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有些时候,好事也能传得很远。夏侯婴在法场上释放韩信的事,很快就在汉营中传开。不久,风声吹到丞相萧何的耳朵里,引起了他的注意。萧何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既有政治头脑,又有高度才智的人。他认为韩信这个人不简单,决定亲自会会他,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本领。天渐渐凉了,树叶都落得差不多了。放眼望去,四野里覆盖着蒙蒙的雾气,气氛异常肃杀。在这个万木凋零的时候,韩信的心情也似乎跌入谷底,他整个人都没有了生气。
这天夜里,墨一般的天幕上缀着数不尽的宛若宝石般的星星。刮了一天的西北风停了下来,终于有了片刻的安宁。万籁俱静,只有军营更夫报时的梆子声隐约传来,显得那样单调、缓慢、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的时候,韩信常以看书打发时间。这天也不例外,他刚看了开头几行,就感觉心烦意乱,想起自己的境遇,韩信一筹莫展。正在这个时候,丞相萧何出现在韩信的面前。萧何的来意已不用明说,他是来了解韩信的,想看看他的才能到底怎样。
韩信看到丞相来了,毕恭毕敬地站在丞相面前。萧何紧闭着嘴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探究的目光打量着面前这位下级军官。看到韩信健壮的体格,看到韩信炯炯有神的目光,萧何心中很是惊喜。韩信虽然没有与萧丞相接触过,但从同伴那里已经对丞相有些了解,知道他豁达、宽容、公正、敏锐,非常爱惜人才,军营中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丞相的佳话。如今萧何站在自己的面前,精明强干和平易近人的印象更是一目了然。
这次机会很难得,为了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两人的交谈中,韩信首先畅论一通当时的天下大势,对项羽、对刘邦,他都有所评论,既指出两人的优点,也指出两人的弱点。接着,韩信又谈到自己的抱负,抒发了自己长期怀才不遇的愤懑。韩信的分析很有见地,而且入情入理,这让萧何对他刮目相看。
如此这番,萧何和韩信畅谈了好几次,谈话越来越深入,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己。萧何也愈加认为韩信精通兵书战策,当代很难有能与他匹敌的将领,真是举世无双的一代英才。经过一番观察,萧何开始考虑如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的问题。
韩信在和萧何进行过几次谈话以后,心中的愁绪渐渐散开了。但是,韩信几次主动求见刘邦,向其建议,却都得不到重视,他的心情转喜为忧,甚至有点心灰意冷了。他估计萧何必定已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是,刘邦仍然没有对自己另眼相看,自己受到的只是冷落。想来想去,韩信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一天深夜,他一人一骑,逃离了汉军营帐,踏上了归途。
韩信刚逃走不久,消息就传了出来。丞相萧何接到韩信逃跑的消息,顿觉事态严重,这位可遇而不可求的统帅之才,岂能在自己的眼前流失。于是,萧何来不及向汉王做出说明,立即骑马追赶。
山风呼啸,月影摇曳,萧何一路上无心观月赏景,只顾策马急追,萧何终于在几百里路之外,追上了韩信。
萧何对韩信苦苦相劝,韩信却一直苦笑,他觉得自己再怎么施展才华似乎也是于事无补,因为刘邦看来也不是很好的伯乐。而苦于失去将才的萧何,无可奈何之下,一把捉住韩信坐骑的缰绳,说道:“韩将军再听我一句话,请你暂且随我回去,我一定会倾全力向汉王举荐。如果此番汉王仍不重用将军,我萧何保证让你平安出走,他若不采用我的意见,我也许会和你一道东归。”韩信被萧何推心置腹的言论所打动,更被他器重自己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并感到他以丞相之尊,亲自追赶了自己一个晚上,的确将自己看作英才,是不易得到的知己,就应允了。两人并肩骑马慢慢回到营帐。
但是,这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却变得复杂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看到萧何骑马走了,以为他也逃跑了,就立即报告了刘邦,说:“不好啦,萧丞相也逃跑了!”
刘邦一听,又急又怒。急的是,萧何是他的主要谋臣,他这一去,简直像失去了左右臂膀,怒的是,像萧何这样多年的知交,在最困难的时刻竟会背叛出走,逃奔他处。然而,使刘邦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过了两天,萧何自己又回来了,还主动来拜见了他。
此时,刘邦喜出望外,不过还是大声地埋怨萧何。
萧何一听,知道汉王误解了,便“呵呵”地笑了。笑罢,才不慌不忙地回答:“臣不是逃跑,而是去追一个逃跑的人!”
“谁?”刘邦急切地问。
“韩信。”萧何心平气和地回答。
如此一来更惹起刘邦的怒火,又大骂道:“诸将逃亡的已经有几十人,你不去追,却去追韩信,这分明是在说谎,他有什么才能值得你去追?你分明是想弃我而去。”
萧何毫不生气,继续慢吞吞地说:“那些逃亡的诸将是容易得到的,至于韩信,可就大不相同了,他的才能真是举世无双啊。如果大王决定夺取天下,那就一定要大加重用。至于我是否会弃你而去,大王心里明白。请大王以大业为重,不要轻信谣言。”刘邦答道:“我也打算东归,谁愿意郁郁不得志,长期居住在这里呢?”萧何又说:“大王决定东归,能大用韩信,他一定留下不走。如果不加重用,韩信终究是要逃亡的。”刘邦仍旧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看在萧何面上,只得说:“好吧,因为你的关系,叫他做一名将官。”
看到汉王做了妥协,萧丞相不禁心中暗喜。不过,他又微微摇了摇头,轻轻叹了一口气,拉着长声说:“不行啊!”说到这里,他站起身来,在大厅中来回踱步,然后固执地说:“虽然任命韩信做将官,他还是不会留下的。”
刘邦看见萧何态度这样固执,无可奈何地说:“任命他做大将好了。”
萧丞相听到这话,畅快地大笑起来,连连称赞道:“好,这就很好,这就很好!”他边说边击掌,高兴得简直要手舞足蹈了。
不过萧何突然又想到了什么,神定气闲的提出建议说:“如果您真是诚心实意的拜韩信为大将,必须挑选一个良辰吉日,同时,您必须斋戒三日以表示虔诚。光这样还不行,还要搭建起拜将的祭坛,依照礼仪行事。”
刘邦听着,眉头紧锁,心里有点不满,觉得萧何太得寸进尺了,一边心里嘀咕:这个“钻胯裆的”有什么了不起,值得我采取这么隆重、盛大的举动吗?当他犹豫的目光与丞相坚定的目光相对视时,他还是答应了,觉得丞相的面子实在难驳。谁叫萧何他那么坚定呢?所以,总算勉勉强强地答应照丞相说的办了。萧何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等到拜将那天,刘邦沐浴更衣,十分庄重。拜将坛上上下下,彩旗飞扬。坛顶中央是一只大香炉,香炉内香烟缭绕,飘逸四方。坛上四角有金甲卫士守坛,两边鼓乐铿锵,雄壮肃穆。拜将坛下,文武官员分列两边,衣着整齐,庄严肃立。后边是戎装整齐的士兵,一眼望不到边际。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手持兵器,威然站立。
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中午时分,汉王乘坐宝舆。从城中出来。汉王刘邦到坛前下车,他头戴王冠,身穿王袍,稳步登坛。刘邦登上坛顶,在仙乐声中点燃一束香,先拜天,再拜地,然后插进香炉,香火更加旺盛起来。刘邦拜过天地以后,站在坛中央。
丞相萧何登坛。他身后四个礼兵,双手端着方盘,盘中是印、绶和尚方宝剑。登坛后礼兵站在两侧。
萧何坛前大声喊道:“请新拜大将军,登坛受将。”
韩信从汉王的宝舆中走出来,头戴银盔,身披银甲,腰挎宝剑、装束严整,十分英武。这时人们才知道,新拜大将竟是治粟都尉韩信。
对于韩信,汉军将领大多不认识,名气不高,年纪又轻,将领们无不交头接耳,流露出疑惑的目光。
韩信健步登上拜将坛,先对刘邦行跪拜大礼,然后站在汉王的右边。坛上坛下鸦雀无声,萧何稳步上前,高声叫道:“拜将仪式现在开始……”
汉王一授绶带,再授将印,然后授尚方剑。每个环节都庄重严肃,令人倾慕。
拜完大将以后,刘邦站在坛前,对坛下将士高声说道:“从那天起,军中之事,完全由大将军韩信负责。但凡任免去留,生杀予夺,都由韩大将军一人决断。韩大将军可以先斩后奏,可以调动三军,可以决定攻伐。全军将士,都要听从大将军的命令,违者军法从事。各军之间要同心协力,东归故土。希望韩大将军以国家大业为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忠尽孝,率领全军将士,还定三秦,出关东征,一统天下。”
将士们听了,群情激昂,热烈欢呼。汉王说完之后,大将军韩信向前说道:“本将军一定牢记汉王重托,尽效犬马之劳。竭尽平生之智,忠于大王。全军将士,团结一心,共创汉王大业。全军将士要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为开创一统江山建功立业。”
汉王拜将之后,和韩信一同走下拜将坛,与文武官员见面,然后汉王把宝舆的布篷去掉,让韩信上车,两人同乘一车,检阅全军。全军将士一片欢腾,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