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09

第9章 与心对话禅悟人生(3)

禅宗用圆相表示法,他采用的是圆的包容性,圆的本体。而道家用圆相示法主要采用圆的变易性,他的太极图由阴鱼和阳鱼构成,阴阳互动互变,由此构成万物基本的运行规律(如果大家将来有机会探讨禅法的五味君臣他可以作为一个基础)。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射到外在物质上时,我们的阳圆(阳鱼)就充分显现出来,意识的能量急剧向外流,内在的阴圆在意识上停止了流动,因为他能量不足,所以这个人的弹性生命就越来越小。当下的社会是吸引每个人意识的阳图(阳圆)的,所以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变得浮躁、不安、焦虑,觉得活得很累,尽管外表光鲜,看起来是成功人士,但内在有很多的压力和负担,是因为过分强的外在吸引破坏了阴圆,破坏了内在的能量流动。

有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马上尝试一下。你早上起来的时候站在镜子前通过镜子看到你,但你现在要反过来,想像镜子里的你在看真实的你,一开始你肯定不习惯,但你稍微站着忍耐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奇妙的事情发生。你会感到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向你的身体里灌入来,涌进来。

观世音菩萨的修法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解六结以越三空,离五蕴以超五浊,乃至于达到十方圆明获二殊胜的境界。下手的方法都是转初流为入流,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能量流入到你自身呢?是因为你入流的时候,内在的心灵能量被激发起来。

这个世间存在三种能量:一种是物质的能,太阳能等等。还有一种是心理的能量,心能。第三种是灵能。诸佛菩萨已经成就,他的加持力尽虚空、遍法界,那就是灵能。要能利用这些能量来修持。心能是无穷无尽的能量。

反推疗法就是帮助患者揭示他心中对立的两极,从而实现一个整体,不是偏到一极,达成一个整合,达到一种圆的状态,这时就能活在当下。这个疗法的就是能保持“现在我觉察到了”这种充分同时觉知两极的状态活在当下,是念念皆禅,跟禅法是相通的,从这个地方可以互相启发。

西方心理疗法经过了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三个阶段。精神分析强调回溯到人的过去,强调潜意识,让潜意识浮到意识层面来,但他有一种偏颇,有将人动物化的倾向。行为疗法是强调外在的行为,这个又有将人机械化的倾向。

8、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的疗法要点就是尊重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符合其生命需求的存在方式,从人本主义疗法对个体生命的无限尊重来看,它与禅法是十分相契合的,禅就是无限地尊重每个人本具的佛性,而且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而禅顿悟的体验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峰体验也有相似相通之处。

这是略讲第二部分。

禅悟人生

——用禅的智慧,启悟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

我们也分五部分讲第三块:

1、禅悟人生,使心智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参禅开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处在觉悟的状态下,于一切境界都能保持善恶平等一味观,是绝对平等,没有应当取应当断的相对观念,不再有此为所断,彼为所取的这种相对状态,而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于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一切境都能够任运自在。平等导致无量寿,清净导致无量光。禅心是无念、无相、无住、无为、无限的,禅心的自在无限,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契悟生命和宇宙的终极本源,能在生死中获得自由,都应是人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开悟的禅师都是自信、自由、自在、平等、独立的。

真正用禅的智慧开启自性本地风光以后的状态要走出几种误区,简单说是四种误区:时间的误区、空间的误区、心性的误区、二元对立的误区,其实都是指禅悟人生。

2、走出时间的误区。

就是没有开悟以前我们一直在妄想,自己还需多长时间用工夫才能证圣果,还要念多久阿弥陀佛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悟后了知一念即三世,三世即一念。事实上活在当下就是具足一切,具足三世。所以禅师有句话叫做:“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用一则公案来说好了。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带着侍者,弟子百丈怀海禅师一起经行,抬头刚好看到一对野鸭子在空中飞过,道一禅师就问百丈怀海:“你看那是什么?”

百丈怀海就说:“野鸭子。”

马祖道一再问:“什么地方去了?”

百丈怀海回答:“飞过去了。”

话音刚落,马祖道一马上拼命扭着他的鼻子批评他,百丈怀海痛得失声大叫。马祖道一就趁机启发他:“何曾飞过去了?”这样一说,百丈怀海就醒悟了。

那些真正有根器的,师徒师资契合,开悟并不是很难的事。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跟师父五祖弘忍只见了三四次面,就得到祖师的衣钵,百丈怀海禅师给师父把鼻子扭一下就开悟了。西方就很复杂,他们精神分析要搞两三年甚至于十年才能够疗愈这个心理疾病,相对比而言,禅法是很直接痛快的。

百丈禅师开悟后,师徒两个就回去了。百丈怀海回到侍者寮就放声大哭,如丧考妣。

他同寮的一个侍者就问:“怎么回事,你怎么突然哭得这么伤心呢?是想念你的父母了吗?”

百丈说:“不是。”

侍者又问:“你是给人家骂了吗?”

百丈答:“不是。”侍者问:“那你到底哭什么?”

百丈说:“我刚刚给师父扭我的鼻子扭得很痛啊!”

另外一个侍者就跑去问马祖道一:“师父,到底怎么回事啊?百丈怀海哭得很伤心。”

马祖道一就说:“他自己清楚得很。”这个侍者就回来把师父的话学给百丈听:“师父说你自己清楚得很。”

百丈刚刚还在嚎啕,马上就停下止住不哭了,哈哈大笑。把另外的小师父搞糊涂了:“到底怎么回事?刚才还哭得那么伤心,现在怎么又哈哈大笑起来了呢?”

百丈又回答说:“对啊!刚才是哭,现在是笑啊。”

从这个公案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鸭子是否飞过去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是否也随着野鸭子飞过去了。

就是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会在心里留下一个印象,若执着于印象则生过去心,心活在过去,身体在当下,身心分离,这叫行尸走肉。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追求,只是追求欲望的满足,想吃得好、睡得好,这个动物也会,叫人面兽心,这个词是从佛教来的,很多词其实都是从佛教上来的。你生起过去心就是失去当下心。

所以马祖道一要教化、提醒这个弟子,让弟子开悟,马上扭住他的鼻子,一个是阻断百丈的过去心,马上又回到当下,当下很痛。第二是让百丈在剧痛中感受自身最真切的身心状态。充分地活在当下,我们一直强调充分,但一般的人没有了解禅法,不充分地活在当下,他有种种分别、计较,不敢尽情地表达。百丈禅师开悟以后,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在乎任何外在的东西,从百丈怀海禅师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可以看出,参禅开悟的人不是像木头一样,他禅悟以后的情感状态是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情感,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分别执着,不敢充分表达情感,每个人戴着假面具,当然就活得很累,像百丈禅师开悟以后尽情哭尽情笑,是充分地活在当下。

3、走出空间的误区

走出空间的误区,就是与一切法都不取不舍,做善恶平等一味观。开悟的人在一切境界中是平等的,于空间没有此为所断、彼为所取,没有这个境界不好,那个境界好,这就是无相为体,在一切相之中,既存在又超越。活在当下,同时又超越一切,这是禅者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无相为体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用以下两则公案就容易明白。

一桩曾经讲过一点点,大家应该也听过的,就是“婆子烧庵”的公案。

有一个阿婆很虔诚,专门供养一位参禅打坐的禅师,连续供养了二十年,禅师也很精进,每天夜不倒单打坐。二十年之后,阿婆想试试禅师成就的境界、悟境怎样,就跟自己一个十七八岁的孙女说:“你今天给师父送饭,饭送到以后,你一把抱住师父,看他说什么。”这孙女果然很听话,一把抱住师父。这师父就说:“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是我这颗心如如不动,好像枯死的木头不会再开花,又好像石头一样寒冷。

少女回去后把他的话转告给她的祖母听,祖母很生气说:“哎呀,原来我二十年的心血只是供养了一个俗汉。”马上把师父赶走,把他闭关的茅棚也一把火烧掉了。

一般人会说:“这个师父修行很好啊?他对戒律持得很清净,真的是铜墙铁壁一样。”但大家要知道,这还是执著于修道的表相,而道是圆融无碍、不生不灭的,不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禅师是一个真正持戒清净修苦行的法师,但他并非大彻大悟,大智慧的禅者,所以被那个阿婆呵斥为俗汉。

后期的故事是这位禅师很精进,参禅有一个悟处,又回去闭关,阿婆继续供养他,以后确实证明他是开悟了。那真正开悟的大徳高僧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

从第二个赵州禅师的公案可以明了。

有一位比丘尼听说赵州禅师是赵州古佛大彻大悟,就专门去拜见,跟禅师说:“师父,我想跟您老人家学习最秘密的禅法。”

赵州禅师马上把手伸出来,在比丘尼手臂上掐了一下。

比丘尼猛然一惊,很愤怒说:“师父!你还有这个在啊?”赵州禅师笑一笑说:“不是我有这个在,是你有这个在。”

比丘尼问最秘密的禅法,赵州禅师必定要启发她说自心是佛,是心是佛,掐她的手臂也只是说禅的秘密就是在你自身,不要向外求。但这位尼师并未真正悟禅机,而是著相分别,分别那种俗情意念,以为赵州禅师色心未断,所以赵州禅师笑说:“不是我有这个在,而是你有这个在,你这个根还没有断。”

从这一角度可以领悟到真正禅者的境界,他悟入以后的境界已经走出了空间的误区,于一切境界都能做主,能不著有,不著空。

有个富人去看望一位哲学家,听说哲学家很有智慧,就向他请教:“我现在一切都挺好,但为什么还有很多烦恼,还不快乐呢?”哲学家便带着他到窗子边上跟他说:“你向外看一看,看到什么?”

那个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

哲学家又带他到旁边的一面镜子前面说:“你再看看,你看到什么。”

富人说:“我看到我自己。”

哲学家就启发他说:“窗子、镜子都是玻璃,区别只在有一层薄薄的水银,但是这一点点的银子就让你只看见自己看不到别人。”

事实上就是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之中不迷失。

4、走出心性的误区

走出心性的误区,就是开放与开悟。正如六祖大师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来清净,本不动摇,能生万法。”自性本来就具足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无欠无余,都圆满具足,所以外无可断之法,内无新生之智,一切都是自在无为之中全然地开放。

一个禅悟的人,一定是坦坦荡荡面对一切,他抛弃了面具、抛弃了思维定势、抛弃了他以前种种的执著,没有任何预设的立场与模式,只是完全地接受。一杯茶,即使是用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叶,但每一次喝时他都当做从未喝过的新茶一样细细地品,来感受每一个味。

一个人,即使是同样的性情和容貌,每一次相遇都当做最神圣、最美好的相遇,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因此,他实际上是最敏锐、最充分地活在每一个刹那之中。只要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墨守成规,接受生命的一切,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解脱、自由的人,一个处处显露生命大智慧的人。

南传佛教有一位佛使尊者说过:“世间的人很害怕牢狱,但他只怕实体的牢狱,不知道精神的牢狱更可怕。”现在你的那些成见、那些执着、那些固定的思维模式里面,就让你难以出离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落入任何固有的模式之中,只是全然地开放和接受一切,不管他好、坏、善、恶、美、丑。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自性本自具足,你排斥那些不好的,事实上是排斥你的真心,你贪恋它就迷失掉你的真心,你贪恋什么就会失去什么,所以只是全然地接受,不要去作判断就好,只是了知他当下真实的状况,不要作判断,一有判断,心里就有压力,就有分别。

有一则公案叫香严上树。香严智闲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学了很久都没有悟,他满腹经纶,经典说的头头是道,但就没开悟。后来百丈入涅槃了,他就跟随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学,灵佑就说:“听说你在百丈禅师处问一答十,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香严哑口无言,答不出来。因为三藏十二部翻遍都没有,他真的知道惭愧了,就说:“师兄,请你教我。”

沩山说:“我不能教你,教了你就害了你。”

此后,香严就去给南阳慧忠国师守墓,在瓦片打在竹子上的时候彻底开悟了。

今天要讲智闲禅师开悟以后如何接引弟子,他接引弟子的方法很奇特。他有一天上堂就说:“你们都听着,有个人在一个千尺的悬崖上,悬崖上正好有棵树,这个人用嘴巴咬着这棵树的树枝,手没有依靠、脚也没有踩着,只用嘴巴咬着。旁边又来了一个人问他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传法的大意是什么?这就麻烦了,你要开口回答,肯定就掉下去死了,要不回答,你是大乘佛子,众生请法就要说,不然就有违菩提心,他就处在两难境地,答也不是,不答也不行。

他的招上座还是很有智慧,有一些悟境,马上很轻巧地把这个公案解决了,他就回答一句话:“上树之时且不问,未上树时如何?”意思是他已经口咬着这个树枝了,在没有爬上这棵树以前怎样呢?智闲禅师首肯了招上座的机锋的回答。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脑筋急转弯或者是一种智力游戏,它体现了一种我们对于禅法的领悟,事实上是你陷在里面,任何东西,包括禅的精髓,包括智慧,你要执着于他,肯定不能开显本觉的智慧,因为黄金虽然珍贵,但在眼睛里也会把眼睛瞎掉。如果一门心思只想钻在那个问题里去找答案,就等于把自己挂在那高高的树枝上,如果你迷恋高峰体验,迷恋禅悟中的那种境界,就不是真正的悟。

譬如黄檗禅师跟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一起在山里经行,刚好溪水暴涨,印度的法师就显神通从水面上就走过去,一边还向他招手。黄檗禅师就骂他:“哎呀!我不知道你是这样一个执着于表相,执着于神通的俗汉,如果我早知道我要挑掉你的脚筋!”

事实上大乘的佛法,尤其是禅法,它注重的是什么?不在乎外相的东西,而是自性中不生不灭真性的开启,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家宝藏。因此要保持平等心,真正的禅悟没有得失,无论你在高峰一览众山小,还是在平地很平淡的人生,事实上是平等平等的。

5、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

一切的功德我们自性都具足,圣者与凡夫也只是修与未修,体性是一样的,悟以后不单单是一个知解中途,而是能真正从心性上领悟,因此他就有绝对的自信。比如五家七宗里有个杨岐派,杨岐方会禅师度化其中一位弟子白云守端的公案也很著名。

白云守端来方会禅师这里参访,方会禅师就问他:“你受业师是谁?”

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父是茶陵郁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