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待政局初步稳定后,于同年四月班师回镐京,并把镐京作为新王朝的首都,史称“宗周”。不久,周武王又召吕尚来向他请教有关治理天下和民众的问题。吕尚说:“人民认为有利的事物,就像冬天的太阳、夏天的荫凉那样。人民冬天追从太阳,夏天追从荫凉,不用召唤自己就会来。因此抚育人民的办法,要先确定对人民有利的事,人民就会自己到来。有三种情况将导致人民产生危机,不可以多次地触动,触动了就会有凶灾。第一是奖赏的透明度不够,这样人民就会产生怨恨;第二是惩罚过于严厉,这样人民就会产生畏惧,人民畏惧就会生出变故;第三是对人民监察过严就会扰民,人民被扰就不会安居其处,容易产生变乱。因此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的人民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道厌恶什么,不知道什么该从,什么该去,因为一切都是美好而无可选择的。这样就可使人民各自安居于他们生活的地方,天下就安定了。这样的社会多么安乐啊!治理天下的圣人和天下之人都感到安乐。”武王问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吕尚说:“圣人守护着无穷的府库,运用无穷的财富,而天下的人都仰仗着圣人;天下人都仰仗圣人,天下就治理好了。神农所禁止伤害的,是春夏季节生长的万物,对春夏生长的万物不加伤害,努力开发地利用以成就万物。不要侵夺人民有利的农时,农作物就会依农时而顺利生长。任用贤能的人,授给有才能的人官职,贤人们就都会归附而来了。因此奖赏的目的在于成就人民的生活,惩罚的目的在于使人民不犯罪。这样的赏罚施于人民,天下的人就都会教化好了。”
于是在吕尚的辅助下,武王又赐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黄帝的后代于祝国、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以表达对先圣们的追思。紧接着周武王论功行赏,大封亲属和功臣谋士,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以藩卫周王朝,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大分封。第一个被分封的,就是吕尚。吕尚被分封到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建立齐国。由于齐地是周朝新开拓的疆土,当地的莱夷部族还并不服从周朝统治,而且莱族不断把势力向西扩张,威逼周朝的安定,所以齐国的建立是周朝在东方的重要屏藩。
六、就封国太公谋治齐
吕尚被分封后,就率领部众,离开镐京,向东前往营丘到自己的封国去。在去营丘的路上,他边行边住,行动很慢。客舍中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对吕尚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您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吕尚听到这话,忽然意识到:事关邦国命运,岂容片刻疏忽!于是,他急忙将随从们叫起,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黎明时候就到达了齐国。这时正遇上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吕尚争夺营丘之地。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建立,还无力东顾,因此率军来和吕尚争夺国土。吕尚及时准备,率兵平定了莱侯的进攻,定都营丘,建立了齐国。
齐国建立之初,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新建的国家,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来治理。当时尽管吕尚击退了莱夷人的进攻,但是当时齐国的局势仍然是“国有未训之臣,野有未治之民”,于是吕尚采取了“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纪之以力”的政策。
据说齐国东海上有居上兄弟二人,一个叫狂蟊(音yu),一个叫华士,这兄弟二人都很有才华。二人商议说:“我们不臣服于天子,不与诸侯为友,自己耕田来吃饭,掘井来饮水,对别人无所求。不崇尚天子赐予功名,不追求国君给予的俸禄,不外出做官而是自食其力。”吕尚建立齐国后,听说了二人的才能,就多次亲自登门拜访,想任用二人。但他们都拒不相见,于是吕尚便派人把他们给杀了。周公听说后,急忙派人问吕尚为何杀了丽名贤人,吕尚回答道:“这兄弟二人都不做天子之臣,也就是我不能使之为臣;他们不以诸侯为友,也就是我不得使用他们;他们自己耕田而食、掘井而饮,对别人无所求,也就是我不能对他们有所奖赏、惩罚、劝告和禁令。况且他们不崇尚功名和俸禄,即使是贤能之人,我也不能任用他们让他们为国建功。贤能之人不出来做官国家就不能得以治理,而贤能之人不愿得以任用就是对国家的不忠。况且先王能够管理他们的臣民,依靠的不是爵位、俸禄,就是刑法和惩罚,现在这四种方法我都不得施行,那我还当谁的国君?”吕尚还打比方说:“假如有一匹马,貌似天下最好的马——千里马,但是驱使它它却不向前,喝止它它却不停止,让它向左它不向左,让它向右它不向右,要这样的马是没有用处的。一个自认为是世上贤能的人,而拒绝为君主所任用,不为国君效力,这就不是圣明君主的臣子,就像貌似千里马而不听使唤一样,要他何用?所以我把他杀了。”
齐国当时有个司寇叫做营汤,他巧言令色,口是心非,还结党营私,对吕尚的政令拖拉怠慢,对百姓暴虐并滥杀无辜。吕尚知道后,就召见他并询问他治国的主张,他回答说:“治国之道,只有仁义就够了。”吕尚问:“什么是仁义?”营汤说:“仁就是爱人,爱人的人有子不食其力;义就是敬老,敬老的人妻老而夫拜之。”吕尚听了营汤的解释后说:“我也主张仁义治国,可我所说的仁义与你的不尽相同。我认为天有四时,地出产物财,能够与人共同拥有而不专门为自己所有,这样才是仁;要与众人和谐,能够与众人同忧患,同欢乐,同好恶,这样才称得上是义,义之所在,则天下人皆实行。更重要的是,仁义不仅仅是说在嘴上,还要见诸行动。你口称仁义,却言行不一,阳奉阴违,巧言令色,诛杀无辜,若你这样‘仁义’治齐,只能生乱,不能安民兴国,你必须改弦更张。”营汤不从,于是吕尚令人将他诛杀,以正政令。
吕尚击破莱国的进攻,又除掉了狂矞、华士和营汤的乱政,使齐国得以安定。齐国安定后,吕尚修明政治,因地制宜,采取了符合齐国发展的政策。
经济方面,吕尚的封地齐国,当时只是方百里之国,国土面积狭小,人民寡少,土地贫瘠,多为盐碱地,不适宜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但是齐国面临大海,拥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和便利的海上交通,使渔、盐可以流通到各诸侯国。而齐地人民又擅长于养蚕织造,这方面有许多出色的女工,并且齐地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都是东夷人的聚居地,东夷人很早就有较发达的手工业,特别是制陶业、纺织业、金属冶炼业等。吕尚根据齐国本身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经济政策。在此政策指导下,齐国逐渐发展成了“冠带衣履天下”的富强之国,当时的海岱之间的小国都去朝见齐国。这也使得吕尚以后的齐国之君,仍然采取大力发展手工业的措施,发扬吕尚治齐的遗风。春秋时的齐桓公任管仲为相,鼓励“百工尽其巧”,并设立重奖以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商业,使齐国的手工业、商业更加蓬勃发展。铁制工具的推广应用,又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因此使齐国富于列国,齐桓公成春秋为五霸之首。战国时期的齐国,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又成为“七雄”之一。齐国都城临淄一片繁荣昌盛景象。苏秦曾这样描绘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都是自吕尚以来重视因地制宜发展工商的政策一以贯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