甚快,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致。后来他发现齐兵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才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果然怯弱,闻魏兵将至竟不战而逃亡过半,士气已经低落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是雪桂陵之耻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下传令,将步兵留后徐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同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动态。当孙膑得知魏军已过沙鹿山之时,屈指计程,准确地预计到魏军日暮必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马陵地势险峻,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于是孙膑命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准备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士兵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弓弩手一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弩也叫“高弓”,是用机关施放的弓,一次可射数支箭,亦可射石,杀伤力比一般的弓要厉害得多。孙膑吩咐他们,今夜一发现火光,就一齐放箭,不得有误!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来到马陵道时,恰好日落西山,其时十月下旬,又无月色。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但昏黑难辨。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一起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叫退兵,可惜已经晚了,齐军万名弓弩手一见火光立刻万弩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顿时大乱,被四面包围,既无法抵抗,又无处逃跑,全部被歼。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即引佩剑自刎喉而绝。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10万魏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灭,统帅太子申亦成俘虏,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大震,诸侯慑服,中原霸主之尊也取魏而代之。孙膑“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军事谋略,以强示弱、迷惑敌人、因势利导的战略战术,使他名扬天下,功垂青史,实现了平生抱负。
5.为田献计,兵书传世
马陵之战前后,齐国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倾轧日益激化,相国邹忌与大将田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虽然还没有表面化,其实质已经形同水火。邹忌对田忌和孙膑因桂陵之战而专宠于王十分不满,总以为对自己的位置形成了威胁。出兵救韩他之所以极力反对,主要原因也是耽心田、孙再立大功,于己不利;及至齐宣王赞成出兵,他又想借刀杀人,希望田、孙战死沙场或战败后说服齐王将他们罢黜,因此齐魏交兵时他曾暗中与魏人接触,阴谋坏事。而这一切田忌都浑然不觉,尽管他与邹忌有分歧,但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相国会阴鸷到置他于死地的程度。孙膑一步入人生便遭到同窗好友的陷害,对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邹忌虽不露声色,然而田忌命运的阴影,他还是感觉到了,观察到了。
马陵之战结束后,孙膑认为田忌以胜利者的姿态凯旋入朝,势必要使邹忌妒火难忍,也势必要加快他阴陷田忌的步伐。因此,孙膑建议田忌派一部分部队守备在“主”地,主的道路奇小,来往车辆,轮子都要碰触,是个以一当十、以百当千的要害之地,易守难攻,可以作为根据地。有了这样一个稳固的随时可用的根据地之后,再率精锐之师直逼齐都临淄,拥兵入朝,给邹忌以强大的威慑,使他不但不敢加害于田忌,而且他看出来势不妙,贼人心虚,很可能因此而出逃。
这是个断金镕铁的果敢措施,本可以确保田忌的安全,可惜田忌并未采纳。
班师回朝后,孙膑请辞军师之职,齐宣王恳词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劝,却都动摇不了他急流勇敢的决心。齐宣王只好召开盛宴,欢送孙膑出朝离开国都,后来竟不知其所终。一代杰出的军事大师就这样在激烈争斗的战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如孙膑所料,邹忌制造谣言,阴谋计陷田忌,田忌被迫逃亡到了楚国。与田忌关系密切的人也都受到了株连和迫害。
孙膑毅然决然地摆脱了政治上的纠纷,摆脱了虚华浮贵,急流勇退,归隐田园,显示了超常的先见之明。然而,孙膑绝不是一个寄情山水虚度年华之人,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由于他师承孙武的兵法,并有独到的颖悟和创见,同时还具有统兵治军、实地作战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不但继承并发扬了乃祖孙武的军事思想,而且有许多自己的东西,使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更加具体、深刻,不断地得以完善和创新。孙膑的《孙膑兵法》承前启后,流传千古。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原有98篇,图四卷,早在战国后期就已广泛流传于世,可惜这部重要著作,在东汉末年失传了。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一万余字,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奇正等15篇。此书在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和吴起《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的军事思想有重大发展,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孙膑继承了《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基础上,提出了以“道”制胜的重要的军事哲学观点。所谓“道”是指如何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的问题。例如“强兵”之“道”是“富国”;“破强敌,取猛将”之“道”是“阵”、“势”、“变”、“权”;“以一击十”之“道”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孙膑高度重视战争中主观上的正确指挥,并把这一切都提到“道”的高度来认识,“知道,胜”,“不知道,不胜。”在战争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孙膑的观点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他通过对古代黄帝战蚩尤、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等历史上战争的分析,充分肯定了统一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纷乱的政治形势和天下分裂、弱肉强食的残酷事实,他认为单纯地用“仁”、“义”等空洞的说教已不能解决问题,为了使国家统一,黎民早日从战争之火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他提出了“战胜而强立”这样重要的战争观,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与此同时,孙膑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残害生民、暴殄天物,要严肃慎重地处理,他反对迷信武力、穷兵黩武。孙膑主张,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只有充分的物质储备和事先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握有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才可以确保统一战争的胜利。这样,孙膑就跳出了把战争只当做战争的孤立而狭隘的局限,而将战争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融合于一体,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战争理论。
在战略战术方面,孙膑对古代军事理论也有杰出的贡献。战国中期的战争,无论是在战争的规模上、兵器的使用上,还是在战争的形式上较前都有重大的变化与发展。例如,传统的车战已逐渐为更加灵活的以步骑为主的作战形式所替代;传统的弓箭也逐渐为杀伤力更大的“弩”所替代。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孙膑提出了大规模机动作战的战略主张,形成了“必攻不守”这一重要的战略思想。所谓“必攻不守”,就是要“必攻”(坚决打击)敌人“不守”(空虚要害)之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体现,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守,牵一发而动全局,迷惑敌人,调动敌人,疲惫敌人,然后出奇制胜,一举全歼,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孙膑兵法》中,孙膑提出了许多关于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的主张,集中反映了孙膑灵活用兵、巧妙造势的战术思想。《吕氏春秋》说“孙膑贵势”,也就是说,孙膑在战争中十分重视在各种不同的态势面前,要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用兵方法。齐威王问孙膑,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孙膑回答说:“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见《孙膑兵法校理》)。也就是说要巧施欺诈,示弱于敌,迷惑敌人,骄其志,引其战,然后聚而歼之。相反,如果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那该怎么办呢?齐威王和田忌都向他问过这个问题,“适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回答说:“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同时提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让威”,“必藏其尾,令之能归……”(见《孙膑兵法校理》)。也就是说要先让一步,避免与敌正面决战,用计打乱敌之部署,出奇制胜。此外,孙膑还提出了在平原旷野、山区险地、要塞隘口等各种地理环境下的用兵原则,使自己处于“生地”,掌握主动权,而使敌人处于不利的“死地”,从而夺取战争的胜利。孙膑的战略战术思想揭示了战争中的一些普遍规律,丰富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提供人们高超的战斗指挥艺术的欣赏。
在治军方面,孙膑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贵的原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孙膑积极进步的历史观。孙膑对将帅的要求十分严格,“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仁、不德、不信、不智、不决”(见《孙膑兵法校理》)。也就是说仁义道德、有勇有谋是一个将帅的先决条件。同时,将帅还必须“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见《孙膑兵法校理》)。也就是说,将帅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胆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内得民心,外晓敌情,精通八阵,预见到战争胜利则出征,预见到战争不胜则能极力劝谏罢战。孙膑还从反面提出了导致“将败”的原因,“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八曰贼,十九曰自私,二十曰自乱。多败者多失。”(见《孙膑兵法校理》)。这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将帅素质的要求。孙膑主张注重士兵的质量,严格训练,正确地运用赏罚手段,“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同时他也指出,不能单纯依靠赏罚去祈求战争的胜利,尤其反对在错误的指挥下强迫士兵去做无谓的牺牲。孙膑把士兵比作矢,把将领比作弩,把国君比作射箭之人,士兵要勇敢作战,将领要正确指挥,国君要作出正确的决策,三位一体,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孙膑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对其德才兼备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对士兵和国君及与将相之间的关系也都有精辟的见解,使孙膑的建军思想较《孙子兵法》有了一定的发展。
《孙膑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论著,也是中华思想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瑰宝。
孙膑的一生历尽艰难坎坷,但他在残酷而险恶的现实面前,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是以其超群的智慧,富有传奇色彩地跨上了可以驰骋才智的政治舞台。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他一生的军事“杰作”,也是我国战争史上的“奇葩”,充分显示了他那过人的谋略。孙膑对齐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战国中期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