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孔子原来这样说
27978200000013

第13章 善之极莫大于孝

善之极莫大于孝。父母养育了我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父母健在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父母过得好,并且要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二老,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不要让自己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当然,行孝有很多种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孝都要出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原典”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古句新解”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言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如果父母不肯听从的话,那也应当保持恭敬之心,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继续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生活中,我们常会和父母意见不一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同样的问题,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最终的理解会出现差异。于是,矛盾产生了,代沟也就产生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孝顺父母呢?

孔子认为,当我们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但不要固执己见。父母听你的劝告最好,不听也不必较真。父母说让你干什么你能干就去干,不能干也别直接就推辞,免得伤了老人家的心。

孝顺是一种美德。有的子女为了让父母开心快乐,不惜身受委屈和冤情。春秋时的申生是晋献公的太子,就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公元前663年,晋献公讨伐骊戎时,骊戎求和,以国君的女儿和亲,晋献公封她为骊姬。骊姬生了个儿子,名叫奚齐。子凭母贵,奚齐深受宠爱。骊姬想立奚齐为太子,就向献公说太子申生的坏话。于是,晋献公就让申生到曲沃居住,让公子重耳到蒲城居住,让公子夷吾到屈居住。

僖公四年,骊姬想害死太子申生,就派人通知申生,说晋献公梦见了申生的母亲齐姜,要求申生立即祭祀她。申生于是在曲沃祭祀了齐姜,并把祭祀用的肉献给晋献公。当时恰逢晋献公出外打猎,骊姬就把肉收了起来。过了六天后,晋献公回来,骊姬在肉里下了毒,然后把肉献给献公。晋献公拿这些肉来祭地,地面马上鼓了起来。骊姬哭着说,这定是太子想加害大王。

太子申生知道是骊姬陷害自己,于是逃跑到了新城。有人劝申生去向晋献公辩解,申生却说,父亲非常宠爱骊姬,如果没有骊姬,就会吃不好、睡不好。自己如果辩解,骊姬就会获罪,到时候晋献公会很不快乐。申生终究没有辩解,自己吊死在新城。

申生以自己的性命来实现父亲的快乐,也是一种至孝的表现。虽然他这么做有些迂腐,但是却体现了最诚挚的孝心。

其实,家庭中的许多争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员之间的冷漠,都是由缺乏相互间的理解、固执、自我所造成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相互伤害。所以,孝顺父母就一定要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学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仁德流芳百世。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推举登上帝位,其中,舜因至孝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年老时,想要隐退,不再担任天下之王,便询问手下负责四方事务的官员:“我年老了,无法再继续担负天下的责任,你们推选出一个人来接替我吧。”官员们异口同声推荐舜,尧说:“我也听说民间有这样一个人,你们再把他的主要事迹说一下吧。”官员们便对尧说了舜的事迹。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性情古怪偏执。舜的母亲死得早,后母既讨厌他,又怕他和自己的儿子象分家产。因此,舜的后母和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一次,两人把舜住的房子放火点燃,想烧死他,可是大火过后,舜却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他的后母和弟弟既感到不可思议又感到恐惧,便怂恿舜的父亲下手。舜的父亲在二人的百般劝说下也同意了,把儿子推入一口深深的井里,然后挖土埋上。

正当舜的后母和弟弟欢庆除去了眼中钉时,舜却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原来那口井里有一条隐蔽的通道通向地面。

舜的后母和弟弟害怕了,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舜,不敢再起害他的念头,舜的父亲也羞愧难当,舜却像根本没有这些事一样,始终如一地对父亲尽孝道,对后母如对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弟弟也极尽疼爱。最终,舜的孝行感化了顽固的父亲、偏心狠毒的后母和狂傲暴躁的弟弟,从此他们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尧听说舜的事迹后,虽然满意,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考查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能力如何。三年后,舜证明自己在处理夫妻关系上,和处理父子、兄弟关系一样无可挑剔,尧这才放心地立舜为自己的接班人,把帝位禅让给舜。

就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孝顺和友爱做到了会立即得到回报。上面舜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曾国藩本人也非常重视孝悌之道。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家中长子长孙,并且为官最高、权势最重而骄傲自满,责骂他人。相反,他从不以辈分和身份压人,而是把自己看作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与父母亲族、兄弟姐妹相处和睦,处处以宽厚行事,以身作则,使得曾氏家族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成为历百年而不衰之家族。根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之人才240余人,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出现,而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百善孝为先,唐代诗人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不伟大的子女,而没有不伟大的父母。我们应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用我们的一生来回报他们。并且,对父母孝顺、懂得对父母忍让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