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古句新解”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主观臆断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早察觉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吧。”
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在不善者的马脚刚刚暴露时就能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让坏人无法得逞。与人交往,首先要信任别人,但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这是处世之道,亦是中庸之道。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做法,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有多次记载。曾子也曾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
对人心的识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花言巧语,给人戴高帽子,一般是对有权有势的人而言。
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他陷害人时并不是一脸凶相,咄咄逼人,而是吹捧,就是所说的“口有蜜,腹有剑”。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万变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一味地信任别人而未采取防范措施,会让坏人得逞。唐太宗李世民不可谓不圣明,但这一代明君在魏征死后很快就被“巧言令色”的小人包围。太子李承乾发动政变,事败被杀。因魏征曾是太子师傅,唐太宗听信谗言,命人将御笔亲书的魏征墓碑推倒并砸碎。直到东征高丽失败,狼狈而归,李世民才又想起了魏征,他长叹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不久,他亲自去魏征墓前悼念一番,并将当初推倒的墓碑又立了起来。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存防人之心,固然是一个人善良的表现,善良用错了地方,就有可能助纣为虐。但光是防人也不可行,如果时时事事都存防备之心,那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张。
孔子主张不要无端地怀疑人、猜测人、防着人,但他高明的地方是“先觉”,就是既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在不善者的马脚刚刚暴露时就能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好人,让坏人无法得逞。这个办法很适合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论语》,认真体会孔子的教诲。既不无根据地怀疑、猜测,也不天真得毫无警觉。
孔子就曾经遇到过企图加害他的人,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化解了一场灾难,也贯彻了自己提倡的“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一直找不到英雄用武之地。这时,晋国的赵简子派人来请孔子。孔子觉得有了可以实施自己主张的机会,便接受聘请,带领弟子准备渡过黄河到晋国去。其实,赵简子是心存歹意,想把孔子骗去杀了。孔子并不知晓赵简子这一阴谋,本着“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原则,孔子满怀希望地去了。
到了黄河边上,孔子听到了一个消息:晋国的两名贤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面对滔滔黄河水叹道:“波涛滚滚的黄河,真壮观呀!可惜我不能渡过你了,这是命呀!”弟子子贡见孔子突然改变过河的主意,颇为不解,就问孔子原因。
孔子说:“窦鸣犊、舜华二人都是晋国的贤人。赵简子未得志时,是靠这两个人才发达起来的。现在赵简子大权在握,却杀了他们,真是让人扼腕而痛恨呀!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残忍到剖开动物的肚子来杀死幼胎,那麒麟是不会来到他那里的;如果排干了池塘水来捉鱼,那蛟龙就不肯来兴云致雨;弄翻了鸟巢打破了卵,那凤凰是不愿飞来的。君子痛心于自己的同类受到伤害啊!连飞禽走兽对于不义的人事尚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我们走吧,不渡河了。”孔子在赵简子聘请的问题上,表现了他既“不逆诈”又“先觉”的处世方略,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孔子在信人和防人上将中庸之道运用的可谓极为深入,也给后人作出了榜样。所以,做人不但要浑厚,就是“不逆诈,不亿不信”;还要精明,就是要“先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