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战,说到底仍然是信息战。信息战既可以针对一个国家的军队,也可以针对互相竞争的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战战法和电子战装备又有了长足发展。电子战的目的在于使敌方得不到信息,或只能得到少量信息或迟到的信息;或制造假象,使敌方采取错误的行动。因此,必须把电子战视为信息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电子对抗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防护措施,采用有密码保护、安全可靠的防干扰通信设备。只有了解己方和敌方数据传输系统的强点与弱点,才能按照信息战的目标,有效地筹划和实施电子战。
与信息战相应,心理战通常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心理战的攻击目标是“人心”,因此把心理战作为信息战的重要样式之一是顺理成章的。从以前进行的大众媒介宣传效果来看,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洗脑”式宣传,可对敌方有决策权的关键人物施加各种微妙的影响。
冷战时期,两大敌对阵营的间谍网一直忙于收集对方的军事和政治情报。冷战结束后,各国的间谍网并没有放松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监控。不过,现在他们关心的是经济情报,也就是所谓的商业情报。随着时代的变化,间谍活动的目标和性质变了,其方式和手段也随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报道说,欧洲的长期盟友美国利用其在冷战时期所建立的间谍网对欧洲进行了长期的商业间谍活动。专家们在欧洲议会委员会一个特别听证会上,向来自欧盟各国的代表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多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使用一套覆盖全球的电子监控系统窃取各国情报,包括欧盟国家的商业机密,从而使欧盟各国遭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迄今为止,这个间谍网至少已经两次向美国公司提供关键情报,帮助它们打败与其竞争的欧洲企业!
这份报告指出,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英语国家在冷战时期秘密建有一个名为“阶梯”的间谍网,它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侦听站截获世界各地的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阶梯”于1947年组建,当时这个通讯窃听网络的主要目标是对付前苏联。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东西方“冷战”结束后,“阶梯”并没有退役,而是转为商用间谍,美国将之用来对欧洲乃至全球进行经济情报窃听。
根据当时欧盟发言人坎贝尔的说法,冷战结束后,“阶梯”计划动用间谍卫星、地面情报站与超级计算机,不但刺探商业机密,也对数以百万计的一般民众的通讯进行监听。坎贝尔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公司在海外与美国公司竞标,最后因“阶梯”介入而失败的至少有五个实例。1994年,法国的汤姆森无线电报总公司正在和巴西签署一项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旨在共同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建立监控系统。美国通过电话窃听发现汤姆森公司在交易中贿赂了巴西政府的官员,并将其公布于众,从而使汤姆森无线电报公司失去了该项合同。此外,美国国防部下属机构国家安全局也曾于1995年通过上述间谍网络发现,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为赢得与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合同曾向该国政府官员行贿,于是立即将此事通知了美国官员,促使美国波音和麦道公司也加入到竞争当中,最终,美国公司赢得了这一价值60亿美元的合同。此外,美国政府还利用“阶梯”获取了有关日本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的信息,1993年法国参加关贸总协定时的商业秘密以及1997年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重要信息。此后,只要有重大的商业事件发生,“阶梯”总能在关键时刻获得重要的信息,使美国的企业在与世界上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商业间谍在私人企业中也被广泛利用。全球第二大软件商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坦承,曾聘请商业间谍调查微软公司,对与微软有往来的团体进行调查。甲骨文声称,受雇的商业间谍机构全名叫做国际调查组织(Investigative Group International,简称IGI),被秘密调查的对象分别为独立研究所与全国纳税人联盟。这两个研究机构在微软反托拉斯诉讼期间与微软有密切往来,甲骨文的用意在于查明它们在该案中所扮演的角色。甲骨文公司辩称,它之所以让国际调查组织插手调查工作,为的是弄清这些在反托拉斯案审理过程中刻意发布“独立研究结果”声援微软的研究机构,是否接受了微软资助。对于甲骨文公司的行为,微软公司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声称甲骨文公司对于贸易协会和公共政策集团的无理侵犯是虚构的和不能容忍的。
种种迹象表明,如今的商场上,“商业间谍”不再只是电影、小说里的人物。他们早已不声不响地来到我们身边。
根据最新调查报告,名列财富杂志前1000名的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偷窃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每家平均每年发生2.45次、平均损失超过50万美元。而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机密是被窃的首要目标,54%的案件的直接损失高达1.2亿美元,平均为1500万美元,这些数据本身就表明了商业间谍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通过合法和非法的手段窥探竞争对手的活动已经成为各产业界的一种隐蔽的附属产业。在硅谷,一些公司和个人就是通过窃取对手的商业机密,达到打击、超越对手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安全顾问公司在硅谷成为另一种新兴行业,他们协助高科技公司建立必要的安全体系、措施与训练。
美国几乎每家大公司都有情报室。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它世界各地前哨站上都设有情报点。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竞争对手,窥探对方有无兼并计划或有无新技术等有可能影响到竞争大局的情报,甚至监视用户公司的信心和士气。
专家们说,在这个领域里,很少有纯粹的盗窃行为,很难找出不合法的行为。究竟有多少不合法的行为以及有多少受害者,很难统计。一般而言,成功的公司都不会公开承认进行过间谍活动,另外,被窃的公司也不情愿向当局报告说它们受到这类活动的侵害。
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雇用专业的安全公司,专门负责间谍与反间谍活动。他们的职责无所不包,从黑客行为到贿赂,从收买对方高层人士到散布流言蜚语,甚至窃听监控对方朋友的私人电话。
概括起来,现代商战中的间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垃圾信息。制造大量的无用信息以迷惑对方。迷惑的对象有两种:即竞争对手公司和媒体,使之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第二,故意抹黑对方。所有的IT大企业都有阴暗的东西,问题是如何得到对方的阴暗面。安全公司雇用的侦探有前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禁毒局的特工们。一般而言,IT企业不关心你如何得到情报,但是它们确实想要情报。
第三,搞不到就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IT企业必须依赖技术创新,但创新需要努力和机遇。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乃天经地义之事。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及高度竞争,商业间谍行为只会更为猖獗。
公司情报工作利用大量的工具,有些工具借助于高新技术,而许多工具却是非常基本的东西。从较简单的方面说,公司的侦探什么事情都要做:从在贸易展览会上徘徊,到搜寻竞争对手的网站和专利局的档案。他们在机场和航班上随时要注意睁大眼睛。但有时他们也需过分一点,在竞争对手的工厂里拍照,更有甚者,就是依赖新式的数据摄取软件,在互联网上高速搜寻竞争对手的只言片语。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都享受着电脑的快速和便利。现在不少企业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电子手段传送商业文件,只需几分钟就能传到地球另一方的合作伙伴手上。不过,电子传递的过程使别人很容易顺手牵羊。有分析指出,信息经过卫星或者光缆,电子传递的信号满天飞,在中途截获并非难事。
互联网强调互通和信息共享,但也往往成为引狼入室的后门。有一些设立了网站的企业和单位很不注重网络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制度不完善、内联网和外联网不分,为不怀好意的黑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捷径,商业信息唾手可得。
近年来,硅谷商业科技公司控诉对手盗窃商业机密的法律诉讼层出不穷,如来自台湾的徐建国所创立的“先驱”公司被凯登斯公司控告偷取商业机密,官司打了数年,虽然到目前为止案情发展对凯登斯不利,但这场法律恶斗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虽然通过不当手段偷取商业机密属于等而下之的做法,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成长,高科技就代表着金钱,情报就是利润。有人估计,硅谷每月产生5000位百万富翁。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仍然愿意铤而走险,出售商业机密与情报。
除了高科技情报等商业机密外,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内线交易”更是另一种一夜致富的方法,如何防范内线交易也是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的安全问题。
外国公司针对中国的商业间谍活动也日益猖獗。从商业经营中用的操作系统到商业办公所使用的电脑中的各式各样零件,我们几乎没有拥有任何知识产权,如果有的外国企业在这些产品中留一手,后果不堪设想。
开发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
——张瑞敏
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张瑞敏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给他想要的东西。
——戴尔·卡耐基
吸引人才的手段,不是高薪,而是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要求职者有诚心,肯苦干,不一定要用有经验的人。公司应招募适用的人才,程度过高,不见得就合用。
——[日]松下幸之助
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敢于相信自己,敢于朝着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不懈努力,最终会如愿以偿,个人的领袖形象也将因此而确立。
——[美]杰克·韦尔奇
我的工作是资金、思想等资源的分配,是的,这就是我的全部工作。这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确保自己把赌注押对了人,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资金去做适合的事情。
——[美]杰克·韦尔奇
昨天的成功经验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张瑞敏
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张瑞敏
在一个管理好的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张瑞敏
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
——张瑞敏
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张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