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30

第30章 不执著的智慧(5)

我们来分析这个公案。公案本来是不可以分析的,我们要好好参才可以,一旦分析一道破,其实这个公案就破掉了,但是可以用透过这么一种方式来启发。你看,灵默禅师来的时候他先问石头希迁禅师,这一问其实他就怎样?他就掌握了个主动权。无论你怎么用语言来回答都是错的。所以禅门、宗门底下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想想石头希迁那样的大德当然他不会掉到这个陷阱里面去,所以他就默然不言,其实也在启发他。但是灵默没有得到开启,所以就走了,“机缘不契”。而石头希迁就马上反客为主,转过来了。你走到门口马上叫你一句,那你一回头,其实怎么样?你就被他舌头所转了,你就没有随处作主,所以趁机马上就启发你。

禅的禅机、机锋,间不容发,你根器好,马上就悟入了,你差一点点就错过去了。禅师马上就启发他:“从生到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做什么呢?”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随处作主,一切逆境都不能够障碍我们。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一切的环境,一切的缘分,不要去分别它,不要说人家障碍我,不要说这个环境不好。其实要怪只是怪我们这颗心还在迷,没有开悟。

第二点就是超越两难的智慧

有一些时候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你怎么回答都是两难,怎么说都是两难,你怎么超越过去呢?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禅的公案来开启内在的智慧。

金朝的时候,我们知道南宋在南方,北方的政权就是金,金是少数民族的政权。金朝的金世宗原来不信佛,他有一次去到圆通善禅师的寺院,来到大雄宝殿,他就站在蒲团前面,问禅师:“禅师,你看我是拜佛呢?还是不拜?”为什么?因为他是皇帝,是天下之主,那你要是说拜,他说我不信佛,我凭什么要拜;你要说不拜,其他的禅师肯定会骂这个圆通善禅师,你作为出家人,你叫人家不拜佛什么意思?这就陷在两难境地。

圆通善禅师怎么答?“礼则互敬互重,不礼则各自称尊。”你要拜就是什么?佛佛相见;你要不拜,佛是法王,你是人王,各自称尊。金世宗就非常开心,很赞叹圆通善禅师的智慧,他对禅师特别有信心,也因此而信佛,也因此而护持三宝。

所以我们要有智慧,才能够在当下利益众生,尤其是有一些本身地位很高,我慢心也很重的众生,要有非常圆融的智慧来跳出这两难的境地。而其实怎么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能够真正地开启内在的智慧,我们就知道怎么样?终日念佛礼佛,无非佛佛相见。万佛如来不曾灭度,一切众生性自涅槃,这样来超越两难境地。

我再说一个赵州禅师的例子好了。赵州禅师被尊称为赵州古佛,是大彻大悟的圣者。有一次,有一位禅师到赵州禅师这边来参禅,他一见赵州禅师马上就问:“二龙争珠,哪一条龙得?”就是说有一颗摩尼宝珠,两条龙都来抢这颗摩尼宝珠,哪一条龙会得到这颗摩尼宝珠呢?赵州禅师马上就答回了,你如果去思量去考虑肯定就错掉了,这不是你用过去记忆的知识的积累,不是用你过去看到很多禅书,然后你把它答出来,这样不对的,这就是知识,就不是智慧了。

赵州禅师马上就说:“老僧只负责看。”马上就跳出来了,意思也就是说那位禅师他来问的话,都是一个语言陷阱,非此即彼,他说两个龙争一颗珠,哪一条龙得到这颗珠呢?你怎么说都不对,你应该跳出这个语言的陷阱。赵州禅师回答就非常有智慧了“老僧只负责看。”你本来是挖了一个陷阱,但是他根本就超越了,跳过去了这个语言的陷阱。

所以要超越这两难的处境,要有不执著的智慧。如果你选择,你认为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样你总是会被卡住的。我们生命之中,我们生活之中是不是经常有很多事情被卡住呢?我不晓得怎么办,我现在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对,其实你要开启内在的智慧,要超越这两难的境地。

第三点就是要能够打破二元对立,打破成见

要有这样直观或者现观的智慧,所以“现观”两个字很重要,或者说直观很重要。你看弥勒菩萨所造的论,他开示修行的方法,由凡夫到成佛,他的论典叫什么名字呢?叫《现观庄严论》。我们要有现观的智慧,以现在的心来观现在的人、事、物,才能够契入真心。但是我们都总是用过去的心来看现在的事物,所以就错了。

打个比方,眼前这个菊花,我们看到了吗?他就说我看到了,但是你真的看到了吗?没有看到。我们只是认识了这一盆菊花,并没有真正地看到这盆菊花,为什么?(用心听哦!)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物的时候,总是有二元对立,总是用过去累积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我原来学了植物学的知识,我就调动出来,给它一个判断,说这是个菊花,它是红色、那是粉红色、那是红黄色等等。但是其实这有什么害处?

花是活的,我也是活的。但是我如果用大脑思惟来认识这个花,给它做个结论说这是个菊花,那其实我就把这个花看成死的了,看成静止的了,而实际上这个花是每一秒、每一刹那它都在呼吸,都是活的。活的花,我用活的灵性智慧去看它,那么怎么样?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和合就有一法生;因缘散灭,这个法就灭掉了,如来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当我眼根在接触到这个花的时候,我如果用现观的智慧,不要用过去心,不要用过去累积的知识来分析它,来解读它,就会生起智慧,为什么?因为马上就有新的因缘重组,我的眼根接触到这个花就是新的因缘重组,就产生新的生命,什么生命呢?灵性智慧生命就现起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见师父的时候说:“师父,弟子内心常生智慧。”就这样生起智慧来。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总是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这样隔阂就产生了,距离就产生了。而且还把外在的事物看成一个静止的了,看成静止的而不知道它是活的,外在的事物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在变化的,就把它看死了,看成静止的了。看成静止的就对它起了执著心,起了执著心就喜欢占有,那么烦恼就起来了,都是因为逢缘对境这一刹那,你的心迷掉了。

所以要有现观的智慧,要超越成见,要打破一切局限。什么是成见呢?我们过去累积的知识,这是成见。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如果不顺利,会障碍我们修行,但是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的成功更加容易绑死我们。很多人都是死在过去成功的经验里面,他认为他原来做成功了,他现在遇到新的问题还是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套、来用,然后就死了。

中国有一个贤人,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贤人叫墨子(墨翟),他创建墨家学派。墨子有一句很透彻的话:“人寡不死其所长。”什么意思?意思是世间的人很少有人不死在他的长处里面。会打猎的人总是在山上死掉了;会游泳的人总是在江河里面死掉了。为什么?他认为自己很熟练,很有经验,就不会出问题的。但是往往他的长处,他如果执著,他就会死在那个地方,因为他执著,因为他抱有成见。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真正开悟,不懂得运用灵性智慧的生命,我们也是会死在所学的佛法知识里面。

大家都知道《六祖坛经》里面那个法达禅师对不对?“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法达禅师读了三千部《妙法莲华经》,但是怎么样?他只学到了佛法的相,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他认为自己很有功德了,对他的修行生起了执著,其实这是什么?这就不是智慧了,这是知识了。你就是把“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又怎么样?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书架而已。知识的累积并不导致开悟,开悟就在当下。如果你希望累积很多知识来导致开悟,那就好像画地为牢一样可笑,好像刻舟求剑一样可笑。船已经开走了,你画一条线有什么用,对不对?

很多人都是如此,只是抓住佛法的相,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认为这样修就会开悟,这样修就会成就,不是的,所以学上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会垂头丧气,越来越没有力量。为什么?因为把佛法只是作为知识来累积,没有开启真正的智慧。

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长处,不要执著、不要骄傲,看起来好像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也不要气馁,为什么?因为我们自性功德圆满具足,一切神通、智慧、三昧、辩才、福德都具足。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什么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本自具足”很重要,你真正信得过吗?真正信得过当下即是。由此要知道,我们要用现观,就是永远新鲜的、永远在不断地观察的这个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知识。你也不要抓住那些开悟的禅师们的公案,然后你把它记下来,认为你就能够开悟了,不是这样的,那只是启发我们的一个方便善巧。

宋朝时候的大慧宗杲禅师,他倡导参话头,就是参中国开悟的祖师们教导众生的那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千七百则公案其实都是善巧方便,让我们打破成见,不要死在成见里面,这样才是真正地产生开启不执著的智慧。

宋朝时候,有一位白云守端禅师,他就作了一首诗偈来启发我们,说:“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著来时路,始知平生被眼瞒。”什么意思呢?

他是用苍蝇透窗来打比方,以前的房子的窗户是没有玻璃的,用白纸把它蒙起来,若白纸上面有个小洞,这个苍蝇钻进来了,钻进来以后怎么样?这个苍蝇的长处是什么?苍蝇的眼睛最厉害,是360度的复眼。我们人怎么样,看前面看不到后面,看左边看不到右边,是不是?而这个苍蝇360度哪里都看得到,但是它就死在这个长处里面,苍蝇执著于自己这个眼睛的长处,能够看到360度,能够全方位看得到,所以它就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死在眼睛里面。门大开着它不知道从门出去,它只是循着这个光在窗户纸上撞来撞去,就撞不出去。“忽然撞著来时路”,偶然有个机会撞到它钻进来的那个洞,就出去了。“始知平生被眼瞒”,知道原来我这辈子都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所以要用内心的智慧,不要有成见,不要执著于自己的特长,这样来开启内在的智慧。

第四点就是希望我们要能够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要运用圣者的灵性生命思惟

有什么差异?凡夫用大脑来思惟,修行人用什么思惟?修行人用什么来觉照?他用灵性生命思惟,用真心来现观,来直观。

那么,凡夫众生用大脑思惟特点是什么?就是运用记忆和解读。我们总是活在二元对立里面,总是调动过去累积的知识来解读,解读现在遇到的事物,这就是二元对立,你用过去心来看现在的事物就产生差距了。所以运用记忆和解读是不能真正地看到事物的,你只是认识这个事物,没有真正地看到这个事物,因为这个事物的真实相是什么?它是活的。而你认识它、你解读它,就把它看成死的了,所以误区就产生了,执著就产生了。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在座这一排都是男士,你看到你太太有个什么行为,你认为你了解她,你真的了解她吗?不了解。你真的知道她是什么心、什么心态、什么想法产生的这个行为吗?不了解。为什么?因为你总是用过去对她的印象,过去她有些什么行为,你记下来了,你大脑里面储存了,然后你调动过去对她的印象来解读她现在的行为,但是她现在的行为是由她现在的心决定的,所以她现在的心决定现在的行为,而你用过去心来看她现在的行为,当然矛盾就产生了,隔阂就产生了。

佛陀说:能够真正地如实知自心就是大智慧,能够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心就是大慈悲。但是凡夫众生用大脑思惟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心,唯有修行人,他用现观,就能够心心相印,能够感应道交,所以要用灵性生命思惟,要用心,用真心而不要用知识,不要单纯地用知识,不要死在知识里面,要扫除一切的执著,要从过去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但是我们很难做到。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们每一天学习很多知识,但是并不是不可以学习,要学习,为什么?我们要因指而见月。但是你不可以对它生执著,知识并不能障碍你,知识其实是启发我们的,但是你对知识的执著,它就障碍你了,所以我讲的题目叫《不执著的智慧》,一切不执著,这是修行的入处,这是真正学佛的入处。

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要练习我们内在不被念头捆住。九法界众生以心体不能离念,你要想不起念头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强压到你不起任何念头了,那个“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并不是真空,并不是真空妙有,并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而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个假空。我们的意识是很有力量的,它也是很狡猾的,你不是老是说空吗?它就造一个假空来骗你,只要你用知识的话,你都不能真正地契入。

我们修行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自己起念头,只要不执著就好了,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谁能够障碍我们?谁能够局限我们?自己的念头局限自己。要练习从自己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不要被自己的念头困住,而不是去试图消除它,那样是很笨的办法。你希望大声念佛、大声念经,希望妄念不要起来,把它压下去、把它消除,这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只要不被它捆住就好了,不要去尝试消除它,你尝试消除它,那个念头还是意识心、还是凡夫的妄心,那你修行就错了,犹如缘木求鱼,转求转远。所以修行的方法不能错,因地不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