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际关系22条法则
28364000000025

第25章 与人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交往,不管是朋友、同事,还是上下级关系,彼此之间不要太过于亲密,当然,也不应疏远。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这样,有利于良好关系的持续维系与稳定发展。

保持距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法则。俗话说,远了亲,近了烦。

就像刺猬一样,保持适中的距离,才是最好的。

1.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刺猬”法则吧。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问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保留彼此之间的美好印象,又能避免因为走得太近而带来伤害。

人们通常希望朋友之间能够亲密无问,上下级之间能够推心置腹。然而,“刺猬法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

的关系,而不是“亲密无问”。距离太远让彼此产生疏远感,不易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己;距离太近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破坏曾经的美好形象,甚至还会伤害彼此。唯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维持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刺猬”法则,与朋友、同事相处时既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要过于亲密,彼此不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问交往是要考虑双方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问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

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而这个自我空间的范围随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不同或场所环境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从交往的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们与其所喜欢的人交谈要比和他们不喜欢的人交谈距离靠得近;朋友要比一般人近;熟人要比陌生人近;性格外向者比性格内向者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靠得近。但要精确地把握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就要从心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

美国人类学家胡尔把人的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相应划分为如下四个区域,它们分别是:

(1)亲密区:距离0~8英尺。这个区域属于家庭成员最亲密的人。在该区域,两个人可以互相接触,嗅到对方的气味。此区域内,排斥第三者的加入。

(2)熟人区:4~18英尺。12~18英尺:属于关系非常密切的群体,如交情相当深的朋友。4~12英尺:同学、同事、融洽的邻居都属此距离。

(3)社交区:4~12英尺。4~7英尺:一起共事人的社交距离,基本与个人无关的信息在此间相互传达。7~12英尺:正式会谈的距离,这个距离内目光的接触比交谈更重要。此区域内的人不很熟识,基本交谈事务性,不含感情成分的东西。

(4)公共区:大于12英尺,此区域超出了社交的范围,属于彼此不相干的人们,即使有联系也是生硬的。

根据以上划出的心理区域可以看出,在社交中我们要分析自己与交往的对方的关系亲密程度,才能在交往中保持恰当的空间距离。如果社交中我们与对方靠得过近,他的心里肯定将开始紧张,并开始防范你、拒绝你,因为他的私人领域受到了侵犯。

根据这个理论,与同事或领导讨论公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厘米:大于这个距离,对方则会误认为你态度不认真;小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有逼迫之意。和非亲密朋友交谈,较佳空间距离是213~366厘米:小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盛气凌人;大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没礼貌。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或有矛盾的人之间的谈话距离一般在336厘米以上。

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国别或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你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厘米,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有趣场面。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交往时空问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人际交往时,如果不能把握好距离的尺度,容易给别人留下缺乏修养、不知轻重的印象,甚至遭到别人的厌恶。

2.距离适度,关系和谐

距离产生美。适度的距离是一种美。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双方保持适度的距离,为彼此留下一点心理空问。生活和工作中,就算是最好的朋友,都应该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自我空间,任何人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与恐惧。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争执、利害冲突不是人们的疏远而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因为太亲密造成的。驾驶员朋友都知道,要避免撞车,就要注意车距。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是避免发生冲突的手段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关系最近的人,也常常会和我们发生矛盾与冲突。

有这样一则寓言:

村里住着一个农夫,他的名字叫自己。自己有个邻居,他的名字叫别人。自己矮小,别人高大;自己贫穷,别人富有。

这两个邻居一直关系紧张。自己有事的时候,总喜欢去找别人。

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只得帮他。忙是帮了,但别人并不心甘情愿:

他为什么老喜欢给我添麻烦?久而久之,别人心里的怨气就表现出来了。

当自己求助的时候,别人不是推脱就是应付,偶尔帮一次忙,最后却总是事与愿违,他给自己帮了倒忙。

与此相反,别人对自己不想让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热心,简直达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想种什么庄稼、想讨什么样的老婆、想盖多大面积的房子,别人都喜欢指手画脚,乐此不疲。不仅如此,别人还喜欢在村子里发布对自己的看法。

自己有针尖大的小事,都会让别人搞得满城风雨。

开始自己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忍无可忍了。他决定去法院起诉,让法官给他们断这场官司。自己指控别人干涉他的私事,别人指控自己给别人增添麻烦。二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听了原告、被告双方的详细陈述后,法官作了如下判决:把自己和别人各打五十大板。判决书上还有如下条文:从此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绝对不能要求别人;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该关心的一定要关心,不该关心的绝对不要关心,更不能横加干涉。从此以后,自己和别人相安无事。

故事中“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双方没有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距离。生活中是这样,工作中也是这样。工作中,同事最初在一起,都能够融洽相处,但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他们会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挑刺、批评,然后结束友谊。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太过亲近,不小心失了分寸,口无遮拦,就会造成彼此的紧张和伤害。朋友、同事、同学相处,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3.把握好职场中的距离尺度

职场中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彼此之问需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这有利于良好关系的持续维系。

工作中,很多人都认为要想和别人建立好的关系,就需要保持零距离,这样更利于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其实不然,因为牙齿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何况是个性不同的人呢?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也应该像刺猬一样,保持合适的距离,既能够彼此温暖,又不会因为过近而伤害对方。

事实上,就是好同事之间,也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再好的同事如果过于亲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友谊之情长久。

如果同事之间没有私人空间的距离,双方的关系会从相互欣赏和尊重变为相互容忍,再到相互要求,然后转变为相互挑剔,最终会导致分道扬镳,更甚者将反目成仇。

在职场中,同事之间、异性之间、同性之间更要把握好距离尺度,这是和谐职场人际关系的关键。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与同事保持适度的距离。在职场中,如果与同事过分亲密接触,上司有可能会认为你在拉帮结派,组织自己的“势力”,将来动摇他的“根基”,因此,上司也许会找个理由把你清除“出局”。但是,假如你在奉行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法则,每天只是准时上下班,完成本职工作而已,上司和同事们也会视你为怪人,他们会认为你不合群、不团结、没有共同协作能力,而这一点,也是职场上的大忌,时间一长,领导和同事也是不会欢迎你的。因此,只有合适的距离才会对彼此有好处,并且让你在职场上笑到最后。

(2)要与领导保持适度的距离。很多人认为与领导交往越亲密越好,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分寸,过多地介入到领导的私生活,会使你脱离与领导的正常关系。特别是了解领导的个人秘密和事业上的秘密对你更没有好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国王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却又担心被王后知道。有一个很会讨好国王的人主动出谋划策,为国王设定了许多与情人约会的方式,深得国王的信赖,国王与情人的事情也只有这个亲信最清楚。但好景不长,王后很快察觉到了国王的出轨行为,就准备询问国王的那个亲信。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找了一个罪名,把那个亲信处死了。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我们与领导走得近不可能遭到故事中这位大臣那样的命运,但是,保持适度的距离仍然是得体的行为。

(3)异性之间,拒绝亲密。当今社会,两性的工作交流非常频繁,实在不能再以男女授受不亲的老观念来衡量。即使已婚,也不表示要和异性保持距离,以免犯忌。过分拒绝和异性相处,不仅不像个现代人,更可能妨碍职场角色的扮演。我们也必须承认,两性都有的工作空间通常比单一性别的环境要来得愉快和谐。也许现代组织的效率较高和女性大量投入职业有些关系。

若想重新隔离两性,不仅不可能,也不合理。刻意疏远,更非上策。两性总是要交流的,而且两性共事应该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两性间绝不能采取隔离策略,而必须找出好办法使两性相处有利无害。

因为是异性,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普遍有很多分歧。如果你是在异性面前很虚心的人,你会发现你在异性中备受宠爱。因为多数人对异性没有排斥感,而且喜欢帮助异性工作伙伴,他们把这个看作是同事中成就感的一个标志。

人人都希望被异性重视、仰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是同事、朋友,就有共同语言、互有好感的人,如果你没有意思将这种关系发展为恋情,就应当将感情投入限制在友谊的范围内;即使很有好感,也不应表露出来。如果对方射来丘比特之箭,也应明智地将其化解。千万不要给对方以默许和鼓励。

对异性采取大方、不轻浮的态度是同异性工作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其中包括行为和言语两方面。以尊重对方是异性工作伙伴的关系来处理职场中的一些事务,将会使某些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一些。千万勿将职场的异性关系处理成类似“恋爱关系”所期望的那种结果,也不要与某个异性发展成比其他异性更为亲密的关系。下班以后做朋友是另外一回事,但在职场内千万要区分“轻重缓急”的关系。

男同事有男同事的苦恼,女同事有女同事的苦恼,可能会因为工作头绪繁多而忙得焦头烂额,可能会因为事业发展阻力太大而停滞不前,可能会为家庭纠纷而沮丧不已。大多数同事遇到这种情况会表现出逃避的姿态,其实,只要你说出一句“我来帮帮你”的话语,同事就可能感激不已。当他有困难时,或者大家都不敢接近时,如果你能不计利害去帮助他,他心中的感激是可想而知的。

(4)同性之间,相依相助。在职场中人人都应友好,特别对同性则更应如此。因为每个人来单位上班均是为了生存,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感受同一种压力,工作中谁也少不了谁,因而如果可以以一颗同情心来看待同伴的话,关系将很容易处理。因为是同性,很多感受和对事物的看法均有共同点,可以找一些大家均有兴趣的话题,不啻是一个表示友好的方式。当然对一些自己认为是话不投机的同性伙伴则采取“工作伙伴”

的态度来对待,可以发展为进一步朋友关系的则多交流一些,不是“同路人”

则少交往一点,不必把所有人都当做是可以发展成朋友的“潜在因子”来对待。看见同事打小报告,也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若他只为个人利益,则可以完全不去理会,只当做“处理事件不当”,对他个人将来的品格发展必无益处来评判就可以了。

总之,距离产生美,只有把握好社交距离的尺度才能使人际关系达到最佳的状态。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避免因为太陌生而产生疏远感,也能避免因为太亲密而带来的防备与尴尬;与同事、领导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要疏远,也不要过于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