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考状元经验谈
28330500000014

第14章 剪不断,理还乱

姓名:马思远

毕业学校: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中学

高考分数:655分

所在院系:清华化学系

六月,因为有一次决定前途命运的"战役"而被参加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称作"黑色的六月"。而我则以理科第二名的成绩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的时候,我很开心,同时又感慨万千。回顾高中三年乃至跨入大学之门以前的十三年的学习生活,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说给正在通往大学路上苦苦拼搏的学弟学妹们,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精神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复习的效果和考试成绩,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夺取胜利,就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首先要有目标。目标是使人鼓起勇气的一剂良药,是催人奋进的一种力量。我刚入高中时,学校把当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照片贴在了橱窗里,我站在橱窗前看着照片,产生了一种愿望:要是三年后我的照片也能贴在这里,那该多好。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我考进了年级前十名。这时我觉得自己的愿望是可望而可即了,于是就把愿望变成了自己的目标。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每当学习上发生困难时,都是这个目标鼓励我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确定目标应该有个原则,那就是"跳一跳,够得着",所谓"跳一跳",即需要付出努力;"够得着",即目标可以达到。无须努力便可达到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费多大力气都达不到的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的。

的确,高考是一件很苦很累的差事。永远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永远有没有尽头的摸底考试,父母、老师、同学……要高考的学生就如同背上重轭的牛终日汗流浃背地干着,但苦归苦,累归累,高昂的头不能低下。饱满的情绪可以鼓舞一个学生克服疲劳去争取好的未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到学生身上也一样。漫长的高考复习过程有点像一个战役,稍许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失败。只有永远保持一个饱满的情绪,永远不懈地为了目标而奋斗,才能达到目标。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为了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保持饱满的情绪,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信心。

如果遇上了不如意的事,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全盘否定自己。许多看似偶然的失误其实包含了必然的因素,这种失误不要放过,而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避免再犯。而对于一些确实无法避免的,不要过分自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因一点小事而否定了自己,这样做不能全面的看问题,而只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了做什么都害怕,都担心。没有自信,没有勇气去克服困难,根本不可能顺利地通过高考这一关。

其实,迎接高考最主要的是保持平静的心情。紧张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来削减焦虑;浮躁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灰心的时候多想像一下成功后的喜悦……这些都是我用过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高考是对身体、心理的考验,但更是对知识、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有一些答题技巧包含在里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许多人高考成功的基础是建立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的。做题,是必要的,不经过做题、练习这个环节,无法熟练运用书上的知识规律、无法领会叙述的细微区别,同时只看书不做题或只看题而不做题,都无法发现自己思路中的错误或障碍,因而在考试中解题时思维的漏洞就显现出来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平日应该保持一定的做题数量,这样一是可以保持思路的顺畅、清晰,不致因搁下而"手生";二来也可以通过解题过程检验自己表达是否严密、简练。对于那些较难的题,自己可能无法解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是先思考几天,从书本或同学、老师寻找一些解题的线索,如果仍然无法解出,那么我就不再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而是去看题解,弄清它的思路及应用知识。在看懂之后,我会再把这道题解一下,假如顺利解出,那很好,因为这证明我真正理解了;如果不能,那么在遇到困难的地方也正是知识的漏洞,发现了症结所在,解决也就容易了。

但是,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不能只顾做题而忽略了书本。许多错误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对概念、定理理解的不清,做了一些题目之后再去看书,就能纠正一些错误的理解或发现新的内容,而这种对错误的纠正和对新内容的发现对于后来的做题很有指导作用。

我建议同学们能建立一个"错题记录",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强化,这样能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应随时总结自己在过去一段学习中的得失,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盲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许多同学都抱怨高考复习太紧张,时间安排不过来。其实,"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分配、利用时间。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首先要做事紧凑、不拖拉,能一小时做完的事决不两小时做完,这样等于节约出许多时间。与之相应的是提高效率,这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确,高考时的事一件接一件,但应该认识到,虽然要有总体规划,但事情还是要一件一件解决的,在做一件事时,就全神贯注把它做好,而不要分心去挂念其他的事;否则眼前的事久而未决而又腾不出时间来解决其他问题,搞得一无所得。其次,合理安排时间,对于自己擅长的科目只需保持一定强度的练习即可,对那些"瘸腿"科目就要下力气去补,起码应达到平均水平,这对实行了标准分制地区的学生尤为重要。如仍有时间,可以发展一下擅长的科目以期取得优异成绩。最后,应该重视点滴时间,等车、等人的时间可用来背背课文、单词,但这些必须是随时可以中止而毫无影响的,否则思路被打断是一件对学习、对自己都不愉快的事。还有一点,紧凑、合理安排时间并不是说所有时间都要用于学习,时间表里应该包括运动、娱乐、休息的内容。放松紧张的情绪、调节注意力与兴奋点,是休息,也是"充电",更是为下一次的努力做准备。就像弓不能总是张紧一样,情绪也要放松。

我现在学化学,想用溶液打个比方。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之后就不能再溶了,人的记忆也有限制,应该学会筛选重要的信息存于大脑中,而不能毫无选择地照单全收,就是说,切合自己实际的应该留下,其余的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有时同学们可能觉得脑子很胀,这时就需要暂停,让杂质沉淀出来再接受新知识。此时不断加压强迫自己记忆只会适得其反。

我认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很重要。知识不是限制在某一特定范围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比如,2003年高考化学的最后一道试题实际上是一道几何题,需要至少是部分的想出空间构型;许多数学题,如果赋以物理或实际意义便变得易于理解,而科学史的许多事例更是议论文的有力论据。凡是我们知道的,都可以应用,不必拘泥于定理或格式。

有的同学会遇到下述情况:开始时进步较大,但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却毫无进展,这些同学就开始焦躁了。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称为"高原效应"。开始时经过努力提高很快,但自身水平高了,想再提高也就难了,这时不能急,更不能因此而灰心放弃,而应继续努力,不久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突跃,登上高峰。

许多同学一上高三就似乎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为只要学好了书上的知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现在的高考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在语文、政治考试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理科考试中也有反映。2002、2003两年的语文作文都要求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作出简单的分析,而如果对外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突然遇见就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不易下手;但实际上涉及的都是经常谈论的问题。

最后,越是临近考试,越是容易浮躁,这表现为:不想学习,但又无事可做,拿起书来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这时,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觉得复习得太多了而不想再学还是仅仅是一种抵触反抗的情绪。对于前一种,应该肯定的是前一段的成果,但也要明白,许多错漏之处就是发生在人们最易忽视的地方,自我感觉的良好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掌握,这时应该静下心来将知识内容重新复习一下,或是先干些别的缓解一下焦虑情绪再开始。对于后者,应该明白高考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前途,而自己的未来只能靠自己去掌握,况且高考还是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有时这种浮躁、烦闷源于过多的功课压力,这是一个警告:需要调整了!应当重新规划一下。保持合理的学习、休息时间,既不至于荒废了学业,又能保持长久的兴奋。

高考前,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实力,也相信自己的安排。不要看别人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去干,而应坚持自己的计划。否则既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疲于追赶,毫无益处。

注意交流。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可以发展自己思维的欠缺点和薄弱环节,也能了解他人的方法与习惯,取长补短,比闭门造车要有成效。

在高考前夕,就不要过分追求"高难动作"了,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基本训练"上,抓住最基础的东西。同时注意营养与休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不能再指望"开夜车"等方法提高成绩,因为一来付出的精力与成绩并不是成正比关系,而是有一个最大值;二来此时的"恶补"实际只能抓住皮毛,并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归纳一下,我觉得主要应该有以下几点:自信,沉着,保持平常心,循序渐进,不懈怠。做到了这几点,就比较容易发挥出水平而不致有失常现象。

清华园是美丽的、深沉的,她欢迎每一位有志少年。但愿六月里灿烂的阳光会照亮大家的前程,让我们在金色的阳光里--相聚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