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现存的大约有4000多种,其中有的善于在陆地上奔跑,有的能够在空中飞翔,也有些种类常年生活在水中,善于游泳,捕食鱼虾,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千姿百态。
北极熊——极地“巨人”
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北极熊大多分布于北冰洋和其他岛屿及亚洲、美洲大陆与其相邻的海岸。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是海豹,其生活的中心地区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的动物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几乎没有天敌,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为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
北极熊既然是一种熊类,就有熊的共同特点——冬眠,它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摄食,呼吸频率极低。但不同的是,它并非抱头大睡,而是似醒非醒,一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起,所以它的冬眠被称为局部冬眠。不仅如此,北极熊竟然还能夏眠呢!加拿大的动物专家曾在秋天于哈德孙湾捕到几头北极熊,结果发现熊掌上均长满长长的毛,说明它们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了,而是在夏眠中度过了这段时光。
北极熊为什么能够抵抗得了北极的冰天雪地呢?
原来,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也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内部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
虽然北极熊看起来胖胖的,但它们一点儿也不笨拙,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千米,奔跑起来更是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千米,但这种高速并不能持续太久,它们只能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极遭到了北极熊的攻击,你可以跟它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
北极熊不仅熊牙锋利无比、爪如铁钩,熊掌更是威力巨大,被它的前掌一拍,人的头颅便会粉碎。
北极熊的嗅觉器官异常灵敏,它可以闻到3.2千米以外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1992年春天,因纽特人捕到了许多鲸,将其内脏丢弃在生活区周围的垃圾坑里,然后加土掩埋。秋天海上结冰后,大批北极熊闻着气味来到这里,严重威胁到了周边人们的安全,于是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企图将其赶走,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些胆大包天、对人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北极熊,不得不实施枪杀。
北极熊有时也会与人类亲近,虽然多是由于寻找食物的需要。比如:它们会偷偷地进入北极科考站的营地,跑到帐篷或厨房和仓库中翻箱倒柜,企图品尝一下人类的食品;有时,北极熊是极其温顺可爱的,当它们对科考站上人们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还会跟在人们的后面或躺在远处的冰上,观看人们工作。
说到北极熊,就一定要提及因纽特人,他们和北极熊的关系非常密切。北极地区的土著人对北极熊十分尊重和崇拜,但他们仍然捕杀北极熊。据说,在古代,因纽特人会将快要死的人或者病残者,送到北极熊经常出没的荒野。在那里,他们正襟危坐,等待着北极熊来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北极熊生存下去,他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有北极熊可捕获,才可得到足够的食物,从而得以生存下去。
据统计,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已不超过两万只,平均每700平方千米的冰面才有1只北极熊。为此,北极地区的国家在1973—1975年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规定:严格控制买卖、贩运自然熊皮及其制品。
蝙蝠——其貌不扬的夜行侠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具有飞行能力。蝙蝠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全世界共有900多种蝙蝠类动物,常见的有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的狐蝠科,以及体形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殊化的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我国有81种,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
由于蝙蝠其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恐惧,外文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的形象常被画在年画上。
蝙蝠类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蝙蝠的视力极差,即使是咫尺之内的东西,它也视而不见。但它有一种令人叫绝的“特异功能”。据科学家考察,它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而它高高耸立的耳朵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一个接收超声波的仪器。当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飞行的小虫便被反射回来。
长颈鹿——看得更远的地方
长颈鹿产于非洲,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是现存最高的动物,就像一座流动的眼潦望塔。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认为,长颈鹿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地方。
雄性长颈鹿的体长可达6米,尾长80多厘米,肩高2.5~3.7米,体重550~1800千克。长颈鹿生性怯懦,恬静而无害,有黑色长睫毛遮着的深棕色的大眼睛,看上去温柔羞涩、含情脉脉。长颈鹿属集群动物,它们可结成达70只的大群漫游觅食,但多数为12~15只的小群,有时也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长颈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温顺,走路悠闲,但是它的嗅觉、听觉敏锐,性情机警,奔跑速度很快。
长颈鹿颈椎骨的数量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7块,只是要比其他动物的长得多,所以才造就了它们的长脖子。在辽阔的大草原和半沙漠地区,长长的脖颈让它们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以便及时逃脱。
另外,雌雄长颈鹿进食的方式不同。雄鹿伸长脖子吃最高处树枝上的叶子,而雌鹿俯身吃矮灌木上的叶子。长颈鹿的嘴唇非常灵活,它的舌头竟然可伸长到46厘米,真是不可思议。
长颈鹿脖子长腿也长,因此躺下和站起来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它们常常是站着睡觉的。只有当它们觉得周围很安全的时候,才会躺下睡觉。但是,如果这时遇上突然袭击,它们就只能沦为敌人口中的食物了。
刺猬——保护方式独特
刺猬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食虫目,为猬科野生动物,我国猬科计有6属7种。
刺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身体背面密生粗硬棘刺,耳较短,不伸出棘刺。大耳猬外形似刺猬,但耳较长,凸出于棘刺之外,见于内蒙古、新疆等地。南方有中国鲍猬、小毛猬和海南新毛猬,它们都是鼠形而无棘刺的种类,背部披毛,尾细长。刺猬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刺猬有非常长的鼻子,它的触觉与嗅觉很发达。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兼食根、果、瓜等植物。刺猬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其年产1~3胎,每胎3~6崽。
刺猬动作迟钝,但擅长爬树和游泳。在遇到敌害时,它会将头及手足的柔软部分藏起,全身缩成一团,将背部的刺倒立起来,变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自卫。刺猬不能稳定地调节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刺猬在各地都有冬眠现象。撒哈拉沙漠的沙漠猬进行夏眠,其亲缘种印度猬在断绝粮水的条件下能活4~6周,大耳猬在印度也有冬眠期。刺猬都有忍耐蛰伏期体温和代谢率降低的能力,以此度过寒冷、炎热或食物短缺的困难时期。
澳大利亚的有袋小刺猬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而且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不但有袋,而且是生蛋的哺乳动物。母刺猬没有乳头,当它产下卵后,就将卵存入它的保育袋内,以体温孵化。10天后,只有花生大没毛的小刺猬出生了;当小刺猬长得较大并长刺不便携带时,母刺猬就把它留在窝内,自己外出觅食;小刺猬7个月后便开始独立生活。
大熊猫——一国之宝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由于它独产于中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
大熊猫的数量非常稀少,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也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也有零星的大熊猫。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有1000只左右。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动物界的“遗老”和珍贵的“活化石”。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后来,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化,地球的气候越来越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物都被冻死、饿死了,唯有大熊猫躲进了食物较多、避风而又与外界隔绝的高山深谷,顽强地活了下来。几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样相比早已面目全非,而大熊猫却保持了它的本色。大熊猫给人的感觉是憨态可掬的,但实际上,大熊猫性情孤独,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崽后,对幼崽也只抚养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
大熊猫发情期极短,每年仅几天而已。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们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1~2只崽,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只小崽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大熊猫这么稀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千克竹子。但你可不要误认为它是“素食主义”者,它也食肉。鼠、羊、猪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一只大熊猫每天要花费12小时以上忙于进食,有时长达16小时以上,但吸收得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它的消化力差。大熊猫的肠道短,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由于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物,食谱较为单一,使得它们的生存能力也相对较低。比如1975—1976年,在四川北部地区和甘肃南部一些地区,竹林大面积开花枯萎,以食竹为生的大熊猫竟饿死了130多只。
大熊猫的幼崽很小,体重仅70~180克,但它的生长速度很快,到一个月时体重就可达1500克了,半年时则可达14千克左右,而到1岁时更重达35千克左右。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并且样子可爱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同时也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
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洛杉矶市政府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以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大熊猫是国宝,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2005年,大陆特别赠送给台湾同胞一对大熊猫,起名为“团团”、“圆圆”,体现了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
袋鼠——跳跃的好妈妈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生活区域很广,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是早期哺乳动物的代表,现今只分布在澳大利亚,有“活化石”之称。
袋鼠,顾名思义,身上有个袋。这个袋叫育儿袋,位于腹前,由一根上耻骨或叫袋骨支撑着,用以哺育幼儿。澳大利亚袋鼠种类繁多,其中以大袋鼠和赤袋鼠最为知名。它们体高可达两米,前腿短,后腿长。休息时,前腿下垂胸前,后腿和粗大的尾巴着地,组成一个牢固的“三脚凳”坐在那里。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跃的方式很容易便可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它强壮的后腿既是行动的工具,又是御敌的武器。当遇到敌害时,后腿一蹬,便可置敌人于死地。袋鼠跳跃时,后腿一使劲,一步可跳6~7米远,顺坡时竟可达12米远,快速跳跑时每小时可跑65千米,3米高的障碍物可轻松地一跃而过,真可称得上是动物界中的弹跳健将。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掌握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原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袋鼠,很多地方也曾经有过。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现在只有在澳大利亚才能看见袋鼠呢?
原来,这是和澳大利亚特有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澳大利亚原是与亚洲大陆相连的,两处都有有袋类。到白垩纪末期,澳、亚两块大陆完全分开,在亚洲,后来发展起来的进步有胎盘类无缘进入澳洲大陆,澳洲大陆的有袋类在没有进步的有胎盘类与其竞争的情况下,蓬勃发展,成为当地占优势的动物,并延续至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袋类是袋鼠,难怪澳大利亚的国徽图案也有一只袋鼠。
澳大利亚的有胎盘类动物是后来随欧洲人进入的。南美洲在第三纪早期(距今7000万年左右)由于地峡断裂而和北美洲隔离,北美洲后来发展起来的进步有胎盘类无缘进入南美,从而庇护了南美原有的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类。它们一直相当成功地在那里生存到第三纪结束(距今100多万年前),那时南美洲通过地峡重又和北美洲联结起来,进步的有胎盘类从北南下,于是南美的大多有袋类灭绝了。
袋鼠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有着独特的生殖方式,它虽已是胎生,比卵生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较为进步,但它还没有胎盘。袋鼠的怀孕期仅33天,最长也不过40天。小崽产下时,身长不到两厘米,体重不到1克,后腿还被胎膜裹着,根本不像兽类,活像一条小蚯蚓,只能算是“早产儿”,袋鼠妈妈会将其放入体外的“育儿袋”里继续发育,小袋鼠就这样在母亲的育儿袋中生活约230天,才能最后离开母体。有意思的是,前一胎袋鼠出生刚刚两天,母袋鼠又会发情、交配,怀上第二胎,但这第二胎在母体中暂时处在休眠状态,待上一胎袋鼠成熟离开母体或死亡后,它才开始继续发育,经30多天后产出。如此周而复始,成年母袋鼠的子宫里终年怀崽,这在动物界中是极罕见的。
狒狒——阿拉伯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