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孔子原来这样说
27978200000008

第8章 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原典”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古句新解”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来制作。宰我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子木,用意是使人民恐惧战栗。”孔子听了这话,批评说:“已做过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已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劝阻了,已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宰予,字子我,也被称作宰我。有一次,他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予呢?因为宰予回答鲁哀公的问题不对。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战栗,效果是不好的。就是说,这是周人做得不妥当的一件事。但这已经既成事实,后人再说三道四,也改变不了历史。在孔子看来,鲁哀公问社,宰予如此回答就是违背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明末文人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曾说:“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意思就是说,释怨的工作比施恩的工作更重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怨恨若不及时化解,就很容易影响许多人,甚至会坏了大事。举例子来说,春秋时宋郑两国交战,宋军主帅华元宰羊犒赏三军,可是在分羊肉时忘了为华元驾驶战车的羊斟。羊斟因此心里怨恨华元,可是华元没有觉察,更谈不上及时做释怨的工作。作战时,羊斟便把华元的战车驾到郑军阵地里,从而使华元当了俘虏。可笑的是华元本来想犒赏三军以提高士气,但因为处事不细反而结怨于羊斟,再加上羊斟气量又小,导致兵败被俘的后果。

朱熹曾经说过:“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即某件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不因为他对我有怨而趁机挟私报复。你给我一拳,我无论如何也要想尽办法还给你一脚,这样的鼠肚鸡肠,是无知小人的逻辑。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同样在唐朝王室争权夺位中,魏征原来是辅佐李渊的长子太子李建成的。其实魏征早就察觉到李世民不是等闲之辈,同时也不会甘心屈居秦王之爵,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以便日后顺利继位,他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这件事李世民早有耳闻,但通过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同样不计前嫌,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为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仅以上两人,李世民还对许多与他有过冲突与过节的人不计旧怨,一概量才录用,因而成为历史上深受臣民拥护的英明君主。

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苦呢?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所以,人要学会忘记旧恶,用宽容之心赢取他人之图报。

心胸太狭窄绝对是坏事,报复心太强烈只能害自己,影响交际和事业。宽容别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健康长寿的秘诀。宽容是一种雅量、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宽容别人等于宽容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懂得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布。即使受到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鲁迅的作品《祝福》里的那个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叼走后,就陷入深深的自责,逢人就要把自己的不幸诉说一遍,责怪自己那天不应该让阿毛在门口剥毛豆:“我怎么就没想到会有狼呢?”祥林嫂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可她总是喋喋不休地重复叙述,周围的人也不免听烦了,后来都躲着她……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教导我们的,是一种明智的、务实的,也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就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已有的失败,就能走出昨天的阴影,开创新的生活,而不是陷入沮丧、懊悔、自责之中不能自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必要的。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今天,而不是陷入昨天,陷在历史的纠葛中走不出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宽容待人,凡事不悔,如此而已。

中国人在识人方面一向有独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谓“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即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需要诚意待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来往,也不会口出恶声,将人以前的丑行劣迹全搬出来,恶语相向,诽谤对方。

首先,倘若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既然双方已经绝交,作为“陌路之人”也就罢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要避免树敌,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他会觉得你是故意让他出丑,因而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过多,而且还可拥有更好的人缘。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也应该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与人相处,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