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句新解”
孔子说:“父母的有生之年,不可以不知道;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能够侍奉膝下,能够尽自己的孝心,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与此同时,尽孝的日子也是一天天减少,心里很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内心担忧不已。”
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亲情的具体而入微的论述,因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亲情、讲孝道的人。
孔子3岁丧父,因其母非明媒正娶,族人葬其父时,不让孔子母亲参加。孔子后随母迁居曲阜,20多岁时,母亲逝世。依照当时的礼俗,夫妇死后应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父亲葬在何处,便将母亲棺柩有意停放在“五父”这个地方的交叉路口,以引起人们注意,自己好打听父亲的葬处。后来,从一位拉车人母亲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的葬处,才将母亲棺柩移过去,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按古时的风俗,葬人不能堆土起坟。孔子却破例在父母合葬处堆了高坟。他说:“我孔丘命中注定是四处漂泊之人,不可不在父母葬处做个标志。”合葬后,孔子回到家中,听后回来的家仆说,暴雨倾盆,坟塌了。孔子不禁泪流满面,叹道:“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坟的啊!”
孔子认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文字虽然浅显,却是意味深长。“年”,望文生义,指的是年纪。对自己父母的年纪,子女当然不可不知,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若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是枉为子女。但这里所说的父母之年,除了指父母的年纪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作为子女,除了要知道父母的年纪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父母之年意味着什么,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可对此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那么,父母之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父母年事已高,身体衰弱,而再进一层,则意味着不知什么时辰,就会突然离去,撒手人寰。因此,孔子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之后,紧接着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之所以喜,是因为父母健在享高寿,儿女可以一尽孝心,侍奉膝下;之所以惧,是因为忧父母于世很可能已时日无多,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之年背后隐含的于世时日无多这层意味,是无情的、残酷的,但这是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和扭转,因而也是让人无奈的。那是不是就只能任其发展,无所作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子女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力孝顺,多给父母以关心和照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当父母百年之后,我们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好好孝顺而悔恨不已了。
孝敬父母,尽可能的给父母回报,这正是许多孝子的所作所为。他们从不计较在父母身上付出了多少,也不惦记父母的财物和觊觎父母的积蓄;他们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不信奉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在意父母隆冬是否冷、酷暑是否热,他们不用父母开口就会给老人置办所用所需;他们总是抽时间陪父母聊天说话,他们不仅要父母身体健康还要父母精神愉快,他们尊重老人的意愿而不自作主张,如此等等。总之,他们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恪守着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还有一种子女,他们也知道要孝顺父母,也有孝心,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一再推延。想想,我们总是跟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妈,我最近不回来看你了,实在是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们总是能听到父母说这样一句话:“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用着急回家来,打个电话就行了,让我知道你好就行。”而孩子们呢,则往往把这些话当成真话,从没仔细想想父母的真实感受。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对于父母的年龄,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又增了一岁,子女应当既感到喜悦又心怀惧怕。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大家反省一下:你是否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呢,你尽到孝了吗?
每个人都熟记自己的生日。除了自己的以外,日常生活中,肯定还记着朋友、同学、老师、上司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我们能够提醒自己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祝福。可见,过生日已渐渐成为一个人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我们中有许多人却不大能说得清或记得住自己父母的年龄与生日。有人说:人是一种习惯于忘恩负义的动物。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却也算得上是有感而发了。
比尔·盖茨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有一个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吃惊的是,比尔·盖茨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
其实,我们的许多遗憾与悔恨往往就源于自己对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们对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则总是充满渴望和关注,并且孜孜以求。“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它使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新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自身所拥有的更宝贵的东西。试想一下,这世上可有比父母之爱更无私伟大的情感吗?
也许,只有在遇到亲人突遭变故时,比如生了重病、故去,我们才突然感觉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对我们曾经因忙碌而淡忘了亲情深深地自责。
有一个成功人士,正当他功成名就时,他的母亲却去世了。母亲临终时,他因为一笔生意在外地,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个成功人士的悲痛心情,我们不难想象。自己的事业是成功了,可最亲爱的母亲却不能与自己分享成功的喜悦。自己每天忙于事业,从一地到另一地,飞来飞去,可极少有时间陪陪孤独的母亲,同她唠唠家常,为她梳梳头……这时,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弥补这亲情的失落了……
如果我们现在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幡然醒悟,还是来得及的。记住:对谁不好,也不能对自己的父母不好;谁跟你再亲,也不如父母跟你亲。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不抓紧时间尽孝,留给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责,还能有什么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悲怆的痛苦!父母健在就是子女们的福分,所以,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作为子女的我们还有机会报答时,让我们尽量多陪陪父母,多为他们想一点、做一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者,要有良心,要有良知,要以尽孝者为榜样,要有尽孝的紧迫感,不可只想着让父母为自己一再付出,而应多想想父母在自己从小到大,成家立业这一漫长过程的恩重如山,多想想“父母之年”所隐含的残酷意味,在“父母之年”多做反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