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降,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古句新解”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作为一位严师,总是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批评,并且还要确实能够改正;对于那些恭维的话,要学会冷静地去分析,这才是可贵的。以人为鉴可以知正误。犯了错误时,如果有人及时提醒,使自己认识到错误,加以改正,就可以尽力挽回损失。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即使自己没有这样的错误,也不能怨恨于人,要以宽广的胸怀去面对,谦虚谨慎地进行反思,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反之,如果以狭隘的思想去理解,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找自己的麻烦,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过错,那么就可能与事实背道而驰,与成功失之交臂。
李世民非常喜欢魏征对他讲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话。他常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怒起来就随便杀人,夏朝的关龙逄、商朝的比干,都因为敢谏而被杀;汉代的晁错也是无罪被杀。我总是以此为戒,提醒自己不要这样。为了江山社稷,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虚心接受并时常改正。诸位经常记着隋朝灭亡的教训,我时常想着关龙逄、晁错死得冤枉,那咱们君臣互相保全不很好吗?”
唐太宗正是因为听取魏征的忠言,才能及时更正错误,使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后来,魏征死了,他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能听取大臣的劝谏,勇敢地认识和面对并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纠正了不少过错,带来了贞观盛世。因此,作为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能够懂得知错改错,这不单对他个人有好处,也是国家社稷之幸。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每个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好听的话的确能够使人精神愉悦,同时又长面子,可是有些好听的话就如漂亮的罂粟花,美丽却不失毒性。一个人如果能听从难以入耳的忠言,就能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相反,如果一直听悦耳的话,被甜言蜜语包围,就如同中了鸩毒一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则此生再也无望了。“鸩毒”是什么呢?鸩是一种毒鸟,所谓“鸩毒”,指的是用鸩制成的毒药。
有一次,管仲向齐桓公进谏:“宴安鸩毒,不可杯也。”原来齐桓公爱姬甚多,常在后宫饮酒作乐,管仲见了很担心,就把酒色比作鸩毒,劝诫齐桓公勿近醇酒妇人。齐桓公毛病很多,只因有管仲辅佐,他对管仲也委以重任,管仲常以忠言相劝,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管仲去世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去看望他,问他:“仲父病成这个样子,有什么话要和寡人说吗?”管仲劝他离易牙、竖刁、开方这些人远点。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时还记着管仲的劝告,将这些人赶出了宫,可是他非常不习惯没有这些小人在身边的日子,于是不久之后又将他们召回来了。齐桓公将管仲的劝告置之脑后,亲近和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人,这些人把持了齐国的大权,齐国政治日渐腐败。齐桓公却没感觉有任何不妥,说:“仲父的话是言过其实了。”齐桓公生病的时候,这几个人一同叛乱。他们在桓公寝室四周筑起一道围墙,禁止任何人入内。这时,桓公哭得涕泪横流,感慨道:“唉!还是圣人的眼光比我们远大呀!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说罢,自己扬起衣袖捂住脸部,气绝身亡,死在寝宫。由于齐桓公的儿子们为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没人有心思去管死去的齐桓公。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上面只盖一张席子,以致腐烂发臭,蛆虫爬出门外。直至无诡正式即位,才将齐桓公的尸体放入棺中,停柩待葬。
齐桓公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悲剧提醒人们,如果听不到批评意见,听不进逆耳的忠言,就认识不到错误,察觉不了灾祸。就无法提醒、警策自己,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整天被赞扬的话包围,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就像喝含有“鸩毒”的美酒一样,听多了就会丧失警觉,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积羽沉舟,最终毁了自己。
《周易·小过》中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意思是说,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过于放纵就会伤害自己,那就凶险了。因此,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而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千万不要盲行和顶撞。要勇于接受批评,时刻引起警惕。
生活即艺术,是一种修炼,是一片净土,不是武术,不是战场。虔诚的攻艺者当专心不二地将自己的精力、心力都用到艺事上。批评是一束智慧,批评是一份爱心,批评是一片袒露的真诚,批评,始终是攻艺者的强身之本。
忠言逆耳多倾听,虽然批评意见有时“带刺”,令人难以接受,但它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的目的,带有激励、教导、鞭策的愿望,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人是有感情的,常常因情感、情绪的变化,对别人的批评有不同的反应。喜欢听溢美之词,厌恶批评之语,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大人物也在所难免。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恭维称赞声中,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淹没。忠言与谗言之间,顺耳与逆耳之间,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缺点的正视与逃避。不可以轻易否定忠言,否则你将会错失一位真心的朋友;也不可以盲目地陶醉于花言巧语,否则你将会沉溺于自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听得进忠言,别人的批评教育就像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