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古句新解”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团结而不搞拉帮结派。囿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君子、小人在对人对事上为何会有不同的态度?因为君子崇尚道义,对不合理的事情,就要反对,所以会有不同。小人崇尚利益,对有损个人利益的事他不会干,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则不论是否合于正义他都干,所以只能同而不和。
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普,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常常与身为一国之尊的皇上发生争吵,虽然他对皇上是尽职尽责地辅佐,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本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经与赵匡胤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即宋太祖)登上皇帝宝位。之后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统一了全国大多数领土。
赵普从小就学习官吏办事的方法,不过读书不多。做了宰相以后,宋太祖常劝他读书,所以到晚年时他总是手不释卷,经常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从箱子里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处理起政务来,总是果断利落。没有人知道他读的是什么书,到他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论语》二十篇。所以,后人传说他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代做宰相的人,大多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绝对不触怒皇帝。赵普却把治理好国家当做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争执对,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直言相告。
有一次,赵普推举某人做某官,宋太祖不愿意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推荐那人,宋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不动声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被撕碎的奏章贴好,仍然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省悟,觉得赵普做得对,就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一向不喜欢那人,不愿意。赵普坚决提升那人的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辩驳:“刑罚是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何况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岂能因为您个人的喜恶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极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守候。等了很久,直等到宋太祖允诺了他才离去。
宋太宗时,赵普再次担任宰相。宋太宗由于听信了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不遵守法令,要处罚曹彬。赵普明白曹彬冤枉,就替曹彬辩解清楚,并且予以担保,使事情真相大白。宋太宗明白真相后叹息说:“我听断不明,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对待曹彬一如既往。
当然,赵普不是一般人,他做事“和而不同”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作为一般人,即使不能有这么崇高的意图,但凡事坚持原则,力求避免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同流合污”那简直就与小人一样了。
唐代诗人元稹,虽为名诗人,后身居高官,以人品论并不见重于世,曾被陈寅恪先生讥讽为“巧婚”、“巧宦”。元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佳作,但他的人品和文学成就形成了反比。他的诗文中多有对忠贞感情和高尚品德的描写,例如“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用来表达对伉俪情深却人鬼殊途的哀思。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深深地震撼多少人的心灵。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元稹的一些真实故事后,元稹的形象就会陡然渺小了起来。
元稹创作的传奇爱情小说《莺莺传》,主人公就是元稹和他的姨表妹崔莺莺。故事的结局远比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来得凄惨。元稹为了仕途通达,在已故相国小姐崔莺莺和现任京兆尹的小千金之间做出了选择。尽管前者貌若初开之牡丹,清晨之露珠,又兼才艺双绝,元稹费尽心机苦苦追求而得之,并与之山盟海誓在前。可是,身为庶民士人的元稹,看懂了官场游戏规则之后,求取功名的欲望让他丧失道德操守,选择了从未谋面的当朝权贵之女韦氏,典型的攀附权贵。
当年“诗鬼”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就是元稹,因为李贺少年就很有才名,元稹嫉贤妒能,利用权势,硬是取消了李贺的考试资格。这才使得一位天才诗人李贺空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终身落魄,短命而亡。曾有后人评价元稹为“诗中才子,人中鬼魅”,由此也可以看出元稹的人品。
元稹为官,喜钻营结党。与其爱情道德同样的,为了当稳官,当大官,元稹完全抛弃了他刚出道时的正直和锋芒,不顾廉耻地投靠当权的宦官和弄臣,终得人臣之极,当上了宰相。
白居易是元稹的好友,此时他对元稹的行为也看不过去了,他曾写诗暗示过他:“身外名徒尔,人间事偶然。”白居易希望元稹在名利面前应该有所控制。
公元822年2月,元稹做了宰相。他有意要解除裴度的兵权,便怂恿穆宗罢兵。穆宗听从了元稹的意见,诏除裴度为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事。
白居易目睹了元稹为了权利明争暗斗,不肯尽心为国家效力,和宦官魏弘简等勾结,与裴度失和。当年“有节秋竹竿”的伟丈夫、自己的知己、诗友,竟变成如此的庸碌势利小人,令他心情十分烦闷。他对元稹打击裴度的做法极为愤慨,于是上《论请不用臣表》,揭露元稹:“臣素与元稹至交,不欲发明。伏以大臣沉屈,不利于国,方断往日之交,以存国章之政。”白居易这种不以私害公的精神,实在让人钦佩。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20%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0%则是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此话也许说得有些夸大,但却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其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从动机上来说,人们也会寻求与他人的关联,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和接纳。正所谓“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传统中国社会被认为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作用,不断改善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友情和认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是人生一大快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可以促进自我认识的深化,可以维持个人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受到他人的排挤,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对未来缺乏信心。
人因为相同而联结,因为相异而成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目标、做事方式、生活习惯,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他人与自己各方面都相同。一个人应以“和而不同”的胸襟心态处世,方能站得高远。但是,我们还应该做到和而不流,不能因为交朋友丧失了自己应有的立场,或是受他人影响而迷失人生的方向。与人要和,但不要同流合污,不要同流结派。保持自己的本色,做到“和而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